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人
席 瑞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碩士,《奇葩說》辯手
假期到了,你出門了嗎?近年來,快速穿梭于不同景點、走馬觀花式的“打卡式旅游”興起,更有人玩到了極致,出現(xiàn)了“特種兵式旅游”,三天游五岳也不是夢。對于這種旅游方式,你怎么看?
你有過“打卡式旅游”的經(jīng)歷嗎?如果有,請分享你的感受。如果沒有,你想嘗試嗎?
張子儒:有過。當我在了解眼前的景點時,下一個景點便會在腦海中“顯現(xiàn)”,有一種囫圇吞棗之感。
池雨倩:有過。因為繁重的學業(yè),我只能在有限的時間里看更多想看的風景,我并不知道下次來是什么時候了。
胡語晗:有過?!按蚩ㄊ铰糜巍崩鄄㈤_心著。穿上好看的衣服,打卡網(wǎng)紅景點,拍美美的照片,這些照片保留下來,長大后會是美好的回憶。
趙怡可:沒有,也不想嘗試。一方面,我是個慢性子,“打卡式旅游”給人壓力,沒有了旅游的悠閑自在;另一方面,“打卡式旅游”勢必代表著隨大流,失去自己對景點的多元探索和獨立思考。
景一卓:“打卡式旅游”強調(diào)到此一游的感覺。今年暑假,我和同學去貴州旅游。由于景點之間距離較遠,我們每天疲于趕路。我覺得喜歡拍照發(fā)朋友圈的人會更喜歡“打卡式旅游”,其新鮮感和豐富的照片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精神滿足。
在有限的時間里打卡更多的景點會讓你開心嗎?你覺得旅行的意義是什么?
胡語晗: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旅行方式。我出門就是為了打卡,證明自己來過、看過、體驗過,旅行的意義就是讓自己開心。
趙怡可:不會。我覺得旅行的意義是探索世界的人文價值,順便讓自己休息一下。
郁希恬:不會。旅行可以讓我短暫地逃避生活瑣事,見識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發(fā)現(xiàn)這世上的無數(shù)種生活方式,找回初心。
趙昱潔:不會。打卡只是證明你來過,但留在回憶深處的,是慢下來才能體驗到的東西,比如我緩緩走過的藏龍百瀑、山中偶遇的賣筍老婆婆、靜下心來在南潯古鎮(zhèn)寄出的明信片……
周澤豪:不會。我喜歡旅游帶給我的自由以及領略當?shù)靥厣母泄俅碳?。旅行的意義在于開拓眼界,尋得自身的意義。
景一卓:如果不包括趕路的疲憊,在有限的時間里打卡更多的景點當然會開心,這可以讓新鮮感不斷刺激大腦,就像刷短視頻那樣。
謝秀相:旅行是一種接受的過程,就像讀書,我們不能一口氣看完所有經(jīng)典著作,也無法在短時間里打卡所有好玩的景點。這種行為功利性過強,偏離了旅行娛樂和接受的意義。
席 瑞:絕大多數(shù)同學覺得在有限的時間里打卡更多的景點并不開心,認為旅游的意義在于人文思考、體會當?shù)氐娘L土人情。打卡在縮短旅游時間的同時,消解了旅行的體驗過程,排除了偶遇。少部分同學認為這種旅行是開心的,因為旅游就是為了讓自己開心,不斷變化的景點如同目不暇接的短視頻,一直在刺激著我們的大腦。
席 瑞:大多數(shù)同學都經(jīng)歷過“打卡式旅游”,有的是因為時間有限,有的是因為旅行地的景點之間相距甚遠。至于感受,有的同學感覺還行,因為學業(yè)緊張,這樣能夠參觀更多的景點,而且打卡的照片既是朋友圈的素材,也會成為珍貴的回憶。有的同學則完全相反,認為這樣的旅程過于疲憊,很多景點也來不及細細體會。不想嘗試“打卡式旅游”的同學也指出,這種旅行壓力太大,失去了探索的樂趣與思考的空間。
你覺得“打卡式旅游”削減還是增添了旅游文化的內(nèi)涵?
