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思維猶如靈魂的枷鎖,總是固化心靈于無形。譬如說讓人們畫一個蘋果,幾乎所有人畫出的蘋果都會是紅色的,但事實上蘋果不僅有紅色,還有綠色和黃色。
慣性思維并不是一個貶義詞,有時候它可以幫助我們迅速解決問題。譬如生活中那些瑣碎的小細節(jié),誰會去深思呢?如果對待生活中每個細節(jié)都像做信息文閱讀那樣小心謹慎,只怕生活的樂趣也將蕩然無存。由此觀之,慣性思維可以使我們的生活變得簡單輕松。
慣性思維可以使我們的交流變得更加高效便捷。譬如微信上的表情包,有時候一個表情可以勝過千言萬語。我們不再需要將語言中的每一個字解釋出來,而是通過雙方對語言的相同理解來傳達我們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這讓“此時無聲勝有聲”在信息時代得以具象化。
不過,慣性思維有時候需要特定的圈子,比如長輩往往喜歡用微信中“微笑”的表情來表達友好善意,而在學生圈子里,大家卻常常戲謔地將之稱為“死亡微笑”。大多數(shù)人對微信上這個表情的理解,從慣性思維來看必然是代表微笑,因此我們在這里擁有了趨同的慣性思維,交流也變得更簡單。而此時有人會說——如果對于這個表情的理解不趨同呢?在這樣的偏差中,我們的另一種思維——變性思維,就會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所謂變性思維,就是慣性思維的反面,它幫助我們擴充自己的理解,同時也可以擴充或者改變我們的慣性思維。而這也正是長輩圈子里的“微笑”成為學生圈子里“死亡微笑”的重要原因。
慣性思維與變性思維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慣性思維對于交流的引入作用會引發(fā)變性思維的啟動,而變性思維會充實慣性思維的內(nèi)涵。慣性思維猶如周幽王的烽火臺,點燃后必然會引得諸侯驚慌而至,但諸侯有了一次被戲弄的經(jīng)歷,于他們而言,烽火臺便失卻了最初的意義,于是變性思維便取代了原來的慣性思維。
生活中的萬事萬物皆如此。我們對于一個問題的理解一定是從慣性思維進入的,在慣性思維的引導下,變性思維會引導我們?nèi)ジ淖?,去形成新的慣性思維。再放大到整個社會,社會的發(fā)展正是由慣性思維與變性思維之間的不斷轉換推動的。于是歷史上有了一次次變革——從秦國商鞅變法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東漢光武中興到北魏孝文帝改革,從魏晉時代的九品中正制到隋煬帝首創(chuàng)的科舉制度,這些變革皆昭示著社會的發(fā)展在于“慣性”與“變性”之間的平衡。
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在談到中國建筑時曾說:“中國的建筑千篇一律,你看都是千篇一律,同時千變?nèi)f化。”其實同時持有“千篇一律”與“千變?nèi)f化”特質的何止建筑,人類社會亦是如此。并不是所有的蘋果都是紅色的,在多元化的時代,我們更應該看到那些黃色和綠色的蘋果,以多元視角去看世界,我們才能領會大千世界更深刻的內(nèi)涵。
我們要在慣性思維中生活,同時也在變性思維中前進。我們要理解長輩發(fā)來的表情包所代表的內(nèi)涵,同時也要對同學發(fā)來的“暗語”心領神會。每一代人對相同的事物往往有著不同的理解,很多人與上一代人之間產(chǎn)生的分歧,直到有了下一代人才漸漸消弭。不要讓慣性思維成為交往的桎梏,馳騁人際的原野,也要記得拉緊變性思維的韁繩。
評點
文章明確探討了慣性思維與變性思維的關系,以及它們?nèi)绾斡绊懳覀兊纳詈徒涣鳎⒁馇逦?,有深度。從慣性思維的定義和利弊出發(fā),逐步引出變性思維的概念,再到兩者之間的關系,結構層次分明,邏輯清晰。雖然文章提出了慣性思維和變性思維的概念,但在探討它們?nèi)绾斡绊懮鐣腿穗H交往的深層機制時,還可以進一步挖掘。結尾部分雖然提出了“我們要在慣性思維中生活,同時也在變性思維中前進”的觀點,但略顯倉促,可以充分展開。
(指導教師:吳韻汐/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