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全面探討了預制T梁技術在公路橋梁項目中的應用,介紹了預制T梁從模板、預應力施工到現(xiàn)場安裝的全過程,剖析了該技術如何有效縮短施工周期、增強結構安全性、優(yōu)化施工環(huán)境,以及在提升橋梁整體性能方面的顯著貢獻。通過實例分析與探討,旨在為相關工程實踐提供理論依據(jù)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 預制T梁;橋梁工程;施工技術
中圖分類號 U4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4)20-0079-03
0 引言
預制T梁技術,以其高效、靈活、耐用的特點,在公路橋梁項目中展現(xiàn)出了巨大潛力。該技術通過工廠化預制與現(xiàn)場快速安裝,有效縮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工程質(zhì)量,同時降低了施工對環(huán)境的影響。該文旨在深入探討預制T梁技術在公路橋梁項目中的具體應用,分析其技術原理、實施效果及安裝步驟,以期為工程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借鑒。
1 工程概況
某項目起于天王山大道與菜籽山大道平交口(K16+
143.372),緊鄰G5京昆高速,以深挖路塹方式通過下蠻山,設活龍互通與G348國道進行交通轉換,并上跨成昆鐵路,后折向西南,終點樁號為K25+131.495,全長8.988 km。其中,共設4座橋梁,分別為下蠻山1#中橋(2×30)m、下蠻山2#中橋(2×25)m、活龍互通主線橋(15×25+2×27.5+2×40+23+40+23.5)m、B匝道橋(3×25+4×25+3×26+25)m,共計768.8 m,占線路總長的8.55%。該文選用其中橋梁工程預制T梁施工部分進行探究與分析。該項目預制梁板40 m T梁48片,全部采用預制架設法施工,計劃配置40 m T梁模板1.5套(中梁1套,邊梁0.5套)。
2 預制T梁施工
2.1 梁體預制
2.1.1 梁體預制臺座及模板
固定式制梁臺座結構設計穩(wěn)固,下部由混凝土基礎牢固構筑,輔以梁端特制的混凝土底座以增強支撐。底模坡度控制在2 mm以內(nèi)。當梁體經(jīng)歷預應力張拉工藝后,其中部會自然向上拱起。底模兩端設活動底模,端模采用整體式定型鋼模,側模采用拼裝式大塊定型鋼模,面板均為9 mm厚的鋼板。鋼筋在臺座上綁扎成形,同時設置預應力筋波紋管,模板采用龍門吊配合人工安拆。詳見圖1所示:
結構的混凝土澆筑采用組合鋼?;虼髩K鋼模。增強模板的適應性和重復使用性(周轉率)。模板的板面加工至光滑平整的標準,接縫處應經(jīng)過嚴格處理,以有效防止混凝土在強烈振動澆筑過程中的漏漿現(xiàn)象。梁體模板選用鋼質(zhì)材料,其強度高、變形小,適合承受混凝土的澆筑壓力。模板表面應均勻涂刷一層優(yōu)質(zhì)脫模劑,簡化拆模過程,減少模板對混凝土表面的損傷,提升構件的表面光潔度,為后續(xù)處理提供便利。在進行梁體端模設計上,應考慮預應力鋼束錨下墊板的固定需求。通過控制孔口位置,將其誤差限制在±2 mm以內(nèi)。制梁臺座的底模應設置反拱。基于設計圖紙?zhí)峁┑木唧w數(shù)值,在跨度范圍內(nèi)應按照二次拋物線的變化規(guī)律進行設置。反拱的引入旨在抵消混凝土自重及預應力作用下可能產(chǎn)生的撓度,梁體應在最終狀態(tài)下達到設計的幾何形狀和尺寸精度,以提高橋梁的整體質(zhì)量和使用壽命。
2.1.2 鋼筋制作與安裝
鋼筋作為關鍵材料,其質(zhì)量控制關系工程的安全和耐久。在鋼筋進場后,嚴格的質(zhì)量檢查與加工流程必不可少。鋼筋的出廠質(zhì)量證明書和試驗報告單是驗證其質(zhì)量的重要依據(jù),鋼筋的各項性能指標應符合國家標準和設計要求,應對進場的鋼筋進行抽樣檢查,通過物理試驗和化學分析等手段,確認其質(zhì)量的穩(wěn)定性。
