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本問題是打開學生理解之門的“鑰匙”。好的基本問題,可以帶來持續(xù)的質疑、反思和洞察;探究基本問題,是學生自己構建學習意義的過程;好的基本問題,是我們突破“理念向行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為理解而問,是學習真正發(fā)生的前提。
〔關鍵詞〕 小學科學;基本問題;大概念;理解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4) 24 058-060
我們怎樣更好地專注于大概念?怎樣改變灌輸性教學和盲目性活動這兩種最典型的教學弊端?怎樣讓學生獲得一種有意義的學習經(jīng)歷?杰伊·麥克泰格和格蘭特·威金斯提出“為理解而教”的教學理念,這種理念的價值取向看起來樸實但意義深刻。其中,指向和突出大概念的“基本問題”,可以說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燈塔”,是打開學生理解之門的“鑰匙”。
一、基本問題的特征
一個真正的基本問題應該是“活”的,它會帶來持續(xù)的質疑、反思和洞察。杰伊·麥克泰格和格蘭特·威金斯認為一個好的基本問題應該具備以下特征。
是開放式的,也就是說這些問題不存在唯一的、最終的、正確的答案;
是發(fā)人深省和引人思考的,這些問題常常會引發(fā)探討和辯論;
是需要高級思維的,如分析、推理、評價、預測等,僅僅通過記憶知識點無法有效回答這些問題;
是會指向學科內(nèi)(有時是跨學科的)重要的、可遷移的觀點;
是能引發(fā)其他問題,并激發(fā)進一步探究的;
是需要證據(jù)和證明的,而不僅僅是答案;
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反復出現(xiàn),也就是說,這些問題需要反復不斷地使用和修訂。
作為教師,我們經(jīng)常會向學生提問,這些問題基本上有三種形式:①是什么,關注的是事情的表象或呈現(xiàn)的結果;②怎么樣,也就是如何去做這件事情;③為什么,就是做事情的原因或者目的。教學中我們會有意識地多提“為什么、怎么樣”的問題,因為它們鼓勵學生通過思考找出問題的答案,而以“什么、誰”開頭的問題通常指向具體的答案,所以你可能覺得它不太像“基本問題”。是這樣嗎,我們來看幾個關于“溫室效應”的問題(如表1)。
對照“基本問題”的特征,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個問題是“基本問題”。它沒有簡單、現(xiàn)成或固定答案,需要學生針對自己的經(jīng)歷去深入反思、分析、判斷和評價,“發(fā)人深省”是教師提這個問題的目的。換句話說,一個問題是否為“基本的”,取決于我們?yōu)槭裁刺岢鏊覀兿胍獙W生如何解決它,以及這個問題后面跟隨的學習活動和評價是怎樣的。也就是說,你為什么提問比你怎么提問更重要。因此,我們的課堂應該從想要達到的學習結果出發(fā),而不是從教材、從活動或者是教師擅長的教學方法出發(fā)。換言之,最好的設計應該是“以終為始”的。
二、基本問題的內(nèi)涵和意義
作為教師,我們也常常會思考“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教”。很顯然,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學生那里,而不在教師這里。它們指向的是學生“學什么、怎么學、為什么學”的問題。就像郭元祥教授所說,“學習的意義感的獲得與建立,是衡量課堂教學優(yōu)劣的價值起點標準?!碧骄炕締栴},就是學生自己構建學習意義的過程。這種有目的的意義建構與“基本”的三層含義密切相關(如表2)。
為了更好地研究基本問題,我們有必要對標“基本問題”的特征,看看現(xiàn)在我們課堂上的那些問題。以物質科學領域的“材料”教學內(nèi)容為例,分析四種課堂上常用的問題類型(如表3)。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平時我們問的大部分是非基本問題,教學設計中我們會對這樣的問題反復斟酌,但它們還是在尋找一個最終的、確切的、毫無疑義的答案。而從更廣的視角探索材料的價值,解析材料的意義是什么,有助于引導學生關注每個人和物質世界間千絲萬縷的關系,深刻理解“材料是人類的需求與渴望的細致展現(xiàn)”,進一步深化“世界是物質的”思想。提出“材料對我們有什么意義”這樣更高層次的、指向和突出大概念的基本問題,追求的是有意義的理解,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事物的核心和本質,這樣的問題是值得一問再問的。為理解而設計的基本問題,好比是“通幽曲徑”,學生可以借此通達“豁然開朗”處,從而讓深層次的理解得以持續(xù)發(fā)展。
三、基本問題的設計
作為教師,當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課程標準已經(jīng)制定,教材體系正在逐步建設的過程中,面對“核心素養(yǎng)、深度學習、大概念、學習進階”等一系列課改新名詞,我們都經(jīng)歷過“聽聽激動、想想感動,回到崗位、無法行動”的困惑。怎么才能讓理念真正落地,轉化為行動呢?或許,基本問題就是我們突破“理念向行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一座跨越“抽象理念”和“具體行動”的橋梁。
