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如果遇見為了打擊別人積極性說的嘲諷話,我們就把這些話叫作“風(fēng)涼話”,那么“風(fēng)涼話”一詞是怎么來的呢?
風(fēng)涼話來源于唐朝,據(jù)《舊唐書》載: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盛夏的一天,文宗皇帝和幾個大臣聚集在未央宮吟詩消夏。文宗皇帝吟道:“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笔裁匆馑寄??就是大家都說夏天炎熱痛苦,而我卻偏偏喜愛夏天的漫長。
既然皇上說了,大臣們趕緊附和,柳公權(quán)站起來說:“熏風(fēng)自南來,殿閣生微涼。”什么意思呢?就是微風(fēng)從南面吹來,殿閣中感到?jīng)鏊?。文宗皇帝立刻夸獎柳公?quán)“辭清意足,不可多得”,也就是詞好意境足不可多得。
到了宋代,蘇軾讀到這一段,評價是“美而無箴”,翻譯過來就是詩句不錯,但失去了作為一個大臣勸諫的自覺。為此蘇軾特意寫了四句詩:“一為居所移,苦樂永相忘。愿言均此施,清陰分四方?!?/p>
蘇軾想表達的就是,你們皇帝和大臣,在殿閣中乘涼,不會受到太陽的暴曬,可是天底下老百姓,為了生存卻要在太陽底下忍受著高溫酷暑,而你們不知道別人的痛苦,卻在這里說風(fēng)涼的話,簡直沒有人情味。經(jīng)過蘇軾這么一說,“風(fēng)涼話”立刻傳播開來,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