在鋼筋加工環(huán)節(jié),應按照設計圖紙的要求加工成形,包括鋼筋的彎曲、切割、焊接等工序,最終形成的鋼筋骨架應符合設計要求。在骨架鋼筋的焊接過程中,應保持骨架不變形且在同一平面上。主筋接頭采用雙面焊接搭接,并通過焊接實驗室的檢查。鋼筋的預制成形在鋼筋車間進行,遵循先底板、后腹板、再頂板的順序進行綁扎。在綁扎過程中,注意鋼筋接頭的錯開布置,提高鋼筋的連接強度。內(nèi)外側護欄的錨固鋼筋需預先埋入,并預留泄水管位置。在安裝頂板、翼板鋼筋時,應同步安裝防撞欄的預埋鋼筋。預埋鋼筋的準確、牢固定位對于后續(xù)防撞欄的安裝和整體結構的穩(wěn)定性至關重要。
2.1.3 預應力管道安裝
梁體預應力鋼束的成孔采用預埋波紋管,連接時采用大一號同型波紋管作接頭管,接頭管長300 mm,但接縫數(shù)量盡可能保持最少。波紋管連接后,應每隔0.5 m加設一道定位鋼筋,并用鐵絲綁扎固定。同時,控制好波紋管的平彎、豎彎曲線,保持接頭不漏漿、管道不受損傷,防止鄰近電焊火花燒傷管壁。
2.1.4 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澆筑采用輸送車運輸、龍門吊配吊斗入模,采用兩次澆筑成形?;炷琳駬v采用插入式與附著式振動器聯(lián)合振搗,并覆蓋麻袋片、灑水進行養(yǎng)護。當氣溫低于5℃時,應覆蓋保溫材料,噴灑養(yǎng)護劑養(yǎng)護。
梁體混凝土的振搗以附著式振動器為主,插入式振搗器為輔,主要采用側振工藝。振動時間以2~4 min為宜。具體做法如下:
振動器的振動為間斷式:每次開動20~30 s,停5 s,再開動。每層混凝土振搗6~7次[1]。
混凝土振搗合格標準:混凝土不再下沉,無氣泡上升,表面平坦并有薄層水泥漿出現(xiàn)。
混凝土采用斜向分層,循序漸進一次灌注完成,混凝土灌注分層的厚度保持在30 cm;上下層同時灌注時,上層的前端距下層的前端保持在2 m左右,且不小于1.5 m。澆筑前在波紋管中穿入略小于管內(nèi)徑的塑料管,混凝土澆筑時應抽動塑料管。
現(xiàn)澆橋面板與預制梁體整體結合,梁體的翼緣板表面拉毛處理,并用麻袋或土工布覆蓋混凝土表面,灑水養(yǎng)護。
2.1.5 混凝土的養(yǎng)護及拆模
混凝土終凝后立即進行灑水養(yǎng)護。當氣溫較低時采用保溫養(yǎng)護,必要時增設蒸汽養(yǎng)護。
2.1.6 預應力施工
檢查預應力孔道后,進行人工穿束。預應力束管道的位置用定位鋼筋固定,定位鋼筋與T梁腹板的鋼筋采用點焊連接。澆筑前應檢查波紋管是否密封,防止?jié)仓炷習r阻塞管道。40 m T梁在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95%且齡期不小于7 d時,按張拉順序和要求實施張拉。
梁體的鋼束張拉過程應嚴格遵循對稱均勻的原則,兩端同步進行,且張拉順序嚴格遵循設計要求,確保逐束精準張拉。張拉控制采取雙重標準:錨固時,兩端需同步進行。張拉的具體程序如下:從初始狀態(tài)開始,首先施加至設計控制應力的10%作為伸長量標記,隨后分級張拉至100%的控制應力σcon,并保持該應力水平持荷2 min以穩(wěn)定結構,同時測量并記錄伸長量。之后進行錨固操作,并在錨固后測量回縮量以評估錨固效果。特別注意的是,鋼絞線張拉錨下的控制應力設定為σcon=1 395 MPa,而對于體外張拉,其控制應力還需額外考慮錨圈口的預應力損失,該損失值應在施工前通過測定或由廠家提供,一般約為控制應力的3%。
T梁張拉順序:N1—N2—N3—N4—N5。兩根N5鋼束采用對稱分級張拉的方式,先張拉任意一根N5束至50%的張拉力,再張拉另一根N5鋼束,最后完成第一根N5鋼束的張拉。具體位置見圖2所示:
當鋼絞線張拉作業(yè)全部完成后,禁止針對錨頭和鋼束的任何形式的撞擊行為,以防造成損傷或影響張拉效果。對于鋼絞線多余長度的處理,應使用專業(yè)的切割機進行切除,切口平整、無毛刺。切除后剩余的鋼絞線長度(即露出錨圈外的部分)必須滿足不小于3 cm的標準,以滿足后續(xù)工藝要求及安全規(guī)范。
2.1.7 孔道壓漿與梁體封端
張拉作業(yè)完成后,隨即進入孔道壓漿階段,此過程采用高效的活塞式壓漿泵,并遵循自下而上的順序操作。為改善水泥漿的性能,可適量摻入減水劑,其摻入比例需經(jīng)嚴格試驗后進行確定??椎缐簼{所使用的凈水泥漿,其強度級別不得低于梁體本身的強度要求,同時,通過科學試驗添加適量的膨脹劑,旨在有效減少水泥漿的收縮,并進一步提升孔道內(nèi)部的密實程度。
