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灸藥聯合穴位貼敷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的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2年3月至2023年
10月濟南市機關醫(yī)院收治的120例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患者接受黃芪建中湯結合雷火灸治療,觀察組患者接受灸藥聯合穴位貼敷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中醫(yī)證候評分、復發(fā)率、疼痛程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隨訪6個月期間,觀察組患者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采用灸藥聯合穴位貼敷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有效降低復發(fā)率、降低疼痛程度,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灸藥;穴位貼敷;脾胃虛寒型胃痛;黃芪建中湯
【中圖分類號】R25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21.0070.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21.021
胃痛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導致胃痛的常見原因包括消化性潰瘍、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膽囊疾病、胃腸道感染等[1]。胃痛在中醫(yī)學中屬于“胃脘痛”等范疇,以脾胃虛寒型常見,臨床表現為加重胃痛,空腹時伴有惡心、反酸、食欲不振,以及手足發(fā)冷等典型癥狀[2]。有研究表明,在診斷胃脘痛時,需先考慮虛實、寒熱等情況[3]。目前,臨床治療該疾病側重應用抑制胃酸、保護胃壁類藥物等,但遠期效果不理想,易反復發(fā)作。傳統(tǒng)醫(yī)學在治療胃痛方面展現出獨特的優(yōu)勢,煎劑和丸散劑常用于治療胃脘痛癥狀;局部療法如穴位按摩等,可緩解胃部慢性疼痛。濟南市機關醫(yī)院門診接收胃痛患者較多,針對脾胃虛寒型患者開創(chuàng)了艾灸、中藥湯劑內服、穴位貼敷治療三者一體的創(chuàng)新療法,并在近兩年內不斷進行診療方法創(chuàng)新及臨床數據跟蹤統(tǒng)計,已形成系統(tǒng)的臨床療法?;诖耍狙芯刻接懢乃幝摵涎ㄎ毁N敷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3月至2023年10月濟南市機關醫(yī)院收治的120例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
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43.51±9.15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20±3.10)年。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42.15±8.25歲;病程1~10年,
平均病程(4.15±2.2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濟南市機關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符合脾胃虛寒型胃痛的診斷標準(主證:胃隱痛,喜暖喜按;次證:疲倦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稀,舌苔淡白,脈微虛弱。符合主證和2項次證,結合舌脈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即可做出診斷)[4];⑵2周內未使用相關藥物治療者。排除標準:
⑴合并消化性潰瘍、胃癌等器質性疾病者;⑵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⑶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⑷存在針灸禁忌證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飲食調控,且禁煙、戒酒。對照組患者接受黃芪建中湯結合雷火灸治療:⑴黃芪建中湯口服。該湯飲片組成為黃芪30 g,桂枝、防風、陳皮各12 g,白芍20 g,茯苓、飴糖各15 g,生姜9 g,甘草6 g,大棗3枚,常規(guī)水煎2次,微微加熱空腹服用,早、晚各1次。⑵雷火針灸療法?;颊呷「┡P位,充分暴露施術部位。點燃雷火針的一端,用清潔干燥棉布7層將燒著端包裹,緊按于穴位處灸熨。如患者感到過熱應略將雷火針提起,以免燙傷,若針冷則再燃再熨,如此反復灸熨7~10遍至局部皮膚發(fā)紅為度。 1次/d,持續(xù)治療40 d。
觀察組患者接受灸藥聯合穴位貼敷治療:⑴艾灸?;颊呷⊙雠P位或坐位,選擇中脘、神闕、足三里(兩側)等穴位,將已點燃的艾條置于距離穴位2~3 cm處,進行溫灸,每個穴位15~20 min,1次/d。持續(xù)治療40 d。⑵根據每位患者的病情運用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瘀血嚴重者加郁金、川梀子;濕熱嚴重者加竹茹、黃連;脾胃虛弱嚴重者加白術、黨參、茯苓;胃陰虧虛者加麥冬、石斛;肝胃不和者加佛手、枳殼、柴胡。煎服方法同對照組,連續(xù)治療4周后觀察療效。⑶穴位貼敷。將中藥方構成包括白芥子、丁香、肉桂、元胡索、細辛、附子6種,劑量分別為5、6、6、10、6、3 g。將所有中藥研磨成粉,加入蜂蜜調至糊狀,制成直徑約2 cm的藥餅,貼敷于(雙側)足三里、神闕中脘等穴位,使用膠布固定。4~6 h/次、
1次/d。連續(xù)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治愈:胃痛等癥狀消失,胃鏡檢查結果顯示正常;顯效:胃痛癥狀減輕明顯,其他癥狀已基本消失,胃鏡檢查結果明顯的改善;有效:胃痛癥狀減輕,其他癥狀有所改善,胃鏡檢查結果有所好轉;無效:胃痛癥狀未見緩解,其他癥狀持續(xù)存在,胃鏡檢查結果未有明顯變動[5]。⑵中醫(yī)證候評分。于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的中醫(yī)癥狀變化進行評定,包括胃脘疼痛、喜溫喜按、泛吐清水、神疲乏力、手足不溫,根據程度分為輕微、較輕、較重、十分痛苦,分別對應0、 1、 2、 3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癥狀越嚴重[5]。⑶復發(fā)率?;颊咧委熀筮M行隨訪6個月,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復發(fā)情況。復發(fā)率=復發(fā)例數/總例數×100%。⑷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6]評估兩組患者疼痛程度,滿分
