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封神演義》中,關于托塔李天王與哪吒出世的傳說,占有三回篇幅含六個主要情節(jié)。托塔李天王形象來自印度的毗沙門天王信仰,哪吒“割肉還母,剔骨還父”之事本于佛典,“蓮華化身”亦是佛教佛法自然的有意演繹。哪吒跟道教有關的故事直至宋代才出現(xiàn),進而使其成為民間信仰的神祇之一。哪吒“肉球”的降生描寫出自神魔小說移花接木的創(chuàng)作手法,其后扮相的變化在《封神演義》小說和民間歷代的祭祀中均有所體現(xiàn)。
關鍵詞:民俗傳說;神魔小說;故事源流衍變;民間祭祀信仰
托塔天王李靖與哪吒出世的傳說,在《封神演義》小說中占了三回的篇幅,即第十二回《陳塘關哪吒出世》、第十三回《太乙真人收石磯》、第十四回《哪吒現(xiàn)蓮花化身》。這三回內容包含如下六個情節(jié):
一、李靖自幼訪道修真,拜西昆侖度厄真人為師,學成五行遁術。因仙道難成,故遣下山輔佐紂王,官居陳塘關總兵。
二、李靖元配殷氏,生有二子:長曰金吒,次曰木吒。唯獨三胎懷孕三年零六個月,尚不生產。一日生下一個肉球,李靖一劍砍開,跳出一個小孩來,乃靈珠子化身,被金光洞太乙真人收為徒,取名哪吒。
三、哪吒七歲時闖下大禍,擾動水晶宮,打死巡海夜叉李艮和東海龍王敖光的三太子敖丙并且抽掉龍筋,射死石磯娘娘的徒兒。四海龍王奏準玉帝,來拿李靖夫婦。哪吒自剖其腹,剜腸剔骨,還于父母,不累雙親。
四、哪吒原是寶貝化身,借了精血,故有魂魄;剖腹、剜腸后,散了七魂三魄,無所依倚。師傅太乙真人叫他托夢母親殷氏在翠屏山上造一座哪吒行宮,受香煙三載,可立于人間,輔佐真主。時過半載,李靖發(fā)現(xiàn)哪吒行宮,認為哪吒生前擾害父母、死后愚弄百姓,于是打碎金身、燒毀行宮,令哪吒無處棲身。
五、哪吒余魂往乾元山向太乙真人跪訴前情,真人傳哪吒火尖槍,賜腳踏火風二輪,另授靈符秘訣,又付豹皮囊,囊中放乾坤圈、混天綾及金磚一塊,慫恿哪吒去陳塘關找李靖報仇。
六、哪吒在追趕李靖過程中,太乙真人又先后請白鶴洞普賢真人、云霄洞文殊廣法天尊磨其殺性、予以教訓;最后靈鷲山元覺洞燃燈道人將一座黃金玲瓏塔授予李靖,管束哪吒,以認父情。哪吒二次出世陳塘關,姜子牙下山率周軍伐紂,哪吒為先行官,累立戰(zhàn)功。后來李靖父子四人,肉身成圣,托塔天王乃李靖也。
哪吒出世的基本情節(jié),在早于《封神演義》問世的吳承恩著《西游記》第八十三回就有所記述:
原來天王生此子時,他左手掌上有個“哪”字,右手掌上有個“吒”字,故名哪吒。這太子三朝兒就下海凈身闖禍,踏倒水晶,捉住蛟龍要抽筋為絳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殺之。哪吒奮怒,將刀在手,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還了父精母血,一點靈魂,徑倒西方極樂世界告佛。佛正與眾菩薩講經,只聞得幢幡寶蓋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將碧藕為骨,荷葉為衣,念動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運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廣大。后來要殺天王,報那剔骨之仇。天王無奈,告求我佛如來。如來以和為尚,賜他一座玲瓏剔透舍利子如意黃金寶塔,——那塔上層層有佛,艷艷光明?!獑灸倪敢苑馂楦?,解釋了冤仇。mZBv8oq7SvnRloXhN1+qCI3LU73fI0WP+6UguPAF4Eo=所以稱為托塔李天王者,此也。
《西游記》是以唐僧玄奘西天取經故事為背景演繹創(chuàng)作的神話小說。全書崇尚佛教,故將哪吒游魂起死回生,蓮花化身歸功于如來佛;《封神演義》故事以商周交替時期為背景,那時儒釋道三教尚未產生,作者杜撰了闡教、截教兩個名詞,實際宣揚神仙真人之說,故將哪吒游魂起死回生、蓮花化身改歸功于太乙真人,這與《封神演義》作者許仲琳(或陸西星)所處的明代萬歷年間道教風行有關。
