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畫
對于閱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我愛書中奇幻的故事和瑰麗的想象,而蘊含著的哲思更加令我著迷。當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我也時常求助于“書籍”這位好朋友。
寫作是將所有情思表達出來的途徑,它是打開人與人心靈通道的鑰匙。放眼萬事萬物,我看見千千萬萬個“我”。
詩曰:
牛郎織女會佳期,月下彈琴又賦詩。
寺靜唯聞鐘鼓響,音停始覺星斗移。
多少黃冠歸道觀,見機而作盡忘機。
幾時得到桃源洞,同彼仙人下象棋。
話說晉朝太元年間,武陵郡上有個人以捕魚為業(yè)??蓱z身逢亂世,山賊橫行,占山圈地,不容打魚。無奈漁人只得另尋僻靜處。一日,他肚中正饑,撐篙劃船,緣溪而行。朦朧間竟忘卻路程之遠近,心慌意亂之際,望見遠處殷殷一片紅。撲鼻香風,萬朵桃花開滿枝;迎眸翠色,千片碧葉簇成團。迎風起舞,舞姿婀娜,更吹落,瓣瓣似流螢。中無雜樹,芳草鮮美。欣然怒放者,如酡顏醉臉;含苞欲綻者,似白面粉黛。不羨九重天上仙,愿做逍遙桃源人。
漁人見了,心中大驚,思忖道:“這是個什么去處?待我探一探路。”復搖起船槳,繼續(xù)行進。
桃林盡頭處涌出咕咚咕咚的溪水來,抬眼四望,不得路,只見巍巍峨峨一座山。山高入云,霧氣繚繞,恰似青黛染成千塊玉,碧紗籠罩萬堆煙。漁人瞇縫著眼細看時,隱隱約約透出光亮,正是山中小道,名曰“一線天”,真似細細窄窄一根針懸于翠色青布之上。他把船停在岸邊,擱下槳,挽起褲腳,朝光亮處走去。道口狹小,需得側過身子方可通行,巖壁濕滑,水聲叮咚,風穿堂而過時似鬼般哭號。漁人身上駭?shù)脩?zhàn)栗,但仍壯著膽往前。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眼前不見山上老妖樹中精,唯有枝上新桃村中人。
且說那漁人轉出來看時,卻是一座村落,幢幢房舍皆由土石砌成,村外栽了百來棵桃樹,但見: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炊煙裊裊,芳香陣陣。溪水清冽,猶可見底,良田肥沃,一望豐年。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端的是一處世外桃源。
村上眾人見來了個面生的人,心中驚詫。只見那人,頭戴一頂斗笠,身披一件蓑衣,穿著一雙草鞋,五短身材,黃皮寡瘦,亦是滿臉驚奇。村中老者緩緩行至漁人身前,問道:“你從哪里來?為何到此地?”漁人回過神來,連忙唱個喏道:“小人家住武陵郡上,打魚為生,今日溪上行時,見滿林桃花,遂往之。不料誤打誤撞來到此地,多有叨擾,懇請見諒。”老者道:“不妨事,見你身形瘦弱,定是食不果腹,世道紛亂,且來我家一坐,叫你胡亂吃些。”便叫兒女安排些吃食,請漁人入屋內。
不多時,老者的兒媳托出幾雙箸,一疊碗,四樣菜蔬,一盤雞肉,擺放桌上,先蕩酒來篩下。漁人實是肚中饑餓,不再客套,三兩下便將吃食掃光,賺得肚飽,躬身作揖,謝道:“小人與您萍水相逢,得蒙厚意,此恩難報。”老者擺了擺手道:“休這般說,一飯之德,何足掛齒?”
卻說村上眾人聽聞來了個生人,紛紛趕至老者屋前,嘰嘰喳喳似鳥般擠去,對著漁人好一番盤問。老者撫了撫白髯道:“吾等先世為避秦時戰(zhàn)亂,拖男挈女,覓得此安穩(wěn)處,不再出洞,遂與外人間隔?!睗O人問道:“既如此,太公可知今是何世?”眾人搖頭道:“不清楚,仍是秦嗎?”漁人又問:“不是,可知漢朝?”眾人道:“不曾聽聞。”又問魏晉,亦不曾聽聞。漁人便把所知一一說出,眾人聽得入迷,卻又頻頻嘆惋。漁人道:“此中生活美滿因何而嘆?”一人云:“縱使改朝換代,卻仍戰(zhàn)火紛飛,民生艱難,苦哉!苦哉!”漁人沉默無言。而后數(shù)日,眾人各邀之至其家,以美食美酒款待,不在話下。
漁人欲歸去,眾人叮囑道:“務必多加當心,至于村中之事,不足為外人道也。”漁人喏道:“多謝款待,此生定當牢記于心,更不會泄露此事?!彼m言之鑿鑿,心里卻打起了算盤:“此等好地,若報之太守,豈不得重賞?此后無憂矣!”
