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
最早出自于先秦《周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后出自唐朝張說《唐中書令梁國公姚崇神道碑銘》:“夫以革故鼎新,大來小往,得喪而不形于色,進退而不失其正者,鮮矣?!?/p>
抽思撥典
革故鼎新:革,除去;鼎新,立新。指革除舊的,建立新的。革故和鼎新是事物變化發(fā)展中不可分割的兩個重要過程,革故是鼎新的前提,鼎新是革故的結(jié)果。革故鼎新是新事物和舊事物的更替,是新事物在舊事物的基礎(chǔ)上變化和發(fā)展的結(jié)果。創(chuàng)新是革故鼎新的實質(zhì)、核心和根本,也是民族、社會乃至國家發(fā)展的重要元素。
適用話題
創(chuàng)新 新陳代謝 抱殘守缺 新事物和舊事物
名家引路
“天地之化日新?!狈_浩如煙海的經(jīng)史典籍,中華文化始終傳承革故鼎新的精神氣質(zhì),高揚“日新”的進取精神。從《詩經(jīng)》中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到《大學》里的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東漢魏伯陽所著《周易參同契》提出“御政之首,鼎新革故”,以及唐朝張說所作《唐中書令梁國公姚崇神道碑銘》記述“夫以革故鼎新,大來小往,得喪而不形于色,進退而不失其正者,鮮矣”……千百年來,革故鼎新作為中華文明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之一,已經(jīng)注入中華民族的思想基因里,融入中國歷史和現(xiàn)實的發(fā)展進程中,成為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zhì)。
(《涵養(yǎng)“革故鼎新”的精神氣質(zhì)》)
創(chuàng)新示例
然而,要想成功變通,僅僅“務(wù)本”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追求真理和挑戰(zhàn)權(quán)威的勇氣。“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中國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yōu)勢利用研究。起初,遺傳育種學界對水稻具有雜種優(yōu)勢現(xiàn)象普遍持懷疑態(tài)度。袁隆平根據(jù)自己對水稻的長期觀察,經(jīng)過與其他作物雜種優(yōu)勢的比較,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挑戰(zhàn)了經(jīng)典遺傳學理論,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yōu)勢的“常識”,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shù),為農(nóng)業(yè)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正是因為具備追求真理、挑戰(zhàn)權(quán)威的勇氣和敢于變通的膽識,袁隆平最終獲得了成功。
相反,因為不知變通,不善變通,不敢變通,項羽由強變?nèi)醣黄葹踅载?,劉封過于剛猛不知迂回遭忌被殺,李自成不思革故鼎新坐失江山……慘痛的教訓如警鐘長鳴,不絕于耳。
(《常識亦可變 務(wù)本是關(guān)鍵》)
人安靜地生活,哪怕是靜靜地聽著風聲,亦能感受到詩意的美好。 —— 海德格爾
追根溯源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生前提出了“詩意地棲居”這個概念,但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1951年,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重新發(fā)掘和宣揚他的“詩意地棲居”的哲思:“人安靜地生活,哪怕是靜靜地聽著風聲,亦能感受到詩意的美好?!薄霸娨獾貤印辈旁絹碓绞艿饺藗兊闹匾?。
名言點撥
心態(tài)好,即使身居陋室,也會心神安寧,活出詩意來。若心態(tài)不好,即使住在豪宅里,周圍環(huán)境如畫,也不會感到有一絲絲的詩情畫意。春聽鳥聲,夏聽蟬鳴,秋聽蟲聲,冬聽雪聲,對親近大自然的人來說,一年四季都富有詩意?!叭f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币粋€人,要詩意地棲居,單靠環(huán)境好、心情好還不夠,還應(yīng)該會“尋找和擇取生活中的美好快樂和詩意呢”!