(一)基本問題可以是基于課程標準的
我們知道,教學設計的第一步應該是解析課標,明確包含在其中的大概念和核心任務。通過分解課標來設計基本問題,有助于我們更好聚焦教學目標,篩選要點并以遷移的方式記住最為重要的部分,避免目標與課標不一致。如,梳理《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生命科學領域“植物和動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們得以世代相傳”這一課程內(nèi)容中的關鍵詞,我們可以提出需要學生探究的基本問題“動植物繁殖后代過程中如何世代相傳?”通過這樣的解析,教師會對教學任務有更好的理解,明確最重要的學習內(nèi)容是什么,各部分內(nèi)容之間是什么關系,最應該關注哪些內(nèi)容,哪些內(nèi)容又是不重要的。
(二)基本問題可以是基于課程內(nèi)容的
如果說課程內(nèi)容是基本問題的“答案”,那反過來想一想,有助于學生理解其潛在思想和價值的好問題是什么?如,我們要教學的內(nèi)容是“細胞是生命體的組成單位”,那可以提出這樣的基本問題,“我們?nèi)绾巫C明生物是由細胞構成的?”“如果我們都由細胞構成,那為什么我們不一樣呢?”也就是可以針對陳述句提出相應的疑問句,以這種方式對課程內(nèi)容進行提問,我們可以幫助學生逐步理解學習內(nèi)容的重要性和意義。
(三)基本問題可以是基于理解目標的
一些關于重要思想的具體理解是貫穿人的一生的,常以概念、主題、問題和討論、悖論、復雜過程、持續(xù)性問題和挑戰(zhàn)、既定政策、重要設想或不同觀點來體現(xiàn)。如,理解“科學的運用常常對倫理、社會、經(jīng)濟和政治產(chǎn)生影響”這個目標,可以引出許多的基本問題,“科學運用會帶來哪些影響?”“怎樣在利弊間權衡?”“采取某種行動的依據(jù)是什么?”好的教育,應該根植于這種終身性的基本問題之中,不僅是關于“答案”的學習,更要學會如何學習和思考。
(四)基本問題可以是基于大概念的
更寬泛的綜合性基本問題指向跨越單元、課程甚至是學科界限的大概念,可以衍生出更具體的專題性基本問題。生物學大概念“結構與功能的統(tǒng)一”相關的綜合性基本問題是“生物的結構如何幫助它們在環(huán)境中生存?”可以具體派生出一系列的專題性基本問題,如,“昆蟲有哪些利于生存的本領?”“人體的結構是怎樣幫助我們利于生存?”加深理解最好的方法,是提出基于學習進階的、彼此相關又迭代遞進的專題性基本問題,然后圍繞這組有序的基本問題集推進課程。
(五)基本問題可以是基于學生前概念的
學生常有的錯誤認識往往是他們理解的難點和學習的起點。因此,教師應該基于這樣的前概念,利用相關的基本問題來澄清他們的認識。如,人體科學是自我認識課程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但也是學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暗箱”,我們可以就他們對生命世界有自己固有的認識,提出“為什么說人體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這樣的基本問題。教師還可以用基本問題作為前置性評價的檢測手段,通過概念調查、圖示記錄、方案設計等思維可視化方式,找到構建思維進階的決策依據(jù),找出學生存在的可能的錯誤認識,設計利于學生概念建構和思維發(fā)展的探究過程。
一個好的基本問題,有助于明確和突出教學重點,教師可以用它來架構學習目標,發(fā)現(xiàn)隱含在學習內(nèi)容中的重要思想和邏輯。一個好的基本問題,能打開學生的理解之門,能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間的聯(lián)結,并做好以有意義的方式遷移所學的準備,真正實現(xiàn)深度理解。“基本問題”的價值在于,用問題引發(fā)學生深度思考,讓學習真發(fā)生,從而提升學生的理解力、元認知和遷移力,培養(yǎng)他們“學會學習”的核心素養(yǎng)。
好問題,是學習真正發(fā)生的前提。指向學生學習理解力的“問”,應該多一些開放性,給學生帶來持續(xù)的質疑、反思和洞察;多一些結構化,激發(fā)已學知識、生活體驗與當前學習內(nèi)容之間的意義關聯(lián);多一些高階思維,引導學生分析、推理、評價、預測;多一些反復迭代,值得學生一問再問不斷研究。通過“有意思又有意義”的科學問題,用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在經(jīng)歷科學、體驗科學、理解科學的過程中,獲得一種有價值的學習經(jīng)歷。
參考文獻
[1]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俎媛媛譯.讓老師學會提問:以基本問題打開學生的理解之門[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5.
[2]劉徽.追求理解:為遷移而教[J].現(xiàn)代教學2017(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