《西游記》關于哪吒出世的傳說,可能來自元明間成書的《三教搜神大全》卷七《哪吒太子》:
哪吒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云降雨從,乾坤爍動。因世界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長子金吒,次木吒,帥三胎哪吒。生五日化身浴于東海,腳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寶塔宮。龍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戰(zhàn)。帥時七日,即能戰(zhàn),殺九龍。老龍無奈而哀帝,帥知之,截戰(zhàn)于天門之下而龍死焉。不意時上帝壇,手搭如來弓箭,射死石記娘娘之子,而石記興兵。帥取父壇降魔杵,西戰(zhàn)而戮之。父以石記為諸魔之領袖,怒其殺之以惹諸魔之兵也。帥遂割肉刻骨還父,而抱真靈求全于世尊之側。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為骨、藕為肉、絲為筋、葉為衣而生之。授以法輪密旨,親受“木長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轉斗;嚇一聲,天頹地塌;呵一氣,金光罩世;鍗一響,龍順虎從;槍一撥,乾旋坤轉;繡球丟起,山崩海裂。故諸魔王若牛魔王、獅子魔王、大象魔王、馬頭魔王、吞世界魔王、鬼子母魔王、九頭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鴉,盡為所降,以至于擊赤猴、降孽龍。蓋魔有盡而帥之靈通廣大、變化無窮。故靈山會上以為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玉帝即封為三十六員第一總領軍使,天帥元領袖,永鎮(zhèn)天門也。
文中的“世尊”即指佛陀,乃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的尊稱。“石記”疑為“石磯”,水邊突出的巨大巖石,叫“石磯”,“娘娘”民間信仰稱女神為娘娘。佛陀“遂折荷菱為骨、藕為肉、絲為筋、葉為衣”令哪吒起死回生的情節(jié),《三教搜神大全》和《西游記》的描述完全相同;哪吒蓮花化身、第二次出世的核心情節(jié)則《三教搜神大全》《西游記》《封神演義》三書無異。逐一分析《封神演義》哪吒出世情節(jié)的來龍去脈,亦可考辨其他相關情節(jié)的本事源流及其衍變。
一、從印度到中國的毗沙門天王和哪吒信仰
哪吒的父親原不姓李,也不名靖,而是印度佛教的保護神北方毗沙門天王。徐梵澄先生說,北方指中亞地區(qū)。佛教原始四大佛經之一《長阿含經》卷二十《第四分世紀四天王品第七》記載,須彌山(帝釋天居住的地方,是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東南西北,有四大國家,每個國家的國王就是天王,共有四大天王:東方提頭賴吒天王、南方毗樓勒天王、西方毗樓婆叉天王、北方毗沙門天王?!芭抽T天王常有五大鬼神侍衛(wèi)左右:一名般阇樓,二名檀陀羅,三名醯摩跋陀,四名提偈羅,五名修逸路摩,此五鬼神常隨侍衛(wèi)。毗沙門王福報、功德、威神如是?!薄督鸸饷鹘洝肪矶端奶焱跗贰酚涊d佛祖釋迦牟尼贊嘆護世四天王:“善哉!善哉!汝等四王,過去已曾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于諸佛所種諸善根,說于正法,修行正法,以法治世,為人天王。汝等今日長夜利益于諸眾生,行大悲心,施與眾生,一切樂具,能遮諸惡,勤與諸善?!?/p>
