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老師為期兩個月的實習,恰好掐住了秋天最美麗的時辰。從旁聽到上臺講課,小周老師最終手握offer順利結束實習;從逐步適應到熟絡,我們見證了她由聽課者到授課人的角色轉變。如同兩段平行的鐵軌偶然在此交錯,停留片刻,又各自向著未知的遠方延伸出去。
一
開學后的某天中午,我從食堂回來,正和好友旁若無人地大聲說笑,猛然間發(fā)現(xiàn)不知從哪里冒出來一位高挑美女。她翻著三分無奈、四分不屑的白眼,審視著吵鬧如一鍋粥的班級。
雖然燙著凸顯成熟的大波浪卷發(fā),但尚顯稚嫩的臉龐暴露了她比我們大不了幾歲的事實——看起來實在缺乏威懾力,于是我們吵鬧依舊。直到一個粗獷的聲音如霹靂般擲地有聲地響起:“安靜下來,到午休時間啦!”小周老師的渾厚嗓音,與她那秀氣的外貌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實習老師并非稀罕物,威嚴感十足的實習老師才是。初來乍到的小周老師反客為主,呼喊課代表發(fā)作業(yè),讓班長拉窗簾、熄燈。小周老師指揮有度,唯有稍顯僵硬的表情暴露出她是一個新手,并不習慣發(fā)號施令。
正因作風雷厲風行,小周老師很快就掌握了班級實權:午休維持秩序,批改聽寫,監(jiān)督課代表收發(fā)作業(yè),收集遲交名單……我頭一次被揪住沒有訂正聽寫的時候,心里頗有點驚詫和怨恨:過去老師們雖耳提面命要訂正聽寫,但從來沒有抓過現(xiàn)行。
“還是要訂正的!”小周老師濃密的眉毛擰成了兩條黑線,“不然我們班和十三班、十四班的差距怎么變小呢?這次我們班只有十個同學完成訂正,而十三班有……”
這是一位既講理又冷酷的狠角色。
二
難以通融、對我們有點兇的小周老師自然是不那么好親近的。
在我們這個年紀,比起博學慈愛的長者,我們更期望擁有年齡相近的老師,青澀也罷,不夠專業(yè)也罷,光是沒有代溝這一條就足以彌補其他遺憾:小周老師作為一只腳堪堪踏進成人社會的實習老師,顯然比長者更懂得我們的情緒、心思乃至“惡趣味”。
年輕潮流的小周老師不大愿意和我們閑扯,但不少同學仍冒著被白眼伺候的風險湊上前去,企圖挑起話題:“小周老師,你在哪里上的中學?大學學的什么專業(yè)?”更有甚者,大膽地問小周老師是否打游戲,似乎想在虛擬世界和她切磋一番。小周老師的回復始終是淡淡的,話不出三句即下逐客令,“該午休了”“去寫作業(yè)吧”“明天記得交筆記”,讓提問者知難而退。
不可破除的隔膜反而使我們對她的好奇心日益旺盛。我們窺望站在一旁監(jiān)督我們做早操的小周老師,觀察其妝容,討論其穿搭——秋色正濃,她身著藏藍底襯衫,淡紅的無花果圖案點綴其間,顏色頗為應景。我們裹在笨重的校服里,對此心生艷羨,不知不覺地將小周老師的形象加入對未來的構想里。
日常監(jiān)督時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讓小周老師樹立起了威信,而學校運動會期間的盡心盡責讓她收獲了所有人的喜愛。開幕式排練,小周老師一場不落地跟隨,排隊形、放音樂、收集同學脫下的外套,儼然成了我們堅實的大后方。在排練的間隙里,我們才得以稍稍了解她——盡管表情仍舊矜持,可她還是被套出了話。我們這才知道,小周老師生于2003年,曾在中學里當過團支書。末了被她翻了一個頗為經典的白眼,說我們實在太吵太亂,以前她讀書的時候可不是這樣的。彼時恰值黃昏,天空澄明柔和,色彩像在調色盤里被細細調配過,似藍似紫,磚紅色的操場中間嵌著一汪綠色,我們一群人的笑聲在風里打轉。可能是因為氛圍太美好,我心中頭一次涌起了對小周老師的親近之感。