走出山道,那船仍停在岸邊,便順著舊路回去,途上處處做了標記。行到半路,卻又覺饑渴,正欲掏出村中人送的饃來,卻摸不著,并不放在心上,只道是慌忙中遺失了。
且說漁人行至郡城上,欲拜見太守。門吏睥睨:“你是甚人?因何而來?”漁人恭恭敬敬道:“小人家住武陵郡上,打魚為生,前幾日誤入一世外桃源,村中人因避秦時亂而與世隔絕,個中詳情,特來告知太守,懇請兄弟行個方便?!遍T吏道:“罷了,罷了,我這便去通報。”漁人道:“多謝兄弟,來日討得太守青眼,定不忘今日恩情!”門吏嘴角微揚:“如此甚好,算你是個識時務的?!?/p>
太守坐于案前,把玩著手中玉石,不耐煩道:“何事來攪擾我的雅興?若是些家長里短,抑或哭訴山賊作惡的,只顧打將出去!”門吏唱了個大喏道:“稟太守,門外有個漁人說是尋得了一處世外桃源,特來稟告太守?!碧匾宦牐昧诵┡d味來,便叫人傳漁人上前來。只見階下一人跪在簾前。太守道:“你是甚人?”漁人便將先前說辭復述一遍并把在桃花源內見聞一一托出。太守思忖道:“此等好地,若報之丞相,豈不討他歡心,升官無憂矣!”命人與了他十錠銀子,叫他領幾個兵吏復去尋那桃花源。允諾事成之后必有重賞。
卻說那漁人領了一干人馬,緣舊路去尋那標記處。可憐他兜兜轉轉卻走入一處死路,四面無人煙,唯有樹森森。眾兵吏道:“為何行至此處?你莫是個打諢的!”正當漁人急出一身冷汗,無處申辯時,只見不遠處林子里有一個人在那里探頭探腦,驚道:“?。∮袀€歹人在林子那頭藏著,天亡我矣!”眾兵吏聽罷,皆撇下漁人,各自逃難,慌不擇路,然無處可逃。那歹人一搭弓弩,射出個連環(huán)箭來,霎時間漫天哭號,尸橫遍野。原來是那太守府上門吏走漏了風聲,傳揚開來。鄰山的賊人聽聞有此寶地,便沿標記處尋了滿山,不得,心中正惱,遂改抹了標記,欲引漁人入死路,殺之解恨。那歹人大喝道:“你這賊骨頭,竟敢誆到我頭上,且吃我一刀!”漁人正欲哀求,頃刻間便身首異處。只見林中殷殷一片紅。
卻說南陽有個人,姓劉名子驥,以隱士自居,聞此寶地,欣然前往。然尋求未果,不幸身染重病而亡。后雖有桃花源之傳聞,然無人敢去尋。
桃花源是個什么去處,且聽說書人分解。
“啪!”醒木一響,只見茶館上端坐一說書人,原來上文所敘皆出他之口。館上茶客聽得入神,催促他道:“快快往下講來?!蹦钦f書人捻著胡須,一臉神秘道:“眾看官聽了這故事可曾疑惑?為何桃源中人與世隔絕卻衣著與外人一般?又為何漁人出了桃源仍肚中饑渴,兜中饃不翼而飛?”他頓了頓,吊足了眾人的胃口,才道:“此中機密皆由此破!且聽我細細說來。漁人復尋不得,不只有外因,其內因實為更重。當他初次緣溪而行時,肚中正饑,最大的愿望莫過于吃一頓飽飯,于是眼前便現(xiàn)出那炊煙裊裊的村落來。而再次去尋時,心思已不復先前,被物欲蒙心??!因此便見不得桃花源。依我之見,這桃花源不在人間,不在天界,唯在心中?!北娍垂儆值溃骸澳莿⒆芋K又是個怎么說法?此人心境高潔,不慕名利,為何尋不得?”說書人道:“待我問諸位一個問題。你們心中之志是如何?”
且說一書生領著兒子來聽,借此機會欲賣弄學識,便推搡兒子。只見那小孩搖頭晃腦地背道:“自然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彪m話語堂皇,卻只引得眾人訕笑。一人接住話頭道:“甚矣,汝之不惠!應當許那百畝良田,萬貫家財才是?!庇钟腥藛柕溃骸罢f書人你心中又是何志?”說書人道:“慚愧,慚愧,胸中并無鴻鵠之志,不過是想說一世好書,博得滿堂喝彩罷了。人各有志,景由心生。志不同矣,安能窺得同一景也?故劉公子尋不得漁人心中的桃花源?!?/p>
不多時,市罷人散,說書人拂了拂衣袖,邁出茶館。
(指導老師:田正剛)
寫作背后的故事
初看《桃花源記》時,不解桃源人與世隔絕良久,為何“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順著這個疑點,對故事的緣由做了解讀。文中不乏對當時黑暗社會、官員腐敗、物欲蒙心的諷刺,“殷殷一片紅”是設計的呼應,初看見桃花林時的桃花錦簇的紅與后來桃林間血濺枝頭的紅,形成了恍惚的重合和宿命般的回環(huán),這一切只是漁人的一念之間。
文章借由說書人闡釋了我對桃花源之疑的理解。王國維曾說過“以我觀萬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所以我們所面對的世界不過是自己內心的反映。“景由心生”,生活中,我們更應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這個如此主觀的世界中,活出自己的精彩,去追尋自己心中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