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惲代英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君子人格。他自幼便以儒學君子自許,少年時代就仿效曾子“三省吾身”之法,以“自省”力持克己,成就外在高尚品行;他一生秉持鮮明的助人思想,希望通過利益他人實現(xiàn)儒學“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君子人格;他身處民國時期的亂世之中,很自然地將改造社會、拯救國家視為自己人生的責任,從創(chuàng)立“互助社”“仁社”到開辦“利群書社”,再到加入中國共產黨并最終為共產主義事業(yè)而犧牲,惲代英的一生都在以實際行動踐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君子理想。
關鍵詞:惲代英;君子人格;克己自??;成己成人;心懷天下
中圖分類號:D2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19-0094-04
On Yun Daiying’s Gentleman Personality
Yang Qiyu
(Institute of Chinese Marxism,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200020)
Abstract: As an early leader of the CPC, Yun Daiying was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and formed a gentleman personality. He had always regarded himself as a Confucian gentleman since childhood, and in his youth, he imitated Zengzi’s method of “reflecting on oneself three times a day”, using “self-reflection” to restrain himself and achieve noble external conduct; he upheld a clear belief in helping others throughout his life, hoping to achieve the Confucian gentleman personality of “achieving oneself through benefiting others”; living in the troubled tim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 naturally regarded transforming society and saving the country as his responsibility in life,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mutual aid society”, “benevolence society” and “Liqun Shushe”, to joining the CPC and ultimately sacrificing for the cause of communism, Yun Daiying practised the gentleman’s ideal of “All citizens share a responsibility for the fate of their country.” with practical actions throughout his life.
C2V2Z7rgsno+yTrFuoa8XGvUzmXk0mEn6mwtjUvPdx0=Keywords: Yun Daiying; gentleman personality; self-discipline and self-reflection; achieve oneself as well as others; have a heart for the whole world
作為中國早期共產主義運動的青年領袖和為革命事業(yè)而壯烈犧牲的英烈,惲代英在中共黨內備受推崇和敬仰。這既映照了他出眾的才干和為革命事業(yè)做出的貢獻,也映照出他崇高的個人品格,并在當時和后來在人們心中留下了長久的感動。就思想淵源而論,惲代英個人品格的形成是一個從儒學君子人格為啟端,而又化儒學君子人格于共產主義理想的過程。
一、“守身為大”
儒學中的“君子”觀念代表了一種道德理想??鬃诱f:“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庇终f:“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語出《論語·述而》。可見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是僅次于“圣人”的境界,是一種需要孜孜追求的境界。