在水泥漿的拌制過程中,首先將水注入拌和機內(nèi),隨后逐步加入水泥,待兩者充分混合后再依序添加摻加料。摻加料中所含的水分應納入整體水灰比的計算中。整個拌制過程需持續(xù)至少2 min,直至水泥漿達到均勻一致且符合預設稠度(控制在10~17 s之間)方可使用。每次拌制的量應滿足1 h內(nèi)的使用需求,以避免水泥漿因長時間放置而性能下降。
壓漿作業(yè)前,對錨具周圍的鋼絲間隙及孔洞進行封堵處理,防止壓漿過程中發(fā)生冒漿現(xiàn)象。利用無油分的壓縮空氣對管道進行徹底清洗。采用真空壓漿工藝進行施工,壓漿結束后需等待水泥漿終凝,方可拆除壓漿閥。此外,每班工作需留取3組立方體試件進行28 d的標準養(yǎng)護,以檢測其抗壓強度,作為評估水泥漿質(zhì)量的重要依據(jù)。
關于水泥漿的時效性管理,從調(diào)制完成到灌入孔道的整個過程需嚴格控制時間,具體時間依環(huán)境溫度而定,但一般不應超過30~45 min。在此期間及壓注過程中,需不斷攪動水泥漿,以保持其均勻性和流動性。壓滿漿的管道需妥善保護,避免在1 d內(nèi)受到任何形式的振動,同時確保管道內(nèi)水泥在注入后的48 h內(nèi),其周圍混凝土溫度不低于5℃。針對高溫天氣(白天氣溫高于35℃),壓漿作業(yè)應合理安排在夜間進行,以減少溫度對水泥漿性能的不利影響。最后,在壓漿后的2 d內(nèi),應對注入端及出氣孔的水泥漿密實情況進行細致檢查,必要時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處理,以確??椎缐簼{的整體質(zhì)量。
梁體封端:每片梁壓漿完成后,將梁端沖洗干凈、鑿毛,焊接并綁扎封端鋼筋,立模、澆筑混凝土,進行養(yǎng)護,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后拆模,梁體封端的混凝土應采用與梁體同標號的混凝土[2]。
2.2 梁體架設
2.2.1 作業(yè)前的準備
對預制梁體的外形尺寸、混凝土的強度、預埋件數(shù)量及質(zhì)量、預應力鋼絞線張拉結果、孔道灌漿的漿體進行檢驗復查。
2.2.2 梁體的吊裝
架橋機在橋頭路基上進行拼裝,運梁車拖運至架橋機后方喂梁,架橋機前移進行梁板安裝。架梁施工工藝如圖3~5所示:
1#起重行車垂直起吊梁體,使梁體脫離前運梁車面,臨時支撐后支腿,同時檢查卷筒排繩、制動。1#起重行車和后運梁平車配合前移梁體,如果起升高度不夠,可臨時拆除后支架臺車拉桿(此時起重行車應位于主橫梁跨中)。
當1#起重行車載梁前移至1/2跨中時,應密切注意導梁變形(定期測量該處下擾值和水平負彎值)。當梁體后吊點移至2#天車下時,停車制動。用2#天車吊起梁體后吊點。兩臺起重行車同時載梁前移至架梁段,徐徐落下;可按指定位置就位;應做好邊梁的臨時支護。
重復以上步驟,直至全橋梁體架設完畢。對于全幅或半幅梁體,應采用整機橫移落梁方法。安裝完成后焊接橫隔板、濕接縫,每跨T梁安裝完成后前移架橋機,架橋機采用步履式縱移方式進行前移,無需配重。再鋪設接長運梁平車鐵軌,即可對下一跨梁進行起吊、運輸和安裝。
3 結論
該文分析了預制T梁技術在實際中的應用,彰顯了其在公路橋梁項目中的卓越價值。該技術不僅實現(xiàn)了橋梁構件的標準化與工業(yè)化生產(chǎn),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與質(zhì)量控制水平,還通過優(yōu)化設計與施工工藝,顯著增強了橋梁結構的承載能力與耐久性。預制T梁技術的環(huán)保特性與成本效益優(yōu)勢,也為現(xiàn)代橋梁建設提供了更為綠色、經(jīng)濟的解決方案。因此,預制T梁技術在公路橋梁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值得進一步推廣與研究。
參考文獻
[1]朱祺.橋梁工程預制混凝土T梁施工外觀質(zhì)量控制技術[J].散裝水泥,2024(3):121-123.
[2]杜志陽.橋梁工程項目預制梁架設施工技術分析[J].交通世界,2024(12):140-142.
收稿日期:2024-08-20
作者簡介:杜江(1992—),男,本科,主要從事道路橋梁工程施工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