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沃爾特·埃爾斯特堪稱天文學界的“勞?!?。
他有多高產呢?一組驚人的數字可以證明:他一生獨自發(fā)現了3760 顆小行星,與他人共同發(fā)現了108顆小行星,總共發(fā)現3868顆小行星!
在全球所有小行星發(fā)現者中,埃爾斯特排名第十一位——前十名分別是9個自動化系統和一個天文學家團隊。換句話說,只有機器和團隊打敗了他,他是世界上發(fā)現最多小行星的個人。
盡管埃爾斯特有如此成就,但人們對他知之甚少。
他1936年出生于比利時,原本學習的并非天文學,而是先后在比利時根特大學、瑞典隆德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對天文學萌生興趣后,他才進入該專業(yè)深造,并在32歲那年進入比利時皇家天文臺工作,開啟了天文學家的職業(yè)生涯。
當時,科學家們預測太陽系內有數十萬顆小行星,但人們只發(fā)現了幾千顆。想發(fā)現新的小行星,就必須進行大量觀察,可由于大型望遠鏡的使用需求量太大,根本輪不上觀測小行星的天文學家使用。無奈,埃爾斯特只能使用“沒人搶”的小望遠鏡,以此來獲得足夠的觀測時間。
然而因為光污染,比利時皇家天文臺所在地于克勒很難發(fā)現新的小行星。埃爾斯特決定走出比利時,到國外那些夜色更黑的地方進行觀測。他的足跡遍布歐洲,其中他最喜歡的天文臺是保加利亞的羅真天文臺、法國的上普羅旺斯天文臺、德國的霍爾里斯特天文臺和智利的拉西拉天文臺。
1986年,埃爾斯特在拉西拉天文臺第一次發(fā)現了小行星。但他的一些同事并不認為尋找小行星是嚴肅的天文學,因為與脈動恒星、類星體、系外行星等巨星相比,小行星似乎“微不足道”。埃爾斯特并不認同這種觀點,表示“如果我們想更多地了解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研究必須集中在太陽系中的小行星和彗星上”。
他沉浸在尋找小行星的樂趣中,發(fā)現了越來越多新的小行星。他甚至專門寫了一本書,描述自己如何尋找小行星、發(fā)現新的小行星時的快樂,以及某些時候得知小行星已被別人率先發(fā)現時的失望。那本書名為《小行星,一場無盡的游戲》。
當然,這場“游戲”并不輕松。埃爾斯特所做的工作,現在都是由自動化系統完成的,而當年他只能靠自己手工完成。多年后,歐洲年輕一代的天文學家驚嘆于他的毅力,稱贊他是“上一代人的代表”“最頂級的小行星發(fā)現者”。
2001年,埃爾斯特到了退休的年紀,但實際上“退而未休”。他始終放不下小行星世界,他曾對記者說:“如果你和我一樣,多年來一直熱衷于觀測小行星,那么你不可能一夜之間結束它?!?/p>
雖然對工作傾注如此熱情,但埃爾斯特可不是那種“呆板無聊的科學家”。工作之外,他喜歡古典音樂,對哲學、植物學頗有興趣,也時刻關注著社會生活的發(fā)展變遷。
這種特質尤其體現在埃爾斯特對小行星的命名上。他熱愛家庭,以妻子和兩個女兒的名字命名小行星;他懂得感恩,為了向給予過他幫助的朋友、同事表達感謝,讓他們的名字留在了他發(fā)現的小行星上;興趣廣泛的他,還用自己喜歡的古典音樂作曲家、畫家、作家、宇航員、企業(yè)家、歌手、運動員、科學記者的名字為小行星命名。他說:“用他們的名字給小行星命名,是我讓世界更美好的一種方式。對這些人而言,這種命名并不能立刻給他們帶來什么,但或許幾十年后還會有人注意到他們的名字?!?/p>
他曾直言,自己很高興能夠以18世紀啟蒙運動哲學家狄德羅、霍爾巴赫等人的名字給他發(fā)現的小行星命名?!八麄兘衣读私虝蛧业母瘮?、不公正。不幸的是,時至今日,爭取更美好、更公平的世界仍然還只是一個熱門話題?!?/p>
也因為小行星命名問題,埃爾斯特2005年曾公開吐槽美國。他說,美國人并不贊賞他的工作,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員會里的一些美國人“非常煩人”,比如希望他每個月只推薦一個名字給小行星命名,“而他們的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組可以一下申報60個名字”。
2022年初,埃爾斯特去世,享年85歲。他一生發(fā)現了數千顆小行星,讓無數人留名太空,而他的名字卻沒有留在自己發(fā)現的小行星上。為了紀念埃爾斯特,一顆由荷蘭天文學家發(fā)現的、位于小行星帶內部區(qū)域的石質灶神小行星,最終以他的名字命名。
仰望星空的人會記住埃爾斯特的名字,也會隔著時空與他感同身受——無論如何,探索的經歷是美好的。正如他晚年所說:“在我的多次探險中,我真的很享受觀察和拍攝那令人印象深刻的星空,那里藏著美妙的平靜與安寧?!?/p>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編輯 許曄 / 美編 徐雪梅 / 編審 張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