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第十四屆安徽國際文化旅游節(jié)的開幕式上,國家級非遺菠林喇叭傳承人周本鳴帶領著他的團隊“周家班”與法國青年托馬同臺合奏《高山流水》,演繹流傳千古的美麗傳說,打動了每一位現(xiàn)場的嘉賓。一個如高山聳立,依次以簫、笛、嗩吶引入,令人驚艷;一個如靜水流深,操琴相和,情意悠遠,這樣的CP讓人耳目一新。
與此同時,人們也不禁好奇,周本鳴及這個來自皖北民間的家族樂班——周家班,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近些年一次次走進大眾視野,將靈璧菠林喇叭從農(nóng)村帶到全國乃至國際舞臺?
從人生儀式的悲喜中凝練出的音樂
在安徽靈璧,曾流傳著“找不到周家班,男不娶、女不嫁”的說法。這個周家班,就是國家級非遺項目靈璧菠林喇叭的傳承者們,一個傳承了七代的“嗩吶家族”。
在歷經(jīng)百年滄桑后,周家班目前擁有周姓直系樂手百余人,外姓徒眾更是多達上千人,已然形成了龐大的民間音樂族群,是中國民族音樂的“活化石”。他們活躍在安徽、蘇北、魯南等地,所演奏的樂器為傳統(tǒng)民間吹打器樂,主奏樂器為嗩吶,此外還有笙、笛、管、把攥子,以及鼓、镲、云鑼等打擊樂器,深受民間歡迎。
周家班的第一代傳承人周景芝,據(jù)族譜記載,是《愛蓮說》作者周敦頤二十五世孫,是周家班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大班主;第二代班主周文化,即周景芝長子,聲音洪亮、體魄健壯,人稱“條爺”,新中國成立前,帶著家族從蘇北逃亡到靈璧菠林村,在陌生的他鄉(xiāng),他憑借一身技藝開門授徒,聚集了方圓百里的嗩吶班子學徒;第三代班主為周懷邦、周懷榮,即周文化的長子和次子,周懷邦英年早逝,周懷榮是個民間音樂游俠,影響范圍很廣,人稱“蓋三省”;第四代班主周正玉,為周懷邦長子,幼年習藝,十二歲時開始領班,青年時期就被稱為“金喇叭”。1979年,周正玉老先生被安徽省黃梅戲?qū)W校聘為嗩吶教師,培養(yǎng)出許多優(yōu)秀嗩吶人才。帶領周家班走出國門的,則是第五代傳承人周本鳴,他致力于推廣這種中國本土最純粹的樂種,并有意在傳統(tǒng)基礎上創(chuàng)新,讓更多的年輕人有機會接納這種傳統(tǒng)樂種。
周本鳴向記者說道:“我們家鄉(xiāng)的百姓,一輩子都離不開嗩吶,孩子滿月請嗩吶慶賀,喜結(jié)良緣請嗩吶賀喜,年老送終有嗩吶送靈。可以這樣說,這里的人一出生聽到的第一種聲音就是嗩吶演奏;離開人世前,聽到的最后一種聲音也是嗩吶演奏?!?/p>
所以說,周家班的吹打樂是從人生儀式的悲喜中凝練而出的。他們的音樂喜中帶悲、悲中有喜,不僅在別離中調(diào)節(jié)情緒、表達祝福,同時還傳達出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向死而生”“生命輪回”的大智慧。
在周家班的代代傳承中,“父輩教的是心法、基礎,而每個人的內(nèi)心感受各不相同,因此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表達,甚至每個人的每一次演奏都不同?!睘槭裁粗芗野嗟囊魳啡绱缩r活,如此充滿生命力?正是因為這是演奏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于生命意義的狂歡和釋放。
周家班的學徒們很多從三四歲時即開始學習,他們從來沒有進入正規(guī)的音樂學院,也從不在意任何樂理知識,卻能讓這種音樂傳遍全球。
“來自中國的先鋒”
一個從皖北小鄉(xiāng)村走出來的樂團,一種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熟悉的、一些人認為的“上不了臺面”的樂種,是怎么能走出國門的?這些絕對離不開第五代大班主周本鳴幾十年來的堅持。
由于經(jīng)濟利益的驅(qū)使和其他藝術(shù)形式的擠壓,民間傳統(tǒng)的嗩吶音樂一天天在走下坡路,學嗩吶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經(jīng)典曲目大量失傳,技巧、絕活水平也逐年下降。目睹這一切,周本鳴寢食難安,憂心如焚。此時,周家班嗩吶音樂的傳承急需一個“突破口”。
