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新高考的背景下,地理教學既要關注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又要聚焦學科素養(yǎng)與核心價值。本文以“耕地資源與國家糧食安全”復習課為例,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創(chuàng)設蘊含思政元素的真實情境,設計梯度進階的問題鏈,引導學生構建解決問題的思維鏈,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地理教學的全過程,促進思政教育和地理思維的協(xié)同發(fā)展,實現(xiàn)育人和育才的有機統(tǒng)一,最終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課程思政;地理思維;“兩思”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207(2024)11-0031-04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1]?!吨袊呖荚u價體系》強調以“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為核心[2];《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高中地理教學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3]。地理課程作為中學生必修課程,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承載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兩思”課堂順應時代訴求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課程思政”和“地理思維”融合的“兩思”課堂(以下簡稱“兩思”課堂)能更好地培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并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1.“雙新”指向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深度挖掘各級各類課程和教學活動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通過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以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良性互動,發(fā)揮課堂主渠道承載立德樹人的功能與職責,促使學生在教學過程與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終目的[4]。從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來說,高中學生正處于思維特別活躍、心智逐漸健全的關鍵階段,此時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正確的思想,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中地理新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如國家安全、海洋主權、可持續(xù)發(fā)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因此,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將課程思政元素運用于地理教學過程中,并與家國情懷、科學世界觀、人地協(xié)調觀等進行融合。
2.“雙新”呼喚思維課堂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四層”為高考的考查內容,包括“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四個方面[2];新課標指出,地理課程旨在使學生具備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3]。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借助真實的問題情境來訓練學生的地理思維。培育學生的地理思維是新課程、新高考提出的新要求。近年來,各地的高考、選考地理試卷都注重對“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真實情境下的復雜地理問題”的能力進行考查,即對地理思維能力進行考查,這些都在呼喚地理思維課堂。地理思維課堂以真實情境、問題驅動、合作探究等方式,將思考的過程還給學生,并鼓勵學生將思維過程表達出來,從而形成思維的碰撞,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立德樹人”謀篇布局的關鍵抓手,課程思政的提出和實施是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育人目標轉化成教育教學實踐的重要舉措[5]。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構建“兩思”課堂,注重地理思維的培養(yǎng),并將課程思政融入其中,實現(xiàn)課程思政和地理思維培育的深度融合,有利于落實思政教育和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育人和育才的有機統(tǒng)一,達成立德樹人的終極目標(圖1)。
二、“兩思”課堂構建融合實踐
“兩思”課堂的構建以《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新課標為指導,提煉育人目標和學科思想,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結合教材,選擇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真實素材,創(chuàng)設蘊含思政元素的地理真實情境;在此基礎上,根據(jù)學生已有認知水平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設計層層深入、逐步遞進的問題鏈;引導學生分析問題進行思維活動,建立思維鏈解決問題;最終構建相關地理知識體系,并將思政教育深度融入地理教學的全過程,實現(xiàn)全過程和全方位育人(圖2)。筆者以“耕地資源與國家糧食安全”復習課為例,以大豆為主題,嘗試“兩思”課堂的深度實踐。6fb725afcb96db3c4150812ea98f6f74b44e170ab445cf06800b8327324d09c3
1.研讀課標,挖掘思政元素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時空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故而,地理學兼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雙重特性,自然科學的屬性使高中地理注重培養(yǎng)科學的認知態(tài)度和探究精神;社會科學的屬性使高中地理注重培養(yǎng)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這促使高中地理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挖掘中學地理課程中的育人元素是新時代地理課程思政建設內涵式發(fā)展的必由之路[6]。
筆者通過仔細研讀新課標,深度挖掘了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表1), 其中,“耕地資源與國家糧食安全”與思政教育高度契合。我國耕地資源和糧食安全的變化與發(fā)展進程包含豐富的思政史料;我國耕地資源面積總量大,人均占有量少,體現(xiàn)了辯證的唯物主義觀和資源觀;國家糧食問題引起學生的憂患意識;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2.創(chuàng)設情境,融入思政元素
