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湯問》記載有戰(zhàn)國初期的“神醫(yī)”扁鵲為魯公扈和趙齊嬰換心的故事:起初二人患病前來就醫(yī),扁鵲在為他們診治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各自體內另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疾病潛伏著。因此在他們所求診的疾病痊愈、行將歸家的時候,便將實情告訴二人并分析說:“公扈的心志強而氣魄弱,所以遇事謀慮有余而決斷不足;而齊嬰則相反,心志弱而氣魄強,故處事時思謀不足且好武斷?,F(xiàn)在我想把你們的心臟互換一下,使心志與氣魄的強弱一致,這樣你們往后行事就妥善多了。”二人聽了自然喜出望外,欣然同意。扁鵲先以麻醉酒令二人服下,使其三日內昏睡不醒,繼而剖胸換心,最后縫合創(chuàng)口,敷以神膏。由于二人心臟已經(jīng)換過,所以當創(chuàng)口愈合、各自歸家時,就鬧出個大笑話:公扈和齊嬰都錯走到對方的家中,致使二人的妻子大為驚愕,并由此引起了訴訟。多虧扁鵲一一解釋,說明緣由,一場糾紛才得以平息。
這則故事,近乎荒誕,但卻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心主神明”的一種寫照。正因為“心主神明”,所以兩人的心臟一經(jīng)掉換,也就把他倆的性情、思維、精神整個兒地換掉了。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心主神明”觀中的“心”,乃是中醫(yī)藏象理論中的概念和稱謂,并不完全等同于現(xiàn)代解剖學上的心。近些年的科學研究又初步證明心臟的確參與了機體神經(jīng)、內分泌的調節(jié)機制。因此,我們可以說,“心主神明”觀所展示的我們先人對心臟奧秘的認識(盡管與現(xiàn)代科學對大腦思維功能的認知相去甚遠),自有其合理性與科學性,并對今人的養(yǎng)生實踐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