萵苣并不是我國原產(chǎn)的蔬菜。據(jù)學者考證,萵苣來到中國的時間大概在隋代:“咼國使者來漢,隋人求得菜種,酬之甚厚,故因名‘千金菜’,今萵苣也?!保ū彼巍ぬ展取肚瀹愪洝罚?/p>
這個“咼國”具體在什么地方,如今人們已經(jīng)難以考證。不過能夠確定的是,到了唐代,萵苣已經(jīng)成為我國人民餐桌上的一道重要蔬菜。唐代高僧從諗在詩中寫到過萵苣的吃法:“苦沙鹽,大麥醋,蜀黍米飯齏萵苣?!?/p>
“齏”即用各種調(diào)料進行腌制。在古代腌制是萵苣最常見的吃法之一。比如《西游記》里的鎮(zhèn)元大仙,菜園子里種了“萵蕖”,他們在五莊觀里吃的萵蕖就是“腌萵蕖”。
“詩圣”杜甫晚年也種過萵苣。不過,他種的萵苣長勢并不好,二十多天還沒長出嫩芽。旁邊的野莧菜倒是綠油油的一片片。見到此情此景,他寫了這首《種萵苣》詩來抒發(fā)內(nèi)心感慨:“翻然出地速,滋蔓戶庭毀。因知邪干正,掩抑至沒齒?!比n苣的成長,總是會受到胡亂生長的野莧菜的干擾啊。杜甫不由得想到,自己的命運也像萵苣一般:“賢良雖得祿,守道不封己。擁塞敗芝蘭,眾多盛荊杞。”自己堅守道義,直到一把年紀了才得到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官職,但依舊難有作為。不過,杜甫在最后又樂觀地表示:“登于白玉盤,藉以如霞綺。莧也無所施,胡顏入筐篚?!毕嘈判皭航K將壓不住正義。
到了宋代,萵苣更常見啦,根據(jù)《東京夢華錄》和《夢粱錄》的記載,人們無論是走在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還是來到南宋的都城臨安街頭,都能買到萵苣。
腌制,依然是宋代萵苣最流行的吃法。南宋的美食家林洪在《山家清供》里記載了一道名字很特別的菜,叫作“脆瑯玕”:“萵苣去葉皮,寸切,瀹以沸湯,搗姜、鹽、糖、熟油、醋拌漬之,頗甘脆?!睂⑷n苣去掉葉子和表皮,切成一寸長的段,然后用開水焯熟。接著,用搗碎的生姜、鹽、糖、熟油和醋等調(diào)料,把焯過的萵苣拌勻腌制,這樣制作出來的萵苣既甜又脆。
這道菜為啥叫作“脆瑯玕”?“脆瑯玕”的讀音與“翠瑯玕”相近。在詞典中,“翠瑯玕”的意思是一種青綠色的玉石。古人常用這種玉石制作佩飾。后來也用“翠瑯玕”代指翠竹。綠綠的萵苣是不是與“翠瑯玕”有點兒相似?而且萵苣吃起來脆脆的,林洪索性把“翠”改為“脆”,用“脆瑯玕”來代指萵苣,實際上這就是一道腌萵苣。林洪還提到了杜甫種萵苣的故事:“杜甫種此,二旬不甲坼,且嘆君子晚得微祿,坎軻不進,猶芝蘭困荊杞。以是知詩人非為口腹之奉,實有感而作也?!倍鸥ΨN的萵苣過了二十多天還沒發(fā)芽,于是他無盡感慨。他是因為太想吃萵苣才感嘆的嗎?非也!
他說,許多君子,即使通過努力拼搏,在晚年得到了一官半職,有了微薄的俸祿,可依然會遇到坎坷,無法順利前進——就如同芝蘭被荊棘和杞樹所困。您瞧瞧,杜甫寫下《種萵苣》時,并不是因為嘴饞了,而是觸景生情,由萵苣的生長聯(lián)想到了自己的際遇,于是有感而發(f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