因為“君子”是一種道德理想,所以儒學便被視為“君子”的“成德”之學。儒學以“仁”為本根,因此,“君子”之成德,要義即在求“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語出《論語·顏淵》。又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闭Z出《論語·里仁》。因此,“克己”“自省”便成為仁德的基礎功夫。
惲代英自幼即在家學的影響下熟讀儒家經典,很早就確立儒學的君子人格為人生的追求。他在日記中說:“試思人禽之別,君子小人之別何在?范純仁曰:‘與有愧心而生,不若無愧心而死?!斕炝⒌卮笳煞?,寧自安禽獸小人之境耶!速起!速起!”[1]519由其言之迫亟地區(qū)分“君子”與“小人”,可以看到他以君子自勉自期的道德自覺。因此,他引曾子所說的“守身為大”立志,以“至尊如父母,至嚴如師長,至親如妻子,莫不可以誘惑我”自警[2]436,并仿效“曾子三省吾身之法”,每日必行“思過、知過、悔過”[2]519。其要義都在克己以追求道德圓滿。他的弟弟惲子強在回憶中提到,兄長曾對他說,“要用計分法來反省自己的操行。以絕無過錯為100分,有過錯就減分”“他將遲起,浪費,待人不周到,對人有意見不當面提出,遲回了朋友的信,沒有去看尊長的病,讀書太少等等都作為扣分的例”[3]。與之相應而見的,是惲代英在日記中記錄:“共日程六十七分。戀床扣五分。妄想扣十分。到社遲一刻扣五分。失信三事扣十五分。實三十二分”[4]184“昨,太不計較時候,累他人等候扣五分。今日,對人言其家人之短,扣五分。少不惜時,扣二分。忘事扣二分。晏睡扣二分。實六十三分”[4]196。由此可以看出,惲代英在日常起居中時刻以“自省”力持克己,并以這種內在的自省克己成就外在的高尚品行。
民國時期的中國是一個社會失范、道德解體的時代,但惲代英以其操守和德行而見稱同時代人。和他一起共事過的吳黎平對此印象尤為深刻:“那時候青年學生中桃色事件很多,但代英的生活作風很嚴肅,從不沾染?!保?]他的堂弟惲耀蒼回憶道:“代英非常注重私德,說話算數(shù)。”“他吃飯從不挑菜,未穿過華麗的衣服,不抽煙,不喝酒,不打牌。”[6]茅盾在追憶他的文章中特別提到:“代英刻苦寬厚,無絲毫嗜好,未嘗見其疾言厲色,友朋呼之為‘圣人’。”[7]這些記述都使人印象深刻。互助社成員吳化之提到惲代英在互助社所立下的戒約:“不談人過,不失信,不惡待人,不做無益事,不浪費,不輕狂,不染惡嗜好,不驕矜?!保?]119顯然,這些戒約說明惲代英心中始終以道德上進為重心,所以他既以此自礪,也以此醒世。
二、“成己成人”
在儒學的觀念中自省、克己都是一種“反求諸己”,但“反求諸己”猶不是止境??鬃诱f:“修己以安人。”語出《論語·憲問》。又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闭Z出《論語·雍也》。因此,君子人格以個體的進德為起點,之后要“推己及人”,在成就自己的同時成就他人。
與兩千年傳承于中國文化中推己及人觀念相印合的,是惲代英一生懷抱的鮮明的助人意識,他說:“有志之人,必使互助”。在學校施教之日,他以“愛同類、相扶持”期望自己的學生[4]86。他之所以強調助人的重要性,是因為君子人格是在個體與他人的交往中實現(xiàn)和體現(xiàn)的。他相信,“常助人者,其意志自然日高,惡誘因不易來”[2]529。而且“吾有能力,人自信我,肯助人,人自愛而敬我,如此,則陶冶之效可期矣。能助人,以享受被助者從心中發(fā)出之感受,比較一般高尚自許者,孤僻冷峭,終日惟以厭世罵人為事者,其苦樂不懸殊乎?”[4]64這個過程同時又使助人成為君子人格的社會責任和義務。正是以此為立足點,惲代英認為幫助他人最終在于造就良善的社會風氣?!爸挥心芰φ撸昧ι俪尚Т?,且彼復可轉而助人,故較助一無能力者其成效遠疏也。又如果有數(shù)十有能力人同力合作,可以移風易俗。風俗既移,其隨俗浮沉者自不覺入善,如此則助有能力人即間接助無能力人矣?!保?]223良善的風俗的養(yǎng)成便可形成一種善勢力。惲代英引申說:“吾國善人多即為獨善其身之人,故善人團結力恒小。”“其活動力亦不如惡人”,此為我國社會之一大弊端。因此,應當引導善人之間的互助,以“養(yǎng)成一種良好勢力,漸與惡勢力爭”[2]566-567。
惲代英以助人為義務和責任,重心在于人不能離群獨居,所以必須遵循“群居之道”,而“群居之道”的涵義是個體以互助的方式對國家、社會盡其心、盡其力,由此方能達到“保群”之目的[2]39。雖然他在表達自己助人思想的時候并未特別提及對君子人格的追求,但他所傾力以求的這種個體和他人之間的互助,正具體地體現(xiàn)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以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語出《孟子·滕文公》。,并賦之以明顯的現(xiàn)代意義。因此,在1918年成立的武昌仁社章程中,他將社團的宗旨定為:“以群策群力之功,達成己成人之鵠”[4]131,尤其明了地表達了這種意義,并使古代思想獲得了一種與時代內容印合的升華。
