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玲
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省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江蘇省師德先進個人。近年來,致力于“情趣語文”教學探索,在各類刊物上發(fā)表論文80余篇。
黑發(fā)積霜織日月,粉筆無言寫春秋。轉瞬間,我已在教育的沃土上耕耘三十余載。歲月已逝,容顏漸變,但我對教育的那份赤誠,對理想的那份追求,從未改變。
每每朋友聚會,同學會問:當初上學的時候,也沒看你有什么才氣啊,怎么就評上特級教師了呢?曾經(jīng)的同事也會問:一起工作的時候,也未見你有什么才能啊,怎么就評上正高級教師了呢?
有時,我也會自問:究竟是命運的垂青,還是偶然的交錯,讓我從青澀的青年教師,蛻變?yōu)橐幻歉山處??當我沉下心來細細回味,我就意識到,其中既有機緣巧合,也有同事們的無私幫助和領導們的深切關懷,當然,更為關鍵的,是我那份始終如一的努力與堅守。正是由于堅持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堅守,我在充滿挑戰(zhàn)的教育征途中,實現(xiàn)了夢想,收獲了滿滿的幸福。
那些密密麻麻的摘抄,見證堅持閱讀帶來的魅力
閱讀,是教師成長最快的路徑。
我出生在20世紀70年代,是地地道道的農(nóng)家子弟,天資并不聰慧。一直玩到八歲,我才入學,而且是直接就讀一年級。我就讀的學校,其實是一個教學點,兩個村的孩子集中在七八間土坯房里上課。整個學校有四個年級,但只有兩位老師,一位是剛剛高中畢業(yè)的我家的鄰居李老師,另一位是五十多歲的民辦教師張老師。他們兩個人分別包教兩個年級。老師上課的時候,先給一、二年級學生上課,讓三、四年級的學生抄寫課文五到十遍或寫生字二三十遍,而后讓低年級學生做作業(yè),再給中年級學生上課。后來我讀了師范,才知道這種班級叫復式班。在我的記憶中,課程表里只有語文和算術(當時數(shù)學叫算術),老師從沒有教過一節(jié)音樂課、美術課。在那個書荒的年代,農(nóng)家藏書少,學校藏書也很少,人們精神生活的貧瘠是顯而易見的。我能讀到的,除了課本,就是一些小人書;能聽到的,除了我祖父講的故事,就是大喇叭里劉蘭芳等人的評書。讀小學、初中時,我的理科成績都比較好,其他學科表現(xiàn)平平。特別是語文,一直是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一直到“中師”畢業(yè),我都沒有喜歡過語文,也沒有讀過什么印象深刻的書。在讀書的數(shù)量和質量上,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營養(yǎng)不良”的孩子。
1992年,臨近畢業(yè),學校安排我們到各個鄉(xiāng)鎮(zhèn)實習,帶我的是一位剛畢業(yè)不久的語文老師。實習快結束時,我的匯報課上的卻是數(shù)學。那節(jié)數(shù)學課,受到了當時校領導的高度評價。我滿心期待畢業(yè)的時候,能分配到鄉(xiāng)鎮(zhèn)小學任教數(shù)學。可是畢業(yè)后,我卻被分配到了鄉(xiāng)鎮(zhèn)初中,而且校領導還偏偏讓我教語文。僅一年時間,學校就被撤并了,我又被重新分配到鄉(xiāng)鎮(zhèn)小學,任教語文。剛教書的那幾年,我的目光停留在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上。我發(fā)現(xiàn),僅憑閱讀那點教參,照本宣科地講課,學生雖然個個正襟危坐,但明顯是“身在教室心在外”。
有一年,我外出聽課,回來后準備上移植課。恰逢縣小學語文教研員要來學校聽課,校領導就安排其他語文老師都來聽我的課。原以為出頭之日來了,我用盡渾身解數(shù),全身心地備課上課,一心想得到教研員的肯定。誰知,評課的時候,教研員不僅一句表揚的話也沒有,還把我批評得體無完膚,讓我無地自容。這對于爭強好勝、科班出身的我來說,無疑是沉重的一擊。
此后,只要不上課,沒有作業(yè)要批改,我都會到圖書室閱讀各類報刊。臨走之時,我還會借閱一兩本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方面的雜志回去讀。夜深人靜時,我研讀著《小學青年教師》《小學教學設計》《小學語文教師》等期刊,一篇篇精彩的文章、一個個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設計,讓我茅塞頓開。對于雜志上介紹的特級教師的先進經(jīng)驗或者教學實錄,我都嘗試著運用到自己的實踐中。漸漸地,我的課堂語言生動了,教學過程流暢了,學生上課也積極了。孩子們愉悅的笑聲讓課堂變得活躍起來。我知道,孩子們開始喜歡上我的語文課了。這是閱讀帶給我的收獲。
在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工作9年后,我被聘任到城區(qū)小學。每到周末或外出學習時,我都會去逛書店,挑選幾本教育書籍。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李鎮(zhèn)西的《教有所思》、王林的《作家和你談課文》、吳非的《不跪著教書》、于永正的《教海漫記》等等,我都是那時開始閱讀的。我不僅閱讀,還養(yǎng)成了摘抄、做剪報的習慣。每每看到精彩的教學設計,我就原原本本地抄錄下來;每每讀到富有啟迪的文章,我就將其中最有啟示性的句子摘抄下來。有時,我還會將報紙上的內(nèi)容裁剪下來,貼在筆記本上。如果是雜志上的內(nèi)容,我就先到油印室里復印后,再貼上去。閱讀,讓我在單調(diào)重復的工作中,找到了快樂。閱讀,成了我每天的功課,一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
三十多年間,我寫下的讀書筆記有幾十本。當我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摘抄筆記的時候,我慶幸自己教了小學語文,倒逼自己閱讀。正是由于大量的閱讀,我的思想才得以更新,視野才不斷開闊,表達能力才不斷提升。我為此感到幸福。如果當初不是教語文,對于我這樣一個木訥的人來說,真的很難想象,我現(xiàn)在是個什么樣的老師。堅持不懈地閱讀、閱讀、再閱讀,讓我走上了專業(yè)發(fā)展的快車道。
一個人讀書的深度,決定著今后思維的高度。我執(zhí)著地閱讀著,遇見了更有底蘊的自己。閱讀,彌補了我的“營養(yǎng)不良”,讓我的語文素養(yǎng)逐步厚重起來。回望來時路,撒下讀書寂寞堅守的種子,卻收獲了成長的欣喜。那些沁著墨香的摘抄,宛如繁星點點,熠熠生輝。它們不僅記錄著我的閱讀痕跡,更彰顯著堅持所帶來的非凡魅力。如果重新來過,我依然會選擇用閱讀來豐富自己!