哪吒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最早記載于古印度馬鳴著、北涼曇無讖譯的《佛所行贊》(《佛本行經》)卷一:“……猶如天帝釋,諸天眾圍繞。如摩醯首羅,忽生六面子,設種種眾具,供給及請福。今王生太子,設眾具亦然。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一切諸天眾,皆悉大歡喜……”[1]北涼是十六國時期漢族段業(yè)、匈奴族沮渠蒙遜建立的割據政權,存續(xù)時間為公元397年至460年,全盛時期領土包括甘肅西部、寧夏、新疆和青海的一部分。北涼的政治中心最初設在張掖,后來遷至姑臧(今甘肅省武威市)。北涼在歷史上曾擁有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金城等郡地,并且西域諸國也向北涼稱臣。哪吒的人物形象開始傳入中土,大概也在東晉、十六國時期。
據日本學者二階堂善弘《哪吒太子考》研究:哪吒的漢譯名,除了這個“那羅鳩婆”以外,還有“那吒矩缽羅”“那吒俱伐羅”等等,都是梵語“Nalakubara”的音譯。“那羅鳩婆”或者“那吒俱伐羅”,大概是俱毗羅(Kubela,毗沙門天)的兒子的意思。
毗沙門天原名俱毗羅(Kubela),是個財神。在印度神話里,他雖然是北方的守護神,但絕對不是武神。俱毗羅神又被稱財主、夜叉之王,別名毗沙門(Vaisravans),本來沒有“多聞”之義?!读_摩衍那》中有俱毗羅和他的弟弟羅波那兄弟相克的故事,李天王和哪吒的父子相克傳說可能就來自于此。毗沙門天經過西域時其性格發(fā)生了變化,被奉為武力高強之神。[2]
唐釋玄奘、辯機著《大唐西域記》卷第十二《瞿薩旦那國·建國傳說》稱:唐代西域的瞿薩旦那國(即古代的于闐國,今和闐)“王甚驍武,敬重佛法,自云:‘毗沙門天之祚胤也?!碧漆尰哿铡兑磺薪浺袅x》卷十一“于闐”條下注云:“于彼城中有毗沙門天神廟,七層木樓,神居樓上,甚有靈驗。其國界有牛頭山,天神時來,棲宅此山?!薄缎绿茣の饔颉び陉D傳》:“(唐高宗)上元初……帝以其地為毗沙都督府。”《新唐書·地理志》載,四鎮(zhèn)都督府,毗沙都督府注云“本于闐國”,據此可知毗沙都督府因毗沙門天王廟得名。于闐原是佛教國,毗沙門天王則是于闐人所篤信的神,李唐王朝就其所崇敬的神名置都督府,以收攏附庸國的人心,實際上是一種羈縻政策。
宋贊寧撰《宋高僧傳》卷一《唐京兆大興善寺不空傳》載:“天寶中,西蕃、大石、康三國帥兵圍西涼府,詔空入,……帝見神兵可五百員在于殿堂,驚問空??赵唬骸抽T天王子領兵救安西’”。不空之言,可以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二《天王視形》條為證。其曰:“此毗沙門天王第二子獨健,副陛下心,往救安西也。”由于李唐皇帝的提倡,毗沙門天王信仰逐漸深入中國內地民間。
在敦煌莫高窟發(fā)現(xiàn)有刊記五代后晉開運四年(即公元947年;紀年為晉開運四年,實為劉知遠天福十二年,晉開運三年亡,并無四年)的“大圣毗沙門天王圖像”板片,中央有毗沙門天王,右執(zhí)幢幡,左捧供養(yǎng)塔,以鬼、童子、婦女配之。此像說明五代時,印度傳入中土的毗沙門天王,已左手托塔,然尚未易名為“托塔天王李靖”。可知毗沙門天王漢化姓名“李靖”的產生,尚在五代以后。那么毗沙門天王附會為唐代戰(zhàn)功卓著的名將李靖,是始于兩宋時代還是在元明時代呢?從現(xiàn)有材料看來,可能“托塔天王李靖”之名,始見于元明之際成書的《三教搜神大全》。
哪吒為毗沙門天王之子,同為佛教護法神,漢文史料始見于唐代。
唐鄭綮撰《開天傳信記》云:“無畏三藏初自天竺至,所司引謁于上,上見而敬信焉。上謂三藏曰:‘師自遠而來,困倦,欲于何方休息耶?’三藏進曰:‘臣在天竺國時,聞西明寺宣律師持律第一,顧依止焉。’上可之。……宣律精苦之甚,常夜行道,臨階墜墮,忽覺有人捧承其足。宣律顧視之,乃少年也。宣律遽問:‘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王之子那吒太子也。護法之故,擁護和尚久矣?!稍唬骸毜佬扌校瑹o事煩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太子致之?!釉唬骸秤蟹鹧?,寶事雖久,頭目猶舍,敢不奉獻。’宣律求之,即今崇圣寺佛牙是也?!盵3]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哪吒所獻上的佛牙真的放在崇圣寺里。日本圓仁撰《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三“會昌元年”條云:“三月二十五日,詣崇圣寺,禮釋迦牟尼佛牙會。有人多云,終南山和尚,隨毗沙門天太子,得此佛牙。哪吒太子從天上將來與和尚。今置此寺供養(yǎng)?!本瓦B從日本來的圓仁也知道哪吒太子及其所獻之佛牙,可見那時似乎已經確立了哪吒佛教守護神的地位。