于是,周本鳴賣掉了北京的房子、放棄了正在事業(yè)黃金期的電視人身份(20世紀90年代,《超級大贏家》這種流量王牌節(jié)目就是在周本鳴的手中運營到巔峰;2004年,周本鳴又擔任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與您相約》欄目制片主任),只為了吹打樂被更多人認識和傳承下去。當然,這種堅持,離不開妻子馬榕的理解和支持,她認為“音樂界里需要這種不屈服的精神,一慫就不可能有這么動聽的音樂?!?/p>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朋友的介紹下,周本鳴認識了著名的作曲家瞿小松老師,瞿小松是國際上公認的大師級人物。兩人如老友相逢,相見恨晚,聊得非常投機。周本鳴回憶道:“瞿小松老師讓我們不要急著搞新作品,應該先把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恢復發(fā)揚?!焙芸?,瞿小松把周家班請到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縱橫三人談”課堂上,就這樣,周家班走進了高等音樂學府的課堂。瞿老師深深地喜愛周家班的嗩吶音樂,稱贊周家班所演奏的音樂是“最具中國元氣的聲音”,意為周家班吹奏的音樂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正根,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精神和韻味。此后,周本鳴從幾百首傳承的樂曲當中,找到最有價值、最有影響力的曲子,做了一場音樂會,叫《中國元氣·周家班》,它集中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吹打樂文化的整體概念。他還與瞿小松一起,聯(lián)合打造了世界首部吹打樂音樂劇,叫《中國元氣之八仙桌》 ,愛人馬榕是其制作人和劇本執(zhí)筆。為什么叫八仙桌,因為八仙桌只有中國有,在民間人生禮儀上,也只有傳統(tǒng)吹打樂需要把二十多種樂器都擺放在八仙桌上,輪番演奏?!耙蛔酪皇澜?,一桌一生死”,這部音樂劇貫穿中國人的生死文化,能夠把我們的生命和我們的音樂連接在一起。
2015至2016年,周家班受到第七屆北京傳統(tǒng)音樂節(jié)以及北京大學百年講堂、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央美術(shù)學院等名校的邀請進行專場演出,讓觀眾真正感受到了民族音樂的魅力,也是從這兒開始,周家班有了被更多人看到的機會。
2017年,周本鳴及團隊又受到歐洲五個國家的邀請,出國巡演。當周本鳴聽到這個消息時,既興奮又擔心。“歐洲人懂我們的音樂嗎?會不會喜歡?我們的音樂在中國,都沒有多少人了解它,歐洲人會喜歡嗎?我就抱著這種忐忑的心理去問了瞿小松老師。”周本鳴問:“歐洲人特別喜歡安靜,我們的音樂會不會把他們吵著,把他們嚇到怎么辦?”瞿小松很無奈地告訴他:“你們的音樂很好,歐洲人會欣賞的,你不要擔心?!敝鼙绝Q又追問他:“我們是不是要小聲一點兒吹?”瞿小松立馬生氣地說:“你什么都不要變,平時是什么樣就什么樣。歐洲人懂得欣賞音樂,你相信我?!?/p>
周本鳴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與周家班五位傳承子弟踏上了歐洲五國巡演之路。第一站是德國的一個小鎮(zhèn),這個小鎮(zhèn)子叫魯?shù)罓査顾?,以歐洲最大的一個民間音樂節(jié)——魯?shù)罓査顾貒H音樂節(jié)而聞名。這個小鎮(zhèn)只有兩萬人,但是全城有大大小小臨時搭建的二十七個舞臺,一百多個來自世界各地的樂隊,輪番上演“國際大PK”。
周本鳴一行被安排在市政中心廣場主舞臺,“我到那里一看,心都涼了,一個超大的舞臺,正在演出的是蘇格蘭四十多個少男少女,他們身著傳統(tǒng)服裝邊歌邊舞、邊跳邊唱。再看看我們六個老爺們,平均都快六十歲了,我們手上拿的是最簡單的傳統(tǒng)樂器,不插電,音樂又沒有任何的伴奏帶,怎么辦呢?當上場的時候,我跟大家說:‘我們拼了!’我們用盡所有的力氣去演奏我們的民間音樂,結(jié)果出乎意料,臺下的歡呼聲、掌聲不斷。當我們演出結(jié)束的時候,很多人都過來向我們豎起大拇指,主動跟我們拍照合影留念?!?/p>
