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杜甫,你首先會想到什么?我想一定有不少“真愛粉”立馬想起那張45度角仰望天空的憂傷畫像,生逢亂世,杜甫晚年十分愁苦落魄,或許唯有一人,能夠讓他重拾生命的溫暖與喜悅——這個人就是他的妻子楊氏。
n有人統(tǒng)計過,在杜甫一生寫過的詩里,與妻子楊氏有關的就有約40首,是同時代的詩人里提及妻子次數(shù)最多的一個。
n但如果你期待看到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接下來的內(nèi)容或許會讓你失望。因為在杜甫的故事里,沒有張揚恣肆的熱戀,唯有細水長流的深情。這些故事平淡而悠長,倘若要講,我想從一個月夜講起——
n那是公元756年的一個夜晚,長安城里四下寂寥,在一僻靜處,杜甫還未入睡。他滿目疲倦,獨自坐在秋夜中。清冷的秋風帶起一陣陣涼意,只剩高懸的月亮與他做伴。此時此刻,妻子楊氏和孩子們遠在千里之外的鄜州,望著同一個月亮。這個夜晚,杜甫提筆寫下了生命里最浪漫的一首詩——《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n寫得好美??!此時的他們已經(jīng)是結婚十幾年的老夫老妻了,可在杜甫眼中,楊氏依然那樣清麗美好,宛若月夜里飄然臨世的神女。贊美背后,是心疼與不忍:夫人,夜深露重,外面很冷,快先進屋吧,不要著涼了。讀到這里,你會不會覺得有些奇怪?我們寫情書,肯定會寫自己有多想念對方、多喜歡對方。杜甫倒好,從頭到尾寫的盡是對方思念自己的場景。怎么,難道是太傲嬌了嗎?
n這就要說回他們分隔兩地的原因——那是安史之亂爆發(fā)的第二年,杜甫一家逃往鄜州羌村避難。安頓好妻兒后,杜甫只身奔赴靈武謀求出路,不料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回長安。鄜州的羌村雖說偏僻落后,尚且安全無患,而他自己的處境卻比妻兒要危險得多。所以,杜甫從對方落筆,其實是一種更深沉的牽掛——對于自己的孤獨和艱難,他只字不提,只一門心思地想著妻子的處境,擔心她過得好不好、有沒有受苦、會不會著涼……他的愛意并不張揚,卻那樣溫柔懇切。
n讓我們把故事線拉回杜甫與楊氏的初相識——公元741年,杜甫和楊氏步入婚姻的殿堂。這一年,杜甫29歲,楊氏19歲。才子佳人,門當戶對。那時的他們并不知道,往后的歲月會那樣苦——家道中落,科舉受挫,貧困、喪子、戰(zhàn)亂、逃難,他們的婚姻生活一次又一次遭遇不幸。
n我們或許很難說這對夫妻戰(zhàn)勝了殘酷的命運,相反,他們輸了,輸?shù)靡凰?。但,他們的愛沒有。
n有時讀杜甫的詩,就像在看一個青春期男孩的日記,里面寫滿了與心上人有關的瑣碎小事——
n公元761年某月某日:
n今天天氣好好,我們一家人一起出門游玩啦。我和夫人興味盎然地乘船游玩,孩子們則跑到清涼的溪水里洗澡嬉戲。目之所及,溪邊的蝴蝶纏纏綿綿,相互追逐,溪水中的蓮花開得嬌艷,并蒂雙雙。夫人你看,它們也成雙成對地幸福著呢。
n公元765年某月某日:
n今天終于回家見她了。我為她帶了胭脂作為重逢禮物,她很喜歡。她在我面前滿臉欣喜地化起妝來,瘦削的臉上總算有了氣色,她還是那樣美。晚上,我們在燭光里相視而坐。夫人,我們真的好久沒有好好看看彼此的臉了……這一切幸福到缺乏實感,像是做夢一樣。
n……
n不知道你發(fā)現(xiàn)沒有,杜甫在詩中時常稱楊氏為“老妻”,楊氏足足比他小了10歲,怎么就成“老妻”了呢?我想,恰恰是因為他們共同經(jīng)歷過生活的磨難,才更懂細水長流的珍貴。比起花言巧語的昵稱,“老妻”這樣的稱謂反而能讓他們安心?;蛟S這也是杜甫把“戀愛日記”寫得如此平淡的原因——在苦難與分離的襯托下,相互陪伴的日子再怎么平淡,也總閃著幸福的光澤。
n杜甫對楊氏的愛,有思念,有關愛,有尊重,有珍惜,更有愧疚?;氐焦?56年的那個月夜,寫給妻子的那首情詩,杜甫是這樣結尾的——“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夫人,什么時候我們才可以并肩坐在帷帳前看月亮呢?等到那時候,讓我們一起就著月光說說話,把名為思念的淚痕晾干吧。
n杜甫始終覺得自己欠妻子無數(shù)個“雙照”的夜晚,欠她一份安穩(wěn)幸福的生活。愿他們在歷史的長河里并肩細數(shù)月圓月缺,笑著道盡平淡日常里的愛意。
n(摘自《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