宋贊寧撰《宋高僧傳》卷十四《唐京兆西明寺道宣傳》載:
貞觀中,曾隱沁部云室山,人睹天童給侍左右。于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階,有物扶持,履空無害。熟顧視之,乃少年也。宣遽問:‘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門天王之子那吒也,護法之故,擁護和尚,時之久矣?!唬骸毜佬扌?,無事煩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為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寶掌雖久,頭目猶舍,敢不奉獻?!硎谟谛?,宣保錄供養(yǎng)焉。
今四川大學博物館陳列一尊四川邛崍龍興寺遺址出土的唐毗沙門天王石刻像。此像時代從出土經幢上刻“會昌二年”判斷,乃唐代會昌二年(公元842年)龍興寺供奉神像,可見唐武宗會昌年間毗沙門天王信仰不但傳到了中原地區(qū),連西蜀邊僻之地也盛行此風。比較兩幅圖像,邛崍龍興寺的毗沙門天王石刻像一改原先的兇惡面相,臉龐變得圓潤慈祥;出土時天王臂已斷,不知原來是否作托塔狀。
二、哪吒“割肉還母,剔骨還父”之事本于佛典
北宋釋道原撰《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五云:“那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后于蓮花上為父母說法。未審如何是太子身?”南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亦有:“哪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后現(xiàn)本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p>
這個故事不僅是佛教禪宗著名的公案,而且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附《答吳景仙書》亦有同樣的記載:“嘗謁李友山論古今人詩,見仆辨析毫芒,每相激賞,因謂之曰:‘我論詩,若那吒太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焉缴钜詾槿弧!盵4]可見,哪吒“割肉還母,剔骨還父”之事本于佛典。
禪家在說明哪吒“本來身”的時候,往往要引用這則公案。不過此處的意思是:如果兒子對父母說法的話,人倫上的關系則會妨礙到對真理的把握。所以在這個時候,首先要解除掉血緣關系,之后方能進行說法。國內外的研究者認為這則公案是后來“蓮華(花)化身”的來源。筆者以為,哪吒為“蓮華(花)化身”是佛教佛法自然的演繹品。
中國和印度均有蓮花,均欣賞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性。但因所處地理位置和溫度差異,中國地處北溫帶的蓮花小,印度地處熱帶蓮花開得大。郭沫若說:“蓋赤道地方之蓮,碩大無朋,其葉若花每可以乘人載物也?!薄耙陨徎樗囆g活動之動機,且于蓮花之中置以人物或它物者,此乃印度藝術中所習見之圖案?!盵5]