新課標指出在地理情境中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的“三線”指出要以情境載體為串聯(lián)線。構建“兩思”課堂的重要任務是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境。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學習的、蘊含豐富思政元素的、隱含內在學科邏輯的真實問題情境鏈(表2)。通過真實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情境為串聯(lián)線引導學生逐步完成思維活動。
大豆一直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用途廣泛,而我國是歷史上最早種植大豆的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前,我國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都居世界首位,在清末民初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國。而目前,我國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居世界第五和第四,進口量大,對外依存度高。在“耕地資源與國家糧食安全”的教學過程中,以大豆這一常見的糧食作物為例,設計“大豆的前世”“大豆的今生”和“大豆的未來”3個環(huán)節(jié),形成一“境”到底的教學思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設計問題,引導思維進階
思維始于問題,好的問題能夠刺激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思考的“求異”思維,從而引發(fā)學生開啟思維過程。地理思維課堂就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并思考,最終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此類問題。在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的基礎上,結合真實情境和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步驟進行問題設計。問題的設計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鏈中不同層次的問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如“耕地資源與國家糧食安全”復習課,以大豆為主題,通過我國從大豆最大出口國到如今大豆最大進口國的轉變,設計問題鏈(圖3),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碰撞,探究我國大豆安全的現(xiàn)狀以及保障大豆安全的措施。
“大豆的前世”3個子問題分別體現(xiàn)了單點結構思維、多點結構思維和關聯(lián)結構思維;“大豆的前世”“大豆的今生”和“大豆的未來”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子問題鏈也隨之步步深入。從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子問題鏈到教學過程的整個問題鏈,均體現(xiàn)了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低階到高階的遞進。
4.解決問題,構建思維過程
地理思維課堂的核心是通過組織學生活動,解決真實的地理問題。在真實地理情境下,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鏈推動課堂教學,教師根據(jù)問題的難易程度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等方式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地理事物內在的邏輯關系,不斷地深入剖析,使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構建地理思維鏈(表3),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在“耕地資源與國家糧食安全”教學過程中,“簡述大豆的用途”“根據(jù)大豆的生長習性,推測我國適合大豆生長的區(qū)域”“據(jù)圖說明我國大豆進口來源的主要特征”等問題對于高三學生來說比較簡單,可以自主完成?!扒迥┟癯跷覈蠖勾罅砍隹诘脑颉薄昂喪?980—2018年我國大豆供需變化的主要特點”“對比巴西,分析我國大豆增產困難的原因”等問題是平時訓練和考試中經常接觸的試題類型,可讓學生根據(jù)材料自主探究完成;但由于部分學生存在漏答、錯答、亂答等情況,所以可組織學生對已有答案進行互相點評、糾錯和補充?!罢f出我國保障大豆供給安全的可行性措施”“從耕地資源的角度,分析保障大豆安全的措施”等問題或要點較多,或切口太小,導致難度較大,故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鏈(圖4)。
5.重組知識,優(yōu)化思維體系
在“兩思”課堂的實踐過程中,不僅要完成某一問題或某些問題的思維鏈構建,更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將關于“耕地資源和國家糧食安全”的知識點重新整合,厘清多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形成系統(tǒng)化的知識體系(圖5),有利于今后更好地解決此類地理問題。
思政教育貫穿于情境、問題、活動、思維的課堂全過程?!皣壹Z食安全”知識體系中,“藏糧于地”體現(xiàn)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藏糧于技”蘊含“科技興國”的國家戰(zhàn)略;“藏糧于民”保障農民的積極性;“流通環(huán)節(jié)”重視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貿易環(huán)節(jié)”說明現(xiàn)今世界處于全球化的趨勢,要加強國際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消費環(huán)節(jié)”要求每個人都參與到節(jié)約糧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行動中去。
三、結語
“知識是思想的種子、智慧的種子、美德的種子?!钡乩斫虒W的過程既是知識的習得,也是思維的培育,更是美德的養(yǎng)成。本文以“大豆”為主題,創(chuàng)設真實的地理情境,構建思維課堂,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鏈,讓學生在貼近生活的案例中,從多角度深入地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構建思維鏈,形成知識體系,并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過程?!皟伤肌闭n堂能有效促進課程思政和地理思維課堂的融合,既可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可促使學生情感的發(fā)展,實現(xiàn)育人和育才的有機統(tǒng)一,最終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N].求是,2020-09-01(17).
[2] 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 鞏茹敏,林鐵松.課程思政: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態(tài)[J].教學與研究,2019(6):45-51.
[5] 魏丹,鄧長芳,王靜愛.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研究——以人教版選擇性必修3為例[J].地理教育,2022(6):74-78.
[6] 鄭文凱,戶清麗.我國中學地理課程思政的歷史變遷與時代展望[J].地理教育,2023(9):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