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在上海讀大二的小伙子,乘坐公交車從上海出發(fā),花了六天五夜,車費318元,坐了1291站,到達北京。這是我最近看到的最有意思的旅行方式。
說是旅行可能有點不妥,因為這位同學的主要目的似乎還是趕路,他選擇了最慢的公共交通,但是還不夠慢,很多城市都只是路過,沒有停下來走一走。不過,那1291個站名,一定給了他巨大的震撼。
就在這段時間,各地的大媒體都發(fā)起了一個“高速看中國”的活動,派出記者走各大高速公路,見證中國的巨大變化。這位大二學生則以相反的方式來完成這個活動。公交車很少行駛在高速上,最多是城市的快速路,但是他看到了高速上看不到的豐富性。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樣的旅行要花費更多心思。任何手機地圖,都無法提供完整的從上海到北京的導航,你必須一段一段換乘,每天分段選擇自己的“目的地”。事實上,確實也有部分路段,無法通過“市內公交”來實現接駁,不得不采用城際大巴來代替。這種選擇路線的過程,本身就很有趣味,因為你面對的是一個未知世界,是“攻略”和旅行推薦所無法提供的。
隨著各種手機應用軟件的流行,中國人的出行已經大大方便了。即便是在川藏公路(318國道)上,每個縣城和小鎮(zhèn),都有很好的手機信號。到一個地方打開手機,5BqMpP+K/VHwZpOXt1ZxbCA==分鐘內就可以找到合適的住宿和餐飲推薦,上面都有打分和用戶評論。
如果你是一個趕路的人,絕對會贊嘆這種進步,但是假如你在旅行,在方便的同時也會悵然若失,因為你看到的,都是“別人”為你推薦的,都是“打卡地”,你收獲的風景,在某種意義上是復制的,而不是你自己發(fā)現的。有時候,我都會喪失拍照的樂趣,任何一處打卡地,網上都有不少照片,多半還比我拍得好呢。
如果我們把旅行的意義理解為“看到不同”,那么人的探索和發(fā)現就是最重要的。大多數時候,我們由于缺乏足夠的時間,就選擇了偷懶,按照推薦來旅行,這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在路上”的樂趣。如果我們要獲得真正的新鮮感,就不得不投入創(chuàng)意——是的,在今天的時代,旅行已經關乎創(chuàng)造力,是一種創(chuàng)意生活方式了。
那位大二男生無疑是有創(chuàng)意的,他發(fā)明了一種只屬于自己的慢旅行方式,以后如果有人要模仿,可能要參考他的“路書”了。有朋友評價這位大二男生的“旅行日記”看上去還比較單薄,這與習作水平和時間不夠有關,但是他的創(chuàng)意配得上所有贊美。
在上海和北京之間,有很多種交通方式可選,但只有他的選擇最獨特。有關方面可以從中獲得靈感,推出一個“慢旅行”套餐。
在當下,中國已經有了高度發(fā)達的通信和交通手段,我們可以很快,但是這種社會基礎也為我們提供了“慢”的可能。世界的豐富性就體現在這里,如果換一種方式,換一種眼光,就會有全新的發(fā)現——世界一直是新的,等待著有心人重新發(fā)現。真正的旅行,應該就像那位大二男生一樣,自己選擇線路和交通方式,完美躲避別人的目光,來一次發(fā)現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