蓮花在佛教中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它不僅是清凈、圣潔、吉祥的祥符,而且還是佛法的重要象征。三國釋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六《發(fā)大誓愿》二十四《蓮華生愿》云:“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生我國者,皆于七寶池蓮華中化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弊钪氖吕褪遣貍鞣鸾痰旎松徎ㄉ笫拷瞪膫髡f。傳說他未經母胎降生,而是化生于蓮花之中,故名“蓮花生”。佛教“蓮華化身”的佛法,到《封神演義》哪吒出世的傳說中變成了道教真人的法術。試看哪吒第二次出世,太乙真人一番操作,將蓮花蓮葉在地上擺成人形,關鍵之處在“將一粒金丹放于居中”,然后運轉法力,“綽住哪吒魂魄,往荷、蓮里一推,喝聲:‘哪吒不成人形,更待何時!’只聽得響一聲,跳起一個人來”。這分明是道士的法術,同佛教宣傳諸眾生“皆于七寶池蓮華中化生”、探討人的本元是兩回事。
如來賜哪吒之父一座玲瓏剔透舍利子如意黃金寶塔,喚哪吒以佛為父,解釋了冤仇的傳說,北宋即有之。有蘇轍《那吒》一詩為證:“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手舉。兒來見佛頭輒俯,且與拜父略相似。佛如優(yōu)曇難值遇,見者聞道出生死。嗟爾何為獨如此,業(yè)果已定磨不去。佛滅到今千萬祀,只在江潮挽船處?!盵6]
至于北方毗沙門天王捧塔故事,有臺靜農《佛教故實與中國小說》之四《通俗小說中托塔天王即佛書中的毗沙門天王》引不空《毗沙門儀軌》為證:
昔防援國界,奉佛教敕,令第三子哪吒捧塔隨天王?!度卮髲V智》云:每月一日,天王與諸天鬼神集會日,十一日,第二子獨健辭父王巡界日,十五日與四天王集會日。二十一日哪吒與父王交塔日。[7]
據此,由哪吒父子交替捧塔,且有定期,并非如小說所言乃燃燈道人授予哪吒之父,用之以制伏哪吒者。然小說家依此附會,則無疑義。今敦煌石室發(fā)現(xiàn)之北方毗沙門天王木刻像,即左手捧塔,右手執(zhí)戟。[8]
三、哪吒同石磯娘娘紛爭之事的藍本
到了宋代,哪吒跟道教有關的故事方才出現(xiàn)。南宋洪邁撰《夷堅三志》辛卷第六“程法師”條載:“張村陳法師,行茅山正法,治病驅邪。附近民俗,多詣壇叩請,無不致效。旁村新定人詹聰,暴感疾,招使拯之,隨即平復。時已昏暮,程欲歸,聰父子力挽留待旦,不從而行。一更盡,到孫家?guī)X,月色微明,值黑物如鐘,從林間直出正前,圓轉有聲,若與為敵,急誦咒步罡。略無所憚,漸漸逼身,程知為石精,遂持那吒火球咒結印叱喝云:‘神將輒容罔兩敢當吾前,可速疾打退?!矶娀鹎蜃陨砗蟪?,與黑塊相擊,久之,鏗然響迸而滅?;鹎蚶@身數(shù)匝,亦不見。時山下住人項通,舉家聞山上金鼓喧轟,如千百人戰(zhàn)聲,與其子侄遙望,唯見程兀立持誦,寂無燈燭。就呼之,乃覺,即拉之歸宿,心志方定,自是不敢夜行?!?/p>
這個故事顯然是《封神演義》和《三教搜神大全》中哪吒同石磯娘娘紛爭之事的藍本。這里明明稱作“法師”,但是他卻用了“茅山正法”,還把哪吒稱為“神將”。后來元雜劇中亦有類似記載。如《盆兒鬼》雜劇說:“……俺會天心法、地心法、那吒法,書符咒水,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攝?!钡杜鑳汗怼分惺褂眠@些法術的人卻不是法師,而是普通人。
宋代,尤其是南宋,正是諸多無名法師活躍的時代,法師們的事跡及其使用的法術似乎已經無法追溯其源流。一方面他們積極地采用道教、佛教兩教的咒術,特別是密教咒術,從而使許多佛教神祇流入民間信仰的行列。所以,哪吒亦在此潮流中被改變了性格,進而成為民間信仰的神祇之一。南宋開始,哪吒從佛教的護法神變成道教的天神,成為民間崇祠的神祇。明代寺廟已出現(xiàn)哪吒塑像,明代羅貫中、馮夢龍撰《三遂平妖傳》第三十回載:“……轉身到佛殿上,見塑著一尊六神佛。三個頭一似三座青山,六只臂一似六條峻嶺,托著六件法寶。溫殿直道:‘寺內不塑佛像,卻何為塑哪吒吒太子’”。清代以后,名翠屏山的地方常常附會《封神演義》書上的翠屏山,修起哪吒行宮,接受信仰者焚香禱告。
四、移花接木的肉球
哪吒出生是一個肉球的傳說,來自《三教搜神大全》卷五《太歲殷元帥》,其文曰:
