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錨式教學作為一種基于建構主義設計學習環(huán)境的策略,其核心理念是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將其中情節(jié)作為“錨”,也作為學生探究學科知識的宏觀背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究欲望。將拋錨式教學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數學素養(yǎng)。本文以四年級《小數加減法》單元為例,闡述了拋錨式教學在該單元中的具體應用策略,包括創(chuàng)設生活化“錨”情節(jié)、分層探究算理、發(fā)展體驗表征等環(huán)節(jié),力求通過真實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將知識內化并進行遷移應用。
新課標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要求數學教學貼近生活實際,突出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參與合作探究的過程。拋錨式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建構主義教學策略,與這一要求高度契合,旨在通過設計真實情境的“錨”故事情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構知識、發(fā)展能力??梢?,將拋錨式教學融入小學數學單元教學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一、拋錨式教學的簡述
拋錨式教學作為一種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設計策略,其核心理念是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的“錨”情節(jié),并將此作為宏觀背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究欲望。它要求教師基于生活中的真實事件或問題情景,設計有感染力的情境“錨”點,引領整個教學內容和進程。在這種貼近實際的情境中,學生會自然產生學習需求,從而主動投入問題探究和知識建構的過程。拋錨式教學強調讓學生親身體驗、獲取直接經驗,而非被動接受知識,有利于學生內化知識和建構知識體系。該教學模式包括的典型教學環(huán)節(jié)有創(chuàng)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效果評價等。在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情境“錨”、組織探究性活動、搭建知識支架、促進合作交流,以此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拋錨式教學的意義
(一)契合數學學習的本質
數學學習的本質在于通過探索具體情境中蘊含的數學關系和規(guī)律,進而形成抽象的數學概念。拋錨式教學恰恰契合了這一本質,它基于真實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建構知識,使數學學習本質與學生發(fā)展需求高度一致。在拋錨式教學中,教師通過設置生活化的情境“錨”,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在具體問題情景中感知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從而促進學生對抽象數學概念的理解和內化。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在情境中認識到數學的實用性,也讓他們在探究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數學思維。同時,將數學知識與真實情境相結合,教師可以讓學生深刻理解數學概念的產生過程和應用價值,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數學知識。
(二)契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
小學生正處于認知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思維方式正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而且這一階段的學生容易被生動的情節(jié)所吸引,反而難以維持對抽象內容的探究興趣。拋錨式教學充分考慮了小學生的這些認知特點,旨在以創(chuàng)設的真實情境作為“錨”點,將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生動化、形象化,使其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符合他們的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情景模擬等活動,親身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在具體操作中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并加深印象。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促使學生內化和遷移數學知識。同時,生動有趣的情境也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多個感官,拓展他們的思維,使數學學習更加高效。
(三)滿足培養(yǎng)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
新課標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強調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獨立思考、協(xié)作探究、邏輯推理等關鍵能力,而拋錨式教學的環(huán)節(jié)設計恰好滿足了這一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chuàng)設探究性學習活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探究發(fā)現(xiàn)能力。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促進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與協(xié)作,強化幼兒的協(xié)作意識,提高其表達與溝通能力。在解決復雜情境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邏輯推理能力,分析問題、提出假設、驗證結論,鍛煉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通過拋錨式教學,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全面提高了自己的綜合能力??梢?,該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符合新課標提出的要求。
(四)契合現(xiàn)代教學觀的理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他們學習數學知識。在探究情境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動手實踐、小組討論等方式,主動建構數學知識體系。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臺,引導他們互幫互助,在協(xié)作中加深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彰顯,并成為學習上的主人。同時,教師的角色也發(fā)生了轉變,更多地充當學習過程的設計者、引導者和協(xié)作者,為學生提供支持與幫助。這種師生角色的轉變,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學觀,即“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理念。
三、拋錨式教學在《小數加減法》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一)選擇生活化情境作為學習“錨”