適用話題
心態(tài) 詩意地棲居 快樂生活 走進大自然
創(chuàng)新示例
海德格爾說:“人安靜地生活,哪怕是靜靜地聽著風聲,亦能感受到詩意的美好?!笨蓪ξ覀兌?,“安靜地生活”是多么難得的時光!在而今快節(jié)奏的生活里,我們多希望找到慢的入口,安靜一下不被打擾,將自己的身心放松?,F(xiàn)在很多青少年,總是戴著耳機學習,看書,在旁人看來,他們也許只是裝裝樣子,以此逃避父母無休止的催促;但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放松、一種享受。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受外物干擾,讓煩躁的心靜下來,也許苦苦冥思而難知其真諦的數(shù)學題就迎刃而解了……許多瑣碎的日常并不是快車道上的生活可以消化的,它需要“靜”的生活不斷地消化它,將它轉(zhuǎn)化成動力,為自己蓄能。所以,“安靜一下”其實也可以作為一種前進的方式。
青年的心中一定始終有一種幻想:想像古人一樣松花釀酒,春水煎茶,半溪明月,一枕清風,不理會世事,唯獨享清歡。清閑地生活,在談笑間品出韻味,在自然里了悟心境。其實,效法古人不一定需要模仿他們的生活方式,關(guān)鍵在于保持平靜、放松的心態(tài),并在平靜中實現(xiàn)對自己言行的自省。大提琴手歐陽娜娜當年從伯克利音樂學院休學時,被人問到這是不是被時代淘汰的表現(xiàn),休學是不是不求上進的“躺平”;但歐陽娜娜始終堅守自己的選擇,在她眼里,自己不過是慢了下來,在慢中沉淀自己,脫離了時代疾行的壓力,反而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速度。果然,她在思索沉淀之后全面“開掛”,不只是音樂方面,在影視表演上也收獲頗豐。這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了“松弛感”的作用,它讓我們不再糾結(jié),停止內(nèi)耗,放下“玻璃心”,敢于直面所遇到的一切,無論是在融融暖陽下,還是在寒風冷雨中,都能感知這“江南之美”。
(《又到江南趕上春》)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
——劉禹錫
追根溯源
語出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七律《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 “吟君嘆逝雙絕句,使我傷懷奏短歌。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唯覺祭文多。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萬古到今同此恨,聞琴淚盡欲如何?!?/p>
詩詞點撥
這兩句詩意為芳林中的新葉不斷催換著舊葉,流水里前波總是讓位給后波。時光和流水日夜不息,事物發(fā)展變化沒有止境。比喻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后人接替前人的自然規(guī)律。這兩句詩啟示我們既然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人們就要順應(yīng)、利用規(guī)律。這兩句詩表明劉禹錫在認清自然規(guī)律后,體現(xiàn)出的樂觀豁達的人生觀。
適用話題
新陳代謝 時代變遷 學會豁達 長江后浪推前浪
創(chuàng)新示例
淬陽剛之氣,要有櫛風沐雨的責任擔當。
責任擔當之于陽剛之氣,如日月之于星辰、高山之于流水,互取精粹,互成高境。欲煉陽剛之氣,必要學會擔當。君不見,《覺醒年代》中延年、喬年兩兄弟,為國振臂,鮮血染紅了長街,也點燃了烈烈革命之火。君不見,昆侖烽煙中屹立的戍邊烈士,為家國太平舍身許國,寸土不讓。他們是時代坐標軸上最閃亮的星星,是無數(shù)青年仰望的精神豐碑,刻在他們骨血中的陽剛浩然之氣,也激勵新時代的我們心懷責任與擔當。
淬陽剛之氣,要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實干精神。
培養(yǎng)陽剛之氣,不僅需要責任與擔當?shù)臐饽夭?,需要意志與耐心的細筆勾勒,還需要把這股陽剛之氣外化于行,落到實處,從現(xiàn)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攜陽剛之劍,在實踐中磨礪,把握時機,揚眉劍出鞘,披荊斬棘,開辟新道路!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蔽覀兪切聲r代的后浪,是勇立潮頭的雛鷹,要開啟陽剛之風潮,讓責任與理想內(nèi)化于心,成為無畏向前的底氣。把陽剛之氣化為顆顆星子,閃耀在時代的夜空?!胺剂中氯~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站在云詭波譎、風云變幻的時代潮頭的我們,應(yīng)肩扛時代與民族的重托,以責任為舟,以擔當為槳,驅(qū)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輪,劈波斬浪,奮勇前行。
(《心存陽剛之氣,書寫青春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