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憑借立竿見影的療效,在短視頻上又火了一把,許多人都想嘗試這一古老的中醫(yī)治療方法。然而,畢竟是扎針,不能隨意嘗試,哪些人群適合接受針灸成了“好奇的人”普遍關心的問題。本文將梳理針灸的適用范圍和人群,讀者朋友們可做了解。
針灸的基本原理
針灸以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通過刺激人體特定部位調節(jié)生理功能,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經絡,中醫(yī)認為是人體的能量通道,縱橫交錯,遍布全身;穴位是通道上的關鍵節(jié)點,每個都與特定的器官或功能密切相關。當毫針被扎入穴位時,通道內的能量受到刺激,便能激發(fā)人體自身的調節(jié)機制。這種作用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從而平衡陰陽,增強人體抗病能力。
用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解釋,針灸的作用機制復雜,既包括局部效應,如改善血液循環(huán)、緩解肌肉痙攣,也涉及全身反應,如調節(jié)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增強免疫功能等。最新研究表明針灸刺激可引起大腦釋放內啡肽等物質,從而可以有效緩解疼痛。
針灸可治療的常見疾病
1. 疼痛類疾病:中醫(yī)理論認為“不通則痛”,針灸可疏通經絡,對全身各個部位的疼痛癥狀都有良好效果。例如,對于頭痛患者,刺激特定穴位,可有效緩解緊張性頭痛、偏頭痛等癥狀;頸椎病患者通常被頸部酸痛、肩背不適折磨,針灸不僅能舒緩肌肉緊張,還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從而緩解疼痛;腰痛是現(xiàn)代人的常見困擾,無論是急性扭傷還是慢性勞損,針灸都能快速緩解疼痛,讓患者“直起腰桿”。
2. 神經系統(tǒng)疾?。褐嗅t(yī)經絡的功能包括現(xiàn)代醫(yī)學中神經的功能,因此可通過調節(jié)經絡功能改善神經系統(tǒng)癥狀。例如,針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肢體偏癱、語言障礙等問題,針灸治療可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改善患者的運動能力和語言能力;面癱患者及時針灸干預可加速面神經功能恢復,縮短病程,讓患者重展笑顏。
3. 各個器官疾?。貉ㄎ环植加隗w表,但通過經絡與臟腑相連,針灸可通過經絡調節(jié)臟腑功能,治療臟腑疾病。以肺為例,哮喘患者因呼吸道痙攣、分泌物增多而呼吸困難,針灸可緩解支氣管痙攣,減少炎癥反應,有效控制哮喘發(fā)作;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長期被咳嗽、痰多困擾,針灸可化痰止咳,增強患者的免疫力,減少疾病復發(fā)。又如脾胃,胃痛患者通過針灸治療,可調節(jié)胃腸道功能,減輕胃酸分泌,緩解疼痛不適;對于便秘患者,針灸可促進腸道蠕動,改善排便功能,讓患者擺脫便秘困擾。五臟六腑的疾病均可通過針灸治療或緩解。
4. 婦科疾?。褐嗅t(yī)樸素辯證法用陰陽看待萬物,如人體內氣屬陽,血屬陰;經絡、臟腑也分屬陰陽,而疾病是陰陽不平衡導致的,針灸可調節(jié)人體內陰陽,從而治療疾病。例如,許多女性月經不調、痛經,是陰陽不和之證,針灸通過調節(jié)氣血、改善子宮血液循環(huán),平衡陰陽,可有效緩解相關癥狀;圍絕經期女性常有心煩易怒、潮熱出汗等癥狀,這是體內陰虛化熱的表現(xiàn),針灸可調節(jié)內分泌功能,緩解圍絕經期綜合征癥狀,幫助女性平穩(wěn)度過這一特殊時期。
針灸的適用人群
1. 慢性病患者:慢性病患者是針灸治療的首選對象。慢性病難以根治,癥狀反復發(fā)作,出現(xiàn)癥狀時,可通過針灸特定穴位,有效改善癥狀。
2. 亞健康人群:許多人沒有明確疾病,卻常疲勞、失眠、情緒低落,中醫(yī)認為這都是陰陽不平衡的表現(xiàn)。針灸通過調節(jié)人體陰陽平衡,改善睡眠質量,緩解壓力,提升整體身心狀態(tài)。
3. 對西醫(yī)治療效果不佳者:有些患者或疾病采用西醫(yī)治療后效果欠佳,或出現(xiàn)難以忍受的不良反應,此時針灸可成為新的選擇,作為一種溫和的治療方式,針灸在具有治療效果的同時不良反應較少。
4. 希望減少藥物使用:長期服藥給生活帶來不便,不少患者也擔心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希望少吃一些藥。針灸是很好的替代療法,通過刺激人體自身調節(jié)功能治療疾病,無需依賴藥物。對于某些慢性病,針灸有助于控制病情,從而減少藥物劑量。
針灸的禁忌證
1. 出血性疾病患者:皮膚內扎入毫針一般不會出血,如果有少量、點滴狀出血也屬于正常情況,可自行止血。然而,血友病、重度血小板減少癥等有出血傾向的患者不宜接受針灸治療,此類患者凝血功能較差,一旦針灸時出血,可能難以止血。有輕度出血傾向患者,可在醫(yī)生嚴格評估后謹慎施針,但不可自行操作。
2. 嚴重心臟病患者:面對扎針,難免緊張、恐懼,同時針灸對神經有刺激作用,因此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心律失常等高風險心臟病患者不適合針灸,這類患者心臟功能不穩(wěn)定,針灸刺激可誘發(fā)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驟停。慢性穩(wěn)定性心臟病患者在專業(yè)醫(yī)生指導下,可酌情選用溫和手法針灸。
3. 孕婦:孕婦并非完全禁忌針灸,但一些特定穴位不可使用,如刺激足三里穴、合谷穴等穴位容易引起子宮收縮,孕期禁針。孕婦接受針灸治療時,必須由專業(yè)中醫(yī)婦科醫(yī)生評估,選擇安全穴位,采用溫和手法,確保母嬰安全。
4. 皮膚感染者:局部皮膚感染、皮疹、潰瘍等患者,感染部位及周圍區(qū)域不宜行針。針刺可能加重感染,甚至導致感染擴散。待皮膚病變痊愈后,可考慮針灸治療。如果遇到全身性皮膚病,建議選擇其他治療方式。
針灸的注意事項
接受針灸治療時,安全至關重要。首選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由具備資質的醫(yī)生操作,不建議在家自己學、自己操作。治療前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tài),避免空腹或過飽;治療后休息片刻,多飲溫水,避免劇烈運動。針灸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輕微不適,如酸、麻、脹、痛等感覺,屬于正常現(xiàn)象,中醫(yī)稱之為“得氣”;如果感到頭暈或局部劇痛,應立即告知醫(yī)生。出針后偶爾有出血,可用干凈棉球按壓止血,個別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皮下出血,通常不需要特殊處理,可自行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