學校運動會開始后,我們的關系又更近了一步。小周老師既是滿場飛奔的攝影師,又是馬不停蹄的“救生員”,負責在終點線后面“撈”起癱軟如泥的本班選手,而我也在被她救助之列。完成比賽,終于有了片刻清閑,我們幾個同學自然地圍坐成一圈,小周老師坐在中央,任由陽光將她的影子拖長,將她的輪廓柔化。我們斗膽問她有什么愛好,小周老師說她平時喜歡看話劇,還有,她真的很喜歡學習,話語間竟然有著些許靦腆。此言一出,舉座沉默,被繁重的課業(yè)折磨出黑眼圈的我們忍不住喃喃地驚嘆:“老師,你真的……很優(yōu)秀,很自律?!毙≈芾蠋熯B連否認,認認真真地對我們說:“學習是件很有趣的事?。 ?/p>
似乎害怕自己所說的顯得做作,小周老師轉而開始講起自己的故事:中學時代,因為處理學生會事務“夜不歸宿”被抓個正著;大學時代,被室友強行灌輸流行文化;在生活里,逐漸喚起女性意識,發(fā)誓要“先立業(yè)、后成家”……她講得雙目熠熠,我們也聽得兩眼放光,又不住地在慚愧中啞然:她不過比我們大幾歲,卻已儼然有獨立個體的覺悟和行動。若干年之后,我們能不能像小周老師一樣積極進取呢?
學校運動會終以我們班斬獲團體總分第一名結尾。誰也沒有想到,小周老師在第二周的活動課抱著一大堆禮物走進教室,她帶來人手一套有班級標志的定制文具,還舉行了一場班級內部頒獎儀式。獎項的名字千奇百怪,諸如“跑得好快”“跳得好高”“加油好給力”“送水好暖心”。小周老師興致高昂地逐一闡述她的頒獎理由,我們也跟著興致高漲。此刻才知道,無論是在賽場內還是在賽場外,我們的表現(xiàn)都被她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小周老師的話語和獎品似乎帶著溫度,那份溫暖也滲透進了我們的內心。
同甘共苦,終得勝利,其甜味比唾手可得之甜回味更為深長。
三
已旁聽數(shù)周的小周老師要代替英語老師給我們上課了——消息一出,有人期盼,有人擔心,議論紛紛,不顧小周老師在我們身后大翻白眼。
次日上臺,小周老師的表情雖有點僵硬,卻還是氣勢十足。她開場就拋下問題,沒想到迎來了混亂的課堂大討論。半是威懾半是引導,她終于切入正題。此刻小周老師反倒松弛下來,流暢地飆起英語來,講得板板正正的,頑強支撐著不肯被底下同學的打趣帶跑——這其實是很不易的。課后同學間私下討論,有人評論小周老師上課“有種老教師的干練”,是為精辟。不茍言笑,信息量大,沒有犯新老師愛跑偏或啰唆的毛病。
從旁聽到實戰(zhàn),小周老師的實習階段已經接近尾聲。由不得我們不舍,她已手握offer即將成為某中學教師的消息在課堂上公布,宛如美夢一場被驟然掐斷,悵然若失感充斥教室。小周老師卻滿眼欣喜,告別我們固然難過,可她為之拼搏的美好未來終于來了。小周老師說她永遠也不會忘記這幾個月的時光,曾經以為她來這里是為了教會我們什么,但最終卻是我們教會了她很多——我想,多么老套的話啊,卻是字字真誠。
小周老師說:“送給你們一句話,愿你們的未來,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p>
回應她的,是熱烈的掌聲與夾雜的抽泣聲。
四
生活在繼續(xù),我們忙碌地學習,偶爾插科打諢,小周老師的名字在不經意間被提起,像一位遠方的故人。從小周老師的朋友圈和公眾號里,我們能看到她鮮活的生活痕跡:體驗著初為教師的尷尬與磕絆,如饑似渴地汲取著各種知識,有空還是會去看話劇。
某天偶然翻看她的朋友圈,注意到一句話:“去生活,去犯錯,去征服,去從生命中創(chuàng)造生命!”我捧著手機,回憶如走馬燈一一閃過:初亮相時粗獷嗓音的震撼、史上最嚴格的聽寫批改、帶標志的定制文具、自創(chuàng)獎項的獎狀……我想,這就是一切的解答了——曾經相聚一堂,如今各自努力,這便是我們故事最精彩的開放式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