在愛爾蘭,在第44屆國際傳統(tǒng)音樂學會世界大會現(xiàn)場,周家班是唯一被邀請的亞洲樂隊。來自世界一百多個國家,一千多個音樂家、音樂學者看完他們的演出,集體長時間地起立鼓掌。
英國的沃曼得音樂節(jié)是歐洲最有影響力的音樂節(jié),有200多個樂隊參與演奏,在這個音樂節(jié)上周家班被評為“最受歡迎的五佳樂隊之一”。《英國衛(wèi)報》的報道說,周家班是“來自中國的先鋒”,英國BBC報道他們的音樂具有“驚人的能量”,英國的《星期日泰晤士報》夸贊道“這是一臺賞心悅目、生機勃勃的音樂會”,就連大英圖書館都到現(xiàn)場全程錄制,永久館藏。
這一刻周本鳴的自信心爆棚,“只要我們用心去表達,我們千年傳承的民族音樂,一定會釋放出無限的能量?!?/p>
2018年,周家班又受到美國Alma演出機構(gòu)邀請,歷時一個月,橫跨八個州,行程萬里,以專場音樂會、工作坊、講座等形式進行了二十四場巡演,他們走進了哈佛大學、伯克利學院、匹茲堡大學……甚至將中國的這股“元氣”吹進了美國最高藝術(shù)殿堂——華盛頓肯尼迪藝術(shù)中心。周家班在接受了美國 Woods Songs 節(jié)目專訪后,美國音樂家評價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美國十分受歡迎的一部分”。
一夜東風起,萬山春色歸
回國后,在北京的正乙祠,周家班又做了一場專場的匯報音樂會。媒體界、文化界大咖楊浪先生的團隊組織的這個活動。楊浪對周本鳴說:“老周啊,我請了很多我的朋友來,能來的都來了,但是所有人一聽說,我叫他們來聽嗩吶,聽吹打樂,他們說,浪總,你是不是瘋了,讓我聽一晚上嗩吶多鬧騰,那些婚喪嫁娶的東西怎么受得了啊。”
在國人眼里,吹打樂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但實際上,我們真正的吹打樂,它原本代表著我們這個民族最尊貴的、威嚴的、血性的、力量的一面。
在歷史上,吹打樂曾經(jīng)激勵戰(zhàn)士們勇往直前、不畏生死,也曾輔助祭師們溝通人神、撫慰天地,這曾是戰(zhàn)樂,也是頌歌。“每個國家也都有自己迎生送死的音樂,爵士、布魯斯、各種鄉(xiāng)村流行樂,都曾經(jīng)干過迎生送死的活兒,在每個地方能夠承擔迎生送死的音樂,才真正具備當?shù)厝饲逦撵`魂底色,也是最具地方代表性的?!敝鼙绝Q深知中國民族音樂自信之路還長著呢。
為了喚醒大家血脈中的民族文化基因,2023年11月,周本鳴帶著他的團隊再次走進高校:在中央音樂學院上演吹打樂專場音樂會并舉辦工作坊,后又登上北京大學百年講堂的舞臺,再到北京語言大學演出。當《梵字調(diào)》《慶賀令》《打棗》《百鳥朝鳳》《雁落沙灘》等多首代表性民間嗩吶曲目輪番上演,樂聲中仿佛有十里八村的嬉鬧笑罵、嬰兒啼哭、叟嫗閑聊、雞鴨齊鳴、田園景象……一派人間煙火氣撲面而來。周家班用一首首極富感染力的民間曲調(diào)引爆了全場。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章紅艷教授頗有感觸地說道:“專業(yè)高校教育需要民間藝術(shù)的滋養(yǎng),民間藝術(shù)是傳統(tǒng)的根?!倍鼙绝Q也一直奔波在這一場場民族音樂的尋根之旅上。他認為“沒根兒就沒了魂,沒魂兒就沒了意思。當我們看自己的樣子順眼了,聽自己的聲音順耳了,我們的中國音樂就有救了,就有希望了”。他堅信自己“早早晚晚會喚醒更多的人”。
接下來,周本鳴的工作重心不僅僅是海內(nèi)外巡演和工作坊,2024年1月,他又受邀赴美教學授課,為喜愛中國吹打樂的洋學生普及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真正實現(xiàn)中國民樂在世界開花結(jié)果。
“盛世悅民,亂世保身,擁一技之長,不懼榮辱浮沉?!边@19個字是周家班代代先祖的囑托。如今,這天地于周本鳴和周家班來說,更廣闊了,而吹打樂這項古老的民族音樂在周家班的加持下,也正在全世界覺醒,一派生機勃勃,這景象正如周家班的那首原創(chuàng)曲目《東風起》中所傳達的意蘊,“一夜東風起,萬山春色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