那些跌跌撞撞的實踐,見證堅持研究帶來的蛻變
研究,是促進教師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教師若想快速發(fā)展,不能只埋頭教書,還要抬頭看路,研究如何將書教得更好。
剛參加工作不久,我看到學校一位老師參與縣教研員主持的低年級寫話教學研究課題,心生羨慕。她不僅每周要上一節(jié)公開課給教研員和其他低年級任課老師聽,還能經(jīng)常參加縣、市級教研活動,執(zhí)教示范課。羨慕之余,我內(nèi)心也期待著能參與課題研究。
1998年前后,縣教育局要求各個學校都得成立教科室。校領導可能看我有工作熱情,就將教科室的工作交給我負責。我心中竊喜,并給自己下了一個任務:既然分管教科研,就要有可“炫耀”的資本,我得有一個課題!于是,我就東拼西湊了一個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方面的課題,上報縣教科室,結果毫不意外地“夭折”了!看來,搞課題要扎扎實實地、真真切切地研究,來不得半點虛假??!
那時,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不喜歡語文,不會寫作文。由于我自己從小就不喜歡語文,尤其害怕寫作文,為了不讓學生重蹈我的覆轍,我決定好好地指導他們寫作文。我自費訂閱了《作文報》《小學生閱讀與寫作》等四五份報刊社,每周從上面精選優(yōu)秀作文讀給學生聽,再鼓勵他們模仿優(yōu)秀作文的體例、表達等進行創(chuàng)作。學生寫得好的作文,我就將其張貼在班級的學習園地中展示,并讓他們將這些作文謄抄到稿紙上,由我統(tǒng)一郵寄給報刊社。我還用蠟紙油印更多的學生作文,自辦班報……這些做法,讓學生深深地愛上了寫作。我看在眼里,喜上眉梢。
2008年,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征集課題,我就圍繞自己開展作文教學的做法,撰寫了“小學高年級創(chuàng)新作文教學模式研究”的項目評審書送交縣教科室。沒想到,這個課題竟被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立項了。由此我明白了,課題應該由教育教學中有價值的問題衍生出來。隨后,我一發(fā)不可收:2010年至2013年,主持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立項課題“小學繪本閱讀與寫話教學實踐研究”,獲市教科研成果一等獎;2012年至2016年,主持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立項課題“構建‘跟帖式’評改作文教學實踐研究”和“小學語文有效讀寫教學實踐研究”,均獲江蘇省教學成果獎;2016年至2019年,主持江蘇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辦重點自籌課題“蘇派名師思想下小學情趣作文教學指導策略研究”,獲評教學成果獎……主持、參與課題研究讓我明白了,教育科研一定要來源于一線教學實踐,一定要在實踐中進行檢驗。
教學,是教師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我參加工作后的十多年間,卻沒有在大講臺上露過一次臉。每當看到年輕教師站在縣級、市級、省級講臺上執(zhí)教公開課或示范課的時候,我除了羨慕,就是自卑。由于我和同事一起將學校書香校園建設搞得紅紅火火,市教研室小學語文教研員曹智勇主任決定在我校開展全市課外閱讀研討會,并指名要我上一節(jié)課。一想到能有機會在市級舞臺上展示,我的欣喜激動之情無以言表。選擇課例時,我將自己這么多年閱讀的兒童讀物,一本一本地篩選出來。《我要做好孩子》《淘氣包埃米爾》《安徒生童話》等幾十本兒童讀物,都被我否定了。最終,我選定了曹文軒的《青銅葵花》。這本書,我每次閱讀都淚流滿面。確定書籍后,我就一章一章地研讀起來。我原本計劃寫好教案后,請本校老師和縣區(qū)教研員來試聽。但當時我在張家港實驗小學跟崗學習,沒有機會進行磨課。我放心不下,提前兩天請假返校,臨上課前一天下午,請了曹主任到校指導。當我試講完后,曹主任二話沒說,直接給了一句話:“明天就這樣上!”吃了定心丸后,我又連夜閱讀了一遍《青銅葵花》,細磨教案的每一個細節(jié),心中憧憬著明天美好的課堂。第二天,等到上課時,我拋開了教案,與學生一起沉浸于青銅和葵花的友愛中,沉浸于一家人面對苦難的堅韌里……沒想到,這一節(jié)課竟上了五十多分鐘,臺下竟沒有一絲嘈雜。我的眼中噙著淚水,學生的眼角也噙著淚水,聽課的老師也不時拿著面巾紙擦拭著眼淚……我知道,我成功了!而后,我被多個學校邀請執(zhí)教此課例。有一年,新華書店開展名家進校園活動,曹文軒教授到我們學校講學