夏季的清晨5點,天已經(jīng)放亮,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qū)城子峪村的張鶴珊急匆匆地就著咸菜喝完一碗大米粥后,跟老伴打了個招呼,就拿著一把鐮刀、一根木杖、一個蛇皮袋出了門,開始他每天的長城巡護工作。
鐮刀、木杖、蛇皮袋是張鶴珊出門的“三大件”?!扮牭妒怯脕黹_路的,避免被樹杈和灌木劃傷。木杖是從山上撿的,比登山杖好用。發(fā)現(xiàn)長城上有垃圾,就拾到蛇皮袋里?!睆堹Q珊說。
張鶴珊今年69歲,是全國首位農(nóng)民身份的中國長城學會會員。自1978年開啟長城巡護之路,從青絲到霜雪染鬢,從普通村民到長城專職保護員,40多年來,他日復一日,每天步行六七公里,巡護23座城樓。據(jù)統(tǒng)計,他在長城上走的路程相當于繞赤道近3圈,光膠鞋就穿壞了300雙。
“我看護長城就像看護自家的院墻,誰動一磚一石都不行?!睆堹Q珊用這樣的話來概括自己的長城情結(jié)。
作為一名普通的農(nóng)民,張鶴珊怎么會冒出自覺守護長城的念頭,并且堅持了幾十年呢?
張鶴珊生于秦皇島市海港區(qū)城子峪村,村子后山便是連綿起伏的長城。以前,忙于農(nóng)活的他只能偶爾上山看看,真正讓他踏上巡護長城之路的是黑家樓里一塊丟失的石碑。
黑家樓是長城上的一座城樓,離張鶴珊家不遠。有一次,他在黑家樓里看到一塊石碑。沒想到,不久后,這塊石碑不翼而飛了?!笆嫌涗浿L城的歷史,碑沒了太可惜?!睅滋旌螅活櫰拮拥姆磳?,義無反顧地上了山?!白嫦刃揲L城,我來守長城。守住長城,就是守住我們自己的根?!睆堹Q珊堅定地說。
張鶴珊一直把長城當成家,當成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一塊塊青灰色的磚,被他重新搬回城墻上;四散的垃圾,被他撿起帶下山。每天清理碎石、監(jiān)測險情、撿拾垃圾、勸阻不文明行為……長期的戶外工作,讓張鶴珊的膚色呈現(xiàn)出健康的小麥色,腿部有著清晰的肌肉線條。40余年辛勤巡護,如今,張鶴珊能叫出每一段長城的名字,熟悉每一處烽火臺等長城附屬設施。風霜雨雪,寒來暑往,都說熟悉的地方?jīng)]有風景,但在張鶴珊看來,長城每天的風景都不一樣,永遠看不夠。
巡護長城并非易事,需要仔細查看每一塊磚石是否松動、移位、脫落,每一堵墻體是否有酥裂、下沉,每一座城樓、每一條馬道是否有滲漏、積水。冬天,張鶴珊踏雪上山,曾從山梁上滾落到山溝里;夏天,戴著帽子也遮不住似火驕陽,荊棘從他身上劃過,留下一道道傷疤。暴雨季節(jié),山路上灌滿了淤泥,行走起來十分困難,下山的路更是充滿挑戰(zhàn),稍不留神就會摔倒,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前行,還要不時抓緊旁邊的灌木借力……
不是所有人都能懂得張鶴珊對長城的感情。與身體的勞累痛楚相比,最讓他難受的是鄉(xiāng)親們的不認同。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村民們靠山吃山,有人會到長城上翻開墻磚挖藥材、抓蝎子賣錢,把墻體撬得千瘡百孔,還有人把長城城磚搬回家。張鶴珊見一個趕一個,沒承想對方卻說他多管閑事。
張鶴珊沒有多說什么,任眼淚在眼眶中打轉(zhuǎn),也沒有退卻。如今,城子峪村附近一些生態(tài)風貌保存完好的長城點段已被開發(fā)成旅游景區(qū),四方游客慕名而來,當?shù)芈糜魏筒惋嫎I(yè)有了很大發(fā)展,村民們也紛紛辦起了農(nóng)家樂。老豆腐、桲欏葉餅、各類野菜、家養(yǎng)土雞、老民居改造的民宿……都給村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日子富裕了,觀念隨之轉(zhuǎn)變,鄉(xiāng)親們越來越認可張鶴珊的觀點,也逐漸理解了他的初衷。曾拆了長城城磚去修自己家豬圈、院墻、房屋的村民,知道了長城城磚的分量之后,拆房扒墻取下長城城磚重修長城;曾亂砍濫伐長城周邊樹木的村民,認識到自己破壞生態(tài)做法的錯誤后,轉(zhuǎn)而成為森林護衛(wèi)隊隊員。