帥者,紂王之子也,母皇后姜氏。一日,后游宮園,見地巨人跡,后以足踐之而孕,降生帥也,肉球包裸,其時生下,被王寵愛妃妲己冒奏王曰:‘正宮產怪!’王命棄之狹巷,牛馬見而不敢踐其體;王又命投之于郊,烏鴉蔽日,白鹿供乳。適金鼎化身申真人經過,但見祥云藹藹,紫氣騰騰,毫光四起,真人近而視之,乃一肉球,曰:‘此仙胎也!’將劍剖球,得一嬰兒。即抱歸水濂洞,求乳母賀仙姑,哺而育之。法名唫叮呶,正名唫哪吒。又緣棄郊之故,而乳名殷郊。
殷郊出生時是一個肉球,元刊《武王伐紂平話》未見,可能《三教搜神大全》另有所本?!斗馍裱萘x》作者因“唫哪吒”和“哪吒”正名相同,遂移花接木,湊成哪吒奇特的降生情節(jié),也不失為神魔小說一種創(chuàng)作手法。
五、哪吒的扮相
最后談談哪吒的扮相,哪吒一般就是《西游記》中的模樣,其第四回云:
……我乃托塔天王三太子哪吒是也。今奉玉帝欽差,至此捉你?!倪笂^怒,大喝一聲,叫‘變!’即變做三頭六臂,惡狠狠,手持著六般兵器,乃斬妖劍、砍妖刀、縛妖索、降妖杵、繡球兒、火輪兒,丫丫叉叉,撲面來打。
這個形象為后來《封神演義》中的哪吒形象所取代,所以現(xiàn)在廟里看到的哪吒塑像為:手持火尖槍,豹皮囊中放乾坤圈、混天綾、金磚三種寶貝,雙腳踏風火二輪。但元明通俗文學中,則以《西游記》中的形象為標準,哪吒完全是天界勇猛的神將。如明代《西游記雜劇》中說:“〔那叱(吒)領卒子上云〕……某乃毗沙天王第三子那叱是也。見做八百億萬統(tǒng)鬼兵都元帥。奉玉帝敕父王命,追捕盜仙衣仙酒妖魔?!抑阋娢夷侨^六臂的本事?!盵9]
《鎖魔鏡》雜劇又說:“(正末扮那叱引眾上云)小圣乃那叱神是也。為因小生降十大魔君?!瓰榻当姸嘌В有∈グ税侔耸蝗f天兵降妖大元帥。手下有副元帥野馬貫支茄、首將是藥師大圣,統(tǒng)領天兵?!沁成衽瓘男纳掀?,可早變化了神威顯著那三頭六臂,六般兵器?!盵10]
不過,《封神演義》后面哪吒的造型還有變化。第七十五回、第七十六回,哪吒被余化的化血刀砍傷,太乙真人遣童兒將他背回乾元山金光洞調理,待傷勢全愈,太乙真人派哪吒下山破誅仙陣。臨行師傅贈別,哪吒連飲三杯酒,吃了三枚火棗,頓時長出三頭八臂,“一手執(zhí)乾坤圈,一手執(zhí)混天綾,一首執(zhí)金磚,兩只手擎兩根火尖槍,還空三手。真人又將九龍神火罩,又取陰陽劍,共成八件兵器”,“哪吒現(xiàn)了三首八臂,登風火輪,面如藍靛,發(fā)似朱砂,丫丫叉叉,七八只手,走進關來”。不知清代以后民間祭祀哪吒的廟宇中有這種造型否?值得考察。
注釋:
[1]《大正大藏經》,臺灣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版,第4冊第3頁。
[2]參見〔日〕二階堂善弘著,劉雄峰譯《道教學譯叢》之十四《元帥神研究》,齊魯書社2014年版,第320頁。
[3](五代)王仁裕等撰,丁如明輯?!堕_元天寶遺事十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7—58頁。
[4](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708頁。
[5]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四卷,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118頁。
[6]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卷八百六十九,第十五冊第10123頁。
[7]《大正大藏經》第21冊,第228頁。
[8]參見臺靜農:《臺靜農論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10]隋樹森編《元曲選外編》,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54頁,第961頁。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