對于惲代英來說,在互助中成己成人,不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踐履,因此,其助人之想始終體現(xiàn)在日常的言行之中而人人能夠感受,與之共事或相處過的人無不對此深為欽佩而印象深刻。受惲代英指導而走向革命之路的陳養(yǎng)山回憶其工作情況時說,“代英同志每天收到許多來信,有在生活上發(fā)生困難向他求助的,他都懇切地予以答復,其復信總是盡可能幫助群眾解決各種難題。他那種為人民服務,不怕麻煩,耐心助人的精神,受到人們極大的尊敬”[9]33。與惲代英一起在川南師范學校共事過的李元杰回憶道:“學生要組織足球隊參加比賽卻沒錢買球練習,代英便從自己的薪水中拿出三十元給他們。假期留校學生回家沒有路費,他又從私人存款中拿出一百元作為他們的路費?!保?0]另一位與惲代英在川南師范相處過的鐘心見也提到他舍己助人的事跡:“惲先生在川師月薪一百元,他每月只用四元,以一部分幫助弟妹、朋友和學生”“下余絕大部分都用來支援他與友人在武昌建立的一所中學和一家書店”[11]。互助社成員魏以新提到,有一年暑假自己和另一位同學住在學校里,“代英得知我們吃飯有困難,便讓我們在他家搭伙,每天由他的廚師送飯給我們吃”[12]。與惲代英相處七年多的冼百言追憶起他時,總會涌起長久的思慕而不能忘懷:“代英的家境并不十分寬裕,自己生活非常簡樸,布長衫穿褪了色,卻毫不在意,但對朋友卻非??犊1热缬腥巳睂W費、膳費或醫(yī)藥費等,只要他認為必要,都多所資助。不少公共費用,不便支取時,或在什么活動或運動中的公用費,他都每每自己拿出來”[13]248。他這種一以貫之地讓別人便利,自己“吃虧”的行跡,表現(xiàn)的都是人生的細節(jié),但推己及人的君子人格正因這些細節(jié)而真實可見,也因此而使人敬仰。
作為中共早期共產主義運動的領袖人物,惲代英的無私、利他、奉獻、犧牲精神無疑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優(yōu)秀品格,但就其留下的思想路徑而言,則無私、利他、奉獻、犧牲精神與他早期在儒學中獲得的立己立人之想前后相連而來,顯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部分融入馬克思主義學理和精神的事實。
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儒學的君子人格以“修身”為入德的起點,而后層層外推,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語出《禮記·大學》。。因此,以君子自期之人必然心懷天下。惲代英所處的時代,外有帝國主義的侵略,內有軍閥割據混戰(zhàn)。在此內憂外患中,中國舊有的社會結構已在解體之中,但新的社會秩序卻尚未建立,多數(shù)國民生活在極度貧困中,卻又如一盤散沙般難以凝聚。身處這一黑暗的時代,惲代英很自然地將改造社會、拯救國家視為自己人生的責任。他常引顧亭林(即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自勉[4]99,說:“未來之國民甄陶之責,吾人負之”“未來之國家興亡之機,吾人操之”[4]106-107“這千斤擔我們既能夠挑,亦應該挑”[1]105。
1918年,惲代英發(fā)表了《力行救國》一文,文中寫道:“吾意今日欲救國家,惟有力行二字。力行者,切實而勇猛之實行是也”“說而不能行,行之不切實,不勇猛,故是數(shù)說者,徒為口說爭辯之資料而已”[4]121-123。由此可以看出,惲代英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以“切實”“勇猛”的“實行”為前提的,這一觀念同樣體現(xiàn)了儒學對“君子”的要求。孔子說:“剛、毅、木、訥近仁”語出《論語·子路》。,又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語出《論語·里仁》。。因此,落實在實踐中的君子人格必然是強毅力行的。而強毅力行之可推崇,全在于其不預籌成敗,義之所在則不得不行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語出《論語·憲問》。。這個過程常常會伴隨失敗、跌撲和犧牲,因此,挑“萬斤之擔”不能不百折不回。惲代英說:“余頗念或余應更有較多之犧牲。余之犧牲于吾之害小,而或于人之益多。雖舍己殉人似未免太過,然余安能舍此應盡之職務而不盡乎?”[4]270他之所以將犧牲視作人生“應盡之職務”,原因在于他認為個體是作為群體中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必須犧牲小幸福以求大幸?!?,即“為自利而利社會,利國家,利天下”[2]377。與儒學君子人格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相類似,而又更多血性。這說明他接受了傳統(tǒng)文化,同時升華了傳統(tǒng)文化。君子養(yǎng)德雖然從個人開始,但其歸宿則不僅是個人,而且是淑世和救世。因此,在他心中為了國家的事業(yè)而犧牲便成為君子人格的理之應然和崇高境界。