在《小數加減法》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中,生活化的情境可以作為學生學習的“錨”點。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入生活情境,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另一方面也讓學習所獲知識更加貼近生活實際,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人教版數學教材中的主題圖和題目情境恰好提供了良好的“錨”點材料。例如,在學習小數加法時,在課本第71頁出示了兩個小朋友在書店購買圖書的生動畫面,讓學生從這幅主題圖中獲取“小麗買了《數學家的故事》和《童話選》兩本書”“小男孩買了一本《詞典》”等關鍵信息,并提出了“小麗買這兩本書一共要花多少錢”“兩本書的價格相差多少錢”等數學問題,從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遇到涉及小數加減法的問題,比如測量身高體重、制作工藝品、做家務勞動等,教師可以從中挖掘學生的親身經歷并作為“錨”點。比如,在學習小數減法時,教師可以先請學生描述一下在購物時稱重蔬菜的經歷,然后引出稱重前后秤頭移動的圖景,從而設計計算重量減少的數學問題??傊板^”情境的創(chuàng)設需要貼近生活實際,符合小學生的特點和興趣愛好,并體現(xiàn)人教版教材追求生活的特色,從而最大限度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設計探究性學習活動
拋錨式教學側重于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發(fā)現(xiàn)。教師不是直接傳授數學知識,而是為學生設計一系列的學習活動或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知識點并形成概念認知。探究性學習活動要給學生自由探索的空間,使他們循序漸進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總結規(guī)律,最終自主建構知識體系。
例如,在學習小數加法時,教師可先呈現(xiàn)生活情景,如購書場景,引出6.45+4.29等具體的數學題。接著讓學生獨立計算,并分組交流解題思路,如將小數轉換為整數計算,或直接按小數性質豎式列算。最后,教師展示各種方法,組織學生比較分析不同算法的優(yōu)劣,引導其發(fā)現(xiàn)小數點對齊的重要性。隨后,教師可以進一步設計練習題,如12.53+4.67、6.07+4.89等,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在學習小數減法時,教師同樣可以先讓學生探究6.45-4.29,并給予其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間,或采用轉整數計算,或直接列豎式。而教師則可以鼓勵學生運用多元化思路計算結果,并圍繞計算結果進行探討,引導學生分析減法運算中,對齊小數點的重要性。在練習題中,教師還可以設置被減數小數位少于減數的情況,如8.3-6.45,引導學生探究如何調整位數,發(fā)現(xiàn)“被減數補0”的規(guī)律。
圖1 《小數加減法》
此外,在設計習題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設計發(fā)現(xiàn)性和探究性問題,如在混合計量單位數值的題目中,引導學生先探討單位間的進率關系,再猜測改寫方法。對數據統(tǒng)計分析題,教師則可以先讓學生觀察表格并自主提出解題思路,培養(yǎng)其分析概括能力。教師還可以增設探索性的實踐操作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深化對小數運算規(guī)律的理解與掌握。如圖1所示。
(三)搭建教學支架
拋錨式教學雖然強調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知識,但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引導學生搭建知識支架,如通過策略性提問、同伴互助、教師點撥等方式,幫助學生厘清思路、完善知識、建構新知。比如,在探究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計算順序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如購物、制作道具等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從中獲取相關信息,并自主提出具體的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計算題。
比如,已知《海洋世界》一書售價4.69元,《太空漫步》一書5.8元,《少兒繪畫ABC》一書7.45元,結合這些條件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果要買這三本書需要多少錢?”以此導入新課。接下來,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獨立思考解決該問題的計算次序,并在學生提出各種觀點后,繼續(xù)向學生提問:“整數運算中,有無類似的計算順序?小數和整數的計算是否存在共性?”通過互幫互助的同伴討論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整數運算經驗,發(fā)現(xiàn)小數四則運算的計算順序與整數類似。當部分學生發(fā)現(xiàn)這一規(guī)律時,教師可以再次點撥:“這三本書的價格中,哪些個需要先進行加運算?為什么?”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加法在四則運算中的優(yōu)先級,厘清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計算的具體次序。此外,數學教師也可適時展示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7.45+5.8+4.69=13.25+4.69=17.94元和7.45+(5.8+4.69)=7.45+10.49=17.94元,要求學生比較、分析哪一種思路更加合理直接。在學生形成初步認知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練習鞏固,如出示“小林買兩本書《數學家的故事》和《神奇的大自然》,付給售貨員20元,應找回多少錢”等應用題,讓學生應用小數運算法則解決問題。解答過程中如有疑惑,教師可以再次啟發(fā):“現(xiàn)在是先算兩本書的總價,還是先減去20元?為什么?”幫助學生明確計算的正確次序。由此,環(huán)環(huán)相扣,讓學生自主探究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計算次序、規(guī)律并加以應用。
(四)促進合作學習
在小數加法學習中,教師可以設計富有趣味性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比如,在引導學生理解整數加法運算定律同樣適用于小數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如下情境:小明和小紅準備為學校運動會制作橫幅,需要購買彩帶和紙張。他們商定好,小明負責買彩帶,小紅負責買彩紙。我們假設彩帶的價格是3.45元/米,彩紙的價格是2.8元/張。小明買了4.2米彩帶,小紅買了5張彩紙,現(xiàn)在他們需要計算:總共需要支付多少錢?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引導他們先在小組中討論如何計算。在小組合作探討階段,有的小組分別計算了彩帶和紙張的費用:4.2×3.45=14.49(元),5×2.8=14(元),再將兩者相加得到總費用28.49元;有的小組則先將彩帶的米數與紙張的張數相加:4.2+5=9.2,再乘以單價
(如以彩帶單價計算)得到31.74元;還有的小組先將兩種單價相加3.45+2.8=6.25(元/件),再乘以總件數9.2得到57.5元。當各小組給出結果后,教師可以讓幾位小組代表將計算過程寫在黑板上,共同分析每種方法的合理性。比如,第二種方法雖然符合常規(guī)思維,但忽視了單位的不同,會讓人產生4.2米的彩帶和5張紙張為9.2件的錯誤認知;第三種方法更符合數學規(guī)范,但是選擇了錯誤的單價作為換算標準,導致結果出現(xiàn)偏差;第一種方法看似復雜,實則恰好應用整數加法運算定律,解決了小數計算問題,并且能夠得到正確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領悟了整數加法運算規(guī)律同樣適用于小數,而且也體會到了小組討論、相互啟發(fā)、尋求規(guī)律的樂趣。而教師則可以對不同方法進行點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認知,并鼓勵小組間相互啟發(fā)、碰撞思維。
四、結語
總之,將拋錨式教學策略應用于小學數學單元教學中,能夠為課堂注入活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設置生活化情景問題,引導學生在真實情景中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不僅有利于學生內化數學知識,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團隊協(xié)作、交流表達等關鍵能力。同時,在設計情境“錨”點、組織探究活動、搭建知識支架的過程中,教師也在不斷實踐和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水平。因此,拋錨式教學策略的運用,對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激發(fā)學生學習潛能,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值得在教學實踐中大力推廣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