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油田分層開采和化學驅油技術的奠基人,王德民是我國石油開采專業(yè)首位工程院院士。大多數(shù)人熟知這位傳奇的實干家可能是因為其超高的顏值,被稱為“中國最帥院士”的王德民卻直言沒有必要關注其外貌:“我只是一個搞技術的”。2016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將21023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王德民星”。
技術的革新者
1960年,23歲的王德民心中懷著報效祖國的無限熱情踏上了前往大慶油田的列車,成為了一名石油工人。
初到大慶,王德民住的是簡陋的牛棚,面對的是零下幾十度的嚴寒和艱苦的工作環(huán)境。不僅如此,因其突出的顏值和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讓這位初來乍到的年輕人受到了不少的冷嘲熱諷。即使這樣,他也能自得其樂地說:“青天一頂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紅”。
在油田開發(fā)初期,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弄清數(shù)百口生產(chǎn)井的地層壓力。然而,當時國際通行的測壓法“赫諾法”并不適用于大慶的實際情況,測壓偏差很大,嚴重影響了采油效率。當時的王德民堅定地認為,中國得有自己的測壓法,但這項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艱難的挑戰(zhàn)沒有嚇退一心只想“試井”成功的他,白天他和工人們一起徒手十幾次拉動上百斤的絞車,晚上就從大草甸子跑到薩爾圖一號院的圖書館查閱各種資料,甚至自學了俄語,以便研究從蘇聯(lián)調(diào)來的數(shù)學推導資料。
1961年2月14日除夕夜,王德民看著手里的面粉和肉餡皺起了眉頭。“這不得把大半天‘包’進去?不行!”但是面對饑餓實在是沒辦法的他干脆把面粉搟成兩張“大餅”,包了兩個特大號的“餃子”,煮了半小時,便不顧生熟地撈起來吃下肚去,又繼續(xù)研究去了。
在苦熬100多天之后,王德民推導出了中國第一套、世界第三套不穩(wěn)定試井測壓公式。這一被命名為“松遼法”的公式開始在全油田應用,精度比“赫諾法”提高兩倍,不僅提高了油田開發(fā)的效率和精度,也為后來的油田開發(fā)技術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王德民被破格提拔為工程師,這時,他僅僅24歲。
創(chuàng)新的領航者
“看準了國家的需要,你就干一輩子,中間有多少困難,有多少問題,你也都要干下去?!边@是王德民的人生信條。后來他的工作愈發(fā)繁重,恨不能將時間“一分鐘掰成兩半用”。有時候,王德民的嘴邊會出現(xiàn)黑色或白色的粉末,同事詢問后才得知,原來他是為省下燒開水沖泡的時間,索性干吃咖啡、奶粉提神充饑。東北石油大學教授吳文祥在回憶起王德民的時候說道:“他算過,如果自己每天工作12小時、每周7天,就是每天工作8小時、每周5天的2.1倍,相當于把為國家工作30年延長到60多年?!?/p>
如今,耄耋之年的王德民仍未止步,依舊在他心愛的大慶油田上辛勤耕耘,“讓老油田再現(xiàn)青春”是他的愿望,因此,他帶領團隊又率先向第四次采油發(fā)起“進攻”。
“循環(huán)驅替、同井注采”技術是一種顛覆性的油田開發(fā)技術,旨在解決傳統(tǒng)采油方式中出現(xiàn)的大量地下水被采出、注入水無效循環(huán)等問題。“大慶石油含水量越來越高,采上來100噸液體,98噸都是水?!蓖醯旅窠忉屨f,“我們開發(fā)出同井注采工藝,在井下油水分離,只采石油不采水,成本降幅巨大?!痹谡麄€研發(fā)過程中,他不僅自己親力親為,還與兒子王研——大慶油田第一采油廠的總工程師,共同參與這項任務。爭分奪秒的他希望能夠看到這一技術的推廣應用“引發(fā)一場全球老油田復采的大變革”。
【速寫文段】
在石油勘探的廣闊天地中,王德民這個名字就像是一面旗幟,指引著無數(shù)的石油人前赴后繼。他的一生就像大慶油田中不斷涌出的石油,永遠充滿了積極的能量,不僅為自己的青春理想提供源源不斷的燃料,也向所有人展現(xiàn)了何為真正的科學家精神,何為盡忠報國的赤子之心。
【適用文題】青春正當時;追隨______的腳步;逆境中永不服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