魯懋堃:增添了。通過社交媒體的分享,游客可以展示和傳播不同地區(qū)的美景和文化,有助于提高公眾的認知和興趣。
池雨倩:削減了。隨著快餐文化的發(fā)展,留給我們駐足思考的時刻越來越少。旅行能讓我們?nèi)フJ識這個世界,而“打卡式旅游”讓旅行經(jīng)歷變得膚淺和同質(zhì)化,成了許多人朋友圈里一時風光的資本。
林佳淇:增添了?!按蚩ㄊ铰糜巍薄疤胤N兵式旅游”契合了人們對高效率的追求。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人們能實現(xiàn)年少輕狂的夢想或者挑戰(zhàn)自身極限變得更加堅韌自信,這何嘗不是一種獨特的旅游文化內(nèi)涵?
林雷磊:增添了。通過一些博主的宣傳,許多被遺忘的傳統(tǒng)景點、小眾景點被發(fā)掘了出來。
谷靈萱:削減了。現(xiàn)在的打卡點多為人工建造的老街、咖啡店等。大量“照騙”的產(chǎn)生、網(wǎng)紅打卡地的交通擁堵,影響了人們賞景的興致和放松的心情。
詹舒雯:削減了。如果一味跟著網(wǎng)上的打卡地,旅行便沒了稀奇感。人人都只去打卡地,城市就難以彰顯那些不易被發(fā)現(xiàn)的魅力了。
黃思穎:削減了。古時,人閑車馬慢,因此古人才能靜下心來沉醉于自然,涌現(xiàn)了《赤壁賦》《岳陽樓記》等名篇?,F(xiàn)代人快節(jié)奏的旅游方式,或許僅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收集欲”,而非為了讀懂自然。
席 瑞:大部分同學認為“打卡式旅游”削減了旅游文化的內(nèi)涵。其一是效率追求的“快”殺死了體驗需要的“慢”,看了很多風景,但深刻的感悟太少了;其二是“打卡式旅游”過于同質(zhì)化,流量讓網(wǎng)紅景點和餐廳成為大家的共同關注點,導致旅行的路線千篇一律,也產(chǎn)生了排隊、擁堵等不好的體驗。少部分同學覺得這增添了旅游文化的內(nèi)涵,他們同樣關注到了打卡背后的流量,但認為社交媒體能夠帶動某些景點被看見;“打卡式旅游”亦是一種挑戰(zhàn)自我的表現(xiàn),豐富了旅游文化。
主持人
總結陳詞
“打卡式旅游”是這兩年被熱議的旅行方式,它指的是一種追求效率,拍照打卡以作紀念,很快投入下一個景點的旅行狀態(tài)。
從第一問來看,大多數(shù)同學都經(jīng)歷過“打卡式旅游”。為什么我們在旅行中普遍追求快?根本原因還是假期少、花費小。這個社會正在朝著碎片化發(fā)展,短視頻讓資訊碎片化,工作與生活的界限不清晰讓我們的社交碎片化,而旅行作為生活系統(tǒng)當中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也會碎片化。
但我覺得不必悲觀,“打卡式旅游”其實滿足了很多人的需求。很多同學覺得這種旅游方式?jīng)]法深度體會當?shù)氐娘L土人情,可我想問問:怎么才算是深度體會?旅行的確可以學到東西、拓寬眼界,但旅行不等于上課。導游講的故事、在博物館看到的記載,我們回到家還能記得多少?對很多人來說,旅行最直觀的體驗感還真是拍照、上傳到社交媒體。
或者說,不管是不是“打卡式旅游”,旅行本身就不是一種深度接觸當?shù)匚幕c風土人情的方式,真正的觸達需要的是——生活在那里。旅居、交流訪學等形式,或許才能真正了解一個地方,我們對旅行的期待不必放得這么高。
很多人擔心“打卡式旅游”會導致旅程千篇一律,但真正帶來同質(zhì)化的是商業(yè)化。這邊有個古鎮(zhèn),有“我在這里很想你”的牌子,那邊就依葫蘆畫瓢。因為要想承接很多旅客,當?shù)鼐捅仨毎鸦A設施建設好,商業(yè)又是最標準化的東西。很多人旅行就圖個方便、舒服,尤其是拖家?guī)Э谌ヂ眯械?。我去過一些原生態(tài)的地方,交通、住宿條件堪憂。對很多人來說,恐怕這種旅行只會更折騰。
所以我覺得“打卡式旅游”沒什么,它是當下非?,F(xiàn)實的一種旅游策略,也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需求。與其批判它,不如正視它,并且這個問題值得很多旅行供應商和文旅部門思考:我們能否設計出更緊密但在交通銜接上更便捷的旅行路線,向游客提供更優(yōu)質(zhì)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