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下幾十米的深處,盾構機開挖切削土體、輸送土碴、拼裝隧道襯砌,開山挖洞打隧道。而這臺“大國重器”的研制者、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張帥坤十幾年如一日地在盾構機研發(fā)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實現(xiàn)并見證了國產(chǎn)盾構機從無到有。
2008年,張帥坤大學畢業(yè)后進入隧道施工行業(yè),當時挖掘隧道使用的是進口盾構機。國外進口一臺要花費兩億多元,不但交貨周期長達兩年,而且不適應中國復雜多變的地質條件,故障率高,時常會有小毛病,國外廠家的服務更是跟不上。
一個想法在張帥坤的腦海里誕生了:為什么不能造一臺屬于我國自己的盾構機?
剛畢業(yè)的張帥坤對盾構機知之甚少,想要近距離接觸到當時國內為數(shù)不多的盾構機只有一個辦法——去做盾構機主司機。
盾構機是一種非標準的定制化設備,其結構功能需要根據(jù)不同的地質環(huán)境定制設計,在駕駛過程中,張帥坤逐漸掌握了盾構機的工藝構成、它在與地層相適應的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該從哪些方面做提升。
為了盾構機研發(fā),張帥坤先是把能夠接觸到的圖紙資料全部瀏覽了一遍,用圖紙比對著設備零部件,基本能做到過目不忘。時間長了,張帥坤對盾構機的參數(shù)設定也都了如指掌。盾構機向前推進需要不斷經(jīng)過循環(huán),每向前推進兩米就需要停下來拼裝管片,每次拼裝間隙,張帥坤總會從主控室里出來,跟著師傅們一起到設備上觀察他們如何進行維修、拆卸和清洗,并把這些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積累了大量經(jīng)驗。
2010年,張帥坤正式入職鐵建重工,參與研發(fā)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國產(chǎn)盾構機。2010年10月8日,公司第一臺自主研制的盾構機“開路先鋒19號”成功下線,以每月600多米的掘進速度,建功湖南長沙地鐵2號線項目。在這之后,國產(chǎn)盾構機以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和更低的價格,完勝國外品牌,“洋盾構”在中國市場被迫降價30%。
2012年,張帥坤首次擔任項目負責人,用兩年時間研制出一臺適合極端地質工況的盾構機,成功實現(xiàn)蘭州地鐵1號線四次穿越黃河;鐵建重工一次性出口俄羅斯的五臺盾構機助力莫斯科地鐵工程,以日進尺35米的中國速度掘勝零下30攝氏度極寒,刷新俄羅斯地鐵施工新紀錄……無數(shù)個酷暑寒冬里,像張帥坤一樣的工程人和盾構機一樣,始終扎根地下,沒有停止向前掘進的腳步。
“‘大國工匠’的榮譽不僅是屬于個人的,更多的是國家對我們行業(yè)和企業(yè)的認可,看到每個城市的隧道建設基本都會有我們盾構機產(chǎn)品的身影,讓我倍感驕傲?!睆垘浝ふ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