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會,新時代的小孩哥、小孩姐站到舞臺中央,成為主角。他們拿到接力棒與話語權(quán),展現(xiàn)新派運動員的心境與姿態(tài):正視、訓練、面對;簡單、專注、不動搖,不刻意拔高意義和深化苦難,而是把過程當作過程本身。
巴黎奧運會首金,來自中國的混合團體10米氣步槍項目:2006年出生的黃雨婷,2004年出生的盛李豪。
射擊極考驗內(nèi)心,包括心跳、呼吸、協(xié)調(diào)性、擊發(fā)時的手感。一槍打準,難;把把打準,難;打不準了調(diào)整過來,更難。偏偏混合團體10米氣步槍項目,還是折磨人心的游戲:資格賽論總成績,一槍打岔了,還能慢慢追;決賽,一槍定一回合勝負,每一槍都是海角天涯,仿佛足球的點球大戰(zhàn)+網(wǎng)球的“搶七”。
然而盛李豪與黃雨婷,仿佛不知道緊張。盛李豪是持續(xù)地穩(wěn)定,從頭卓越到尾;黃雨婷總是氣定神閑地最后一個開槍,所以一直以來仿佛所有人都在等她的結(jié)果。
而她也總在比賽節(jié)點,給出一個爆發(fā):2∶2時,她打出了10.8環(huán),反超;被韓國追了一槍后,她10.7環(huán),8∶4領(lǐng)先;之后一個10.5環(huán),拿到賽點。最后一槍,盛李豪穩(wěn)穩(wěn)的10.7環(huán),與黃雨婷的10.8環(huán)珠聯(lián)璧合,得到金牌。
賽后,比賽時生死之際文風不動的他們,面對采訪,反不知道怎么說。
微博名“光靠干飯就”的盛李豪開玩笑道:打比賽不緊張,接受采訪更緊張。
黃雨婷則說,2000年后出生的運動員的特質(zhì),大概是“我覺得更有沖勁一些,有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感覺”。
之后的女子10米氣步槍決賽,黃雨婷展示了何謂“初生牛犢不怕虎”。氣步槍決賽的打法,是末位淘汰的大逃殺。以往積累的優(yōu)勢足以保底,當下的一槍決定命運。就在這讓人膽戰(zhàn)心驚的大逃殺中,17歲的黃雨婷和韓國16歲的潘孝真,始終穩(wěn)定領(lǐng)先。
最后兩槍決金牌時,黃雨婷231∶232.3落后于潘孝真,很是艱難。然后黃雨婷10.3環(huán),潘孝真9.9環(huán)——為潘孝真第一次失手。最后一槍前,241.3∶242.2。最后一槍,黃雨婷10.5環(huán),潘孝真9.6環(huán)——為潘孝真第二次失手。黃雨婷追到絕平。在關(guān)鍵的兩槍上,潘孝真動搖了,黃雨婷不動。加槍,潘孝真沒再失常。黃雨婷10.3環(huán),潘孝真10.4環(huán),于是黃雨婷獲得銀牌。這就是競技:大家都在努力奔逐,追平歷史紀錄就無可挑剔。只是黃雨婷最后時刻心如鐵石,幾乎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就在加槍之前,她倆的251.8環(huán)——奧運會紀錄——由上屆楊倩創(chuàng)造。即,黃雨婷落后時,打出了追平歷史紀錄的神奇絕平,然后惜敗0.1環(huán)。
這是最無可挑剔的銀牌了。
男子10米氣手槍決賽,2000年出生的謝瑜,跟莫納和馬爾蒂尼兩個意大利人戰(zhàn)成一團,等莫納盛極而衰,等馬爾蒂尼的起伏,謝瑜一槍一槍穩(wěn)穩(wěn)地追上。后來者居上,領(lǐng)先了,再沒下去。
只剩三人時,莫納——他側(cè)身時,左手會習慣性做點動作——心態(tài)先崩了,一個8.3環(huán),成了第三。
謝瑜與馬爾蒂尼最后兩槍,馬爾蒂尼一個10.3環(huán),一個9.5環(huán)。有起,有伏——他打完之后,會輕微地搖頭或點頭。謝瑜則始終如一。最后一槍,鏡頭甚至給他開槍全流程的特寫。呼吸,舉槍,瞄準,擊發(fā),低頭。流暢,穩(wěn)定,最后一個開槍。
兩個10環(huán),鎖定冠軍。奪冠了,謝瑜才第一次笑出來,露了牙,笑得極可愛。直到回過頭面對教練和隊友們的慶祝時,他有個挺明顯的呼吸動作。這時才顯出來:原來開槍前低眉凝神、開槍時不動如山的他,生于2000年、決賽場上年紀最小之一的他,也是普通人,也會笑,也會緊張。
然后,盛李豪打出統(tǒng)治級的表現(xiàn),拿到男子10米氣步槍金牌。東京奧運會,盛李豪16歲,是東京奧運會男子10米氣步槍亞軍,奧運史上最年輕的射擊獎牌獲得者,然而錯過了那朵叫作“金牌”的花兒。三年后,他拿回來了。
而且盛李豪沒戴耳塞。他真的可以不受任何干擾嗎?
“00后”運動員,有那么不同嗎?
黃雨婷說,在備戰(zhàn)2024年奧運會階段,她與團隊開展了豐富多樣的心理訓練活動,涉及模擬賽場壓力、掌握自我調(diào)節(jié)技能等多個方面。因此她能在10米氣步槍決賽最后臨危不亂完成絕平,但賽后她承認,當時非常緊張,心跳很快,只能不停地調(diào)整自己。
她滿意的是,“在這樣一個關(guān)注度高、受干擾程度高的比賽中,自己還是依然能夠秉持自我,做好自己”,是最大的收獲。
“初生牛犢不怕虎”,并不只是勇氣,也有方法。對盛李豪與謝瑜而言,也是如此。
謝瑜奪冠后說,“我感覺今天對自己的掌握、控制還行”。拿到第一枚金牌后,盛李豪說希望將來比賽的時候,能有好的狀態(tài),有一點好的運氣。他們將狀態(tài)與心理當作自我控制的一部分,正視、訓練與面對,而非一味地強調(diào)吃苦耐勞、咬牙拼命。
與此同時,雖然盛李豪開玩笑說比賽不緊張,采訪更緊張,但能開玩笑,本身也是一種姿態(tài)。
這份心情與姿態(tài),就是典型的新派運動員。
比起老一代運動員,2000年后出生的運動員更多描述自己的專業(yè)與體會。當他們勝利時,比他們多歷世事的教練們有時比他們還激動。
生于2009年12月,現(xiàn)年14周歲的崔宸曦,是這屆巴黎奧運會年紀最小的運動員之一。在滑板女子街式?jīng)Q賽最后時刻,巴西選手雷莎·萊亞爾完成大招,崔宸曦被反超,與獎牌失之交臂。惋惜之聲當然有,但14歲的崔宸曦對此相當坦然。她說,和其他運動員都是朋友。比賽里的超水平發(fā)揮與失誤,都再正常不過:“沒什么遺憾的,第四名已經(jīng)很好了。我可以不失誤,她們也可以不失誤,其實那些招,她們平時都會?!?/p>
少年的輕盈與松弛感,將運動還原為運動本身。
2000年后出生的運動員們,正在為我們展示,何為真正的新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