10分,分值與患者疼痛程度成正比。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復發(fā)率比較 隨訪6個月期間,對照組患者復發(fā)14例,復發(fā)率為23.33%,觀察組患者復發(fā)5例,復發(fā)率為8.33%。觀察組患者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在中醫(yī)理論中,脾胃主要負責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和運化轉運。脾胃虛寒型胃痛是指患者脾胃功能虛弱,受寒邪侵襲導致的一種病證類型,其發(fā)生與脾胃功能失調、陽氣不足、寒濕內生等密切相關,臨床表現包括胃脘疼痛、脹悶不適、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瀉或排稀便等癥狀,在寒冷天氣或進食寒涼食物后癥狀加重。舌質淡、苔白膩、脈沉遲是脾胃虛寒型胃痛的舌脈特征。臨床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采用西藥療法遠期效果不理想[7]。同時,長期使用藥物治療可能導致患者耐藥性增強和不良反應頻繁發(fā)生,導致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變低。
中醫(yī)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以溫中散寒、健脾和胃治療原則,常采用灸法,選擇背部、腹部或與脾胃相關的穴位進行操作。該療法可讓熱力直接作用于病灶,溫暖補益脾胃陽氣,恢復脾胃升降,排除中焦氣機的阻礙,從而達到治療效果[8]。有研究表明,貼敷療法無論是結合傳統(tǒng)三聯療法,還是搭配中藥湯劑使用,都有利于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VAS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隨訪6個月期間,觀察組患者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黃芪建中湯具有溫中益氣、祛寒散寒的功效,可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胃部寒涼感[11]。灸法的熱力刺激可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增加氧氣和營養(yǎng)物質的供應,有助于恢復脾胃功能,減輕胃部疼痛;且灸法的溫熱作用可促進藥物成分的滲透,加速藥效的發(fā)揮,增強治療效果[12]。丁香、肉桂、吳茱萸、干姜等藥物具有辛溫散寒的作用,可促進經絡氣血流通,通過穴位貼敷直達病位,可有效緩解胃痛癥狀;且穴位貼敷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相應的穴位,針對性地調理脾胃功能,有助于提高治療的針對性和有效性[13-14]。
綜上所述,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采用灸藥聯合穴位貼敷治療,可充分發(fā)揮灸藥和穴位貼敷的優(yōu)勢,通過溫中祛寒、促進氣血循環(huán)、增強藥效滲透、綜合調理、個性化治療,達到緩解胃痛癥狀、恢復脾胃功能、促進康復的效果,值得臨床研究。
參考文獻
李步雙.針灸聯合穴位貼敷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2, 20(22): 113-115.
韓寶蕊.中藥穴位貼敷聯合艾灸療法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2, 20(1): 118-120.
王艷梅.護理干預對中藥穴位貼敷聯合艾炙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的影響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 (16): 121-122.
張伯禮,吳勉華.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2016: 156-157.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胃脘痛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J].中醫(yī)雜志, 2017, 58(13): 1166-1170.
嚴廣斌.視覺模擬評分法[J/CD].中華關節(jié)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4, 8(2): 34.
房靜遠,杜奕奇,劉文忠,等.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精簡版(2017年,上海)[J].上海醫(yī)學, 2017, 40(12): 705-708.
鄭碧武.中藥穴位貼敷聯合厚樸溫中湯加減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的療效觀察[J].基層中醫(yī)藥, 2023, 2(10): 57-62.
吳小雪,劉艷艷,王艷.消化性潰瘍患者行穴位貼敷治療的臨床護理應用[J/CD].現代醫(y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 2017, 1(6): 114.
梁國英,奚玉杰,李慧,等.穴位貼敷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研究進展[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 2021, 27(21): 1677-1680.
溫慶芬,戚華均,陳麗華,等.雷火灸聯合黃芪建中湯對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的療效分析[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 2020, 20(8): 63-65.
王利峰.中醫(yī)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臨床療效觀察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yǎng), 2020, 30(20): 103.
傅晴,潘蓉,陳逸明.穴位貼敷聯合隔姜灸療法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yī)藥論叢, 2022, 20(6): 143-146.
馮映真.中藥穴位貼敷聯合用艾灸盒艾灸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132例的臨床觀察[J/CD].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20, 5(40): 89, 93.
1基金項目:2022年濟南市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科技計劃項目(編號:2022-中-15)
作者簡介:趙琪琳,碩士研究生,主治中醫(yī)師,研究方向:內科疾病的中醫(yī)診療。
通信作者:葉蕊,大學本科,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內科疾病的診療。E-mail:song19723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