惲代英早在讀書時就已經以踐行改造社會為自覺的愿想。1917年10月,他發(fā)起成立了互助社,以自助助人相號召,而宗旨則在于希望上進的青年都能夠在國家危難之時盡自己應盡之力,做自己該做之事[14]61。次年,他在武昌成立“仁社”,以“群策群力之功”謀救國之良方[14]85。五四運動期間,他全然不顧一切恐嚇、造謠、污蔑,沖破各種壓力和障礙組織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進行反帝示威游行[13]246。1919年10月,惲代英加入少年中國學會[14]149。1920年2月,受王光祈發(fā)起的北京工讀互助運動影響,他在武漢成立工讀互助團性質的利群書社[14]165,并制定了嚴格的自修和服務制度。社員們自己出伙食費,一切雜務,包括售貨、送報、做飯,全由自己動手。每天工作都有分工安排,除利群書社以外,惲代英還創(chuàng)辦了利群毛巾廠和補習學校,成立了啟明化學工業(yè)社,以販賣書報,生產毛巾,制造粉筆、墨汁和油墨所得維持工讀互助的集體生活[8]120-121?;ブ荚诤先?,合群旨在改造社會,但這種源于無政府主義思想的組織雖然有社會理想,又因其性屬空想而最終失敗。工讀互助實驗失敗后,惲代英深刻地反思了“安那其主義”(無政府主義)的弊端,之后因翻譯了考茨基的《階級爭斗》一書開始接觸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由無政府社會改革的空想轉向科學社會主義,并于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很快成為共產主義運動的青年領袖?!拔遑Α边\動期間,惲代英負責上海的工人運動,與之共事的陳養(yǎng)山目睹他工作上的干勁和生活上艱苦奮斗的精神,回憶說:“惲代英的房間除一桌一床一凳外,只有幾個書架的書和報刊。因為忙,常在小飯店吃飯或買大餅充饑,過著上海最下層人民的生活,而他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卻是極為罕見的。每天工作都在十六個小時以上,早上六點前即已開始工作,晚上十二點以后才入睡”[9]32-33。這些行常人不能行的全心全意背后,正是一種強毅力行的人格精神。
從學生時代的立志到五四前后的社會活動,從五四前后的社會活動到投身于共產主義運動,顯示了惲代英經歷的曲折。其間始終留存于惲代英身上的君子人格前后相承,而內含于君子人格中的含義則越來越廣闊博大。1930年,惲代英在上海執(zhí)行聯(lián)絡任務時不幸被捕,獄中多次拒絕國民黨當局的勸降,次年在南京就義[14]363。他早年曾說自己敬仰文天祥,尤其是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他同樣以“留取丹心照汗青”為人生的結局,其中自有前賢留下的感應,但與忠君而死的文天祥相比,惲代英為人民而死,顯示了更加宏大不朽的意義,并因此而最終成就了他源自儒學又超越了儒學的君子人格的圓滿。
參考文獻:
[1]惲代英.惲代英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惲代英.惲代英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惲子強.惲代英入黨前軼事[M]//回憶惲代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07.
[4]惲代英.惲代英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吳黎平.我的良師益友代英同志[M]//回憶惲代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71.
[6]惲耀蒼.憶堂哥代英[M]//回憶惲代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77.
[7]茅盾.《記Y君》及其他[M]//回憶惲代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98.
[8]吳化之.我們的師表[M]//回憶惲代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9]陳養(yǎng)山.惲代英是我走向革命的引路人[M]//回憶惲代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0]李元杰.追憶代英[M]//回憶惲代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94.
[11]鐘心見.碎憶惲師[M]//回憶惲代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73.
[12]魏以新.心中楷模第一人[M]//回憶惲代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04.
[13]冼百言.惲代英的青年時代[M]//回憶惲代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4]李良明,鐘德濤.惲代英年譜[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楊起予(1983—),女,漢族,上海人,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五四前后思想史。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