2003年,秦皇島市在全國首創(chuàng)長城保護員制度,張鶴珊成為首批長城保護員。這個職務不僅讓張鶴珊有了守護長城名正言順的頭銜,便于他在保護長城時行使一定的權力,同時還使他得到一份崗位津貼,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守護長城的事業(yè)中。
從此,長城巡護成了張鶴珊每天一趟的沒有假期的工作。每當遇到問題,自己能夠解決的絕不拖延,自己不能解決的就及時上報。張鶴珊自豪地說:“你看那邊高坡上的城樓,由于多年風剝雨蝕,已經(jīng)搖搖欲墜。經(jīng)過我的及時上報,2022年,國家文物局批準對樓體進行了搶險加固,現(xiàn)今這座城樓煥然一新?!?/p>
臺上,一位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一邊指著屏幕上播放著的圖像,一邊繪聲繪色地進行講解。臺下黑壓壓地坐滿了人,大家攤開手中的筆記本,認真地記錄著老人的精彩話語??吹竭@樣的場面,人們一定以為這是專家學者在舉行一場專業(yè)的報告會。其實,講課者正是張鶴珊。
秦皇島市海港區(qū)委宣傳部部長劉軍告訴記者:“他在為區(qū)里的群眾進行長城文化普及宣講。像這樣的活動,市里、區(qū)里每年都要舉辦多場,張鶴珊這個主講人總是隨邀隨到,很受大家歡迎。”
用張鶴珊的話來說,“長城是‘大家閨秀’,但不能‘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宣傳它,讓更多人知道它、了解它,從而加入保護長城的行列,讓子孫后代在長城文化的滋養(yǎng)下成長”。
正是出于這樣的想法,張鶴珊在保護長城實體的同時,還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研究長城文化、長城民俗、長城歷史。他尤其喜歡坐在古城堡門口的大松樹下、石碾子旁,聽村里老人講述從前的故事,并一字一句地把它們記錄下來。2009年,張鶴珊收集整理了20多個長城故事,出版了相關書籍,受到許多愛好長城、研究長城的人的歡迎。
伴隨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長城點段被人們熟知,許多先進理念和保護措施也被引入保護機制。已經(jīng)成為中國長城學會會員的張鶴珊把自家院子改建為長城保護站,許多專家學者來向這個長城“土專家”請教有關長城的問題,各國游客也慕名來到他家里,聽他講長城的故事。“讓我講長城的故事,講長城的現(xiàn)狀,我都不用準備。這些東西都在我腦子里裝著,張嘴就能說?!睆堹Q珊說。
隨著長城文化旅游越來越熱,張鶴珊更是變著法兒宣傳當?shù)亻L城文化。他學會了攝影,還成了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那些游人拍不到的長城四季風光:春天的山桃、夏天的丁香、秋天的霜葉、冬天的瑞雪……都成為他相機中的珍藏。張鶴珊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讓更多的人知道秦皇島境內(nèi)的長城,有機會能到這個地方來看一看。
張鶴珊還學會了在視頻平臺直播,向全國各地的網(wǎng)友講解長城文化。巡護長城時看到沿途的美麗風景,走訪周邊的古老村落時搜集到和長城有關的新故事,張鶴珊都會隨手拍下來、記下來,制作成視頻,講給網(wǎng)友聽。
張鶴珊已經(jīng)年近古稀,最擔心的是自己干不動的那一天,誰來守護長城。讓他感到欣慰的是,兒子張小山已經(jīng)開始接他的班了。為了準確了解長城的建筑形式、材料、尺寸等詳細信息,兒子會跟著他上山,用皮尺一米一米地丈量。張鶴珊還在培養(yǎng)更多人對長城的興趣。他想通過一代代的傳承,將長城永遠守護下去。“長城的保護需要全民關注、全社會參與。只有這樣,才能把長城保護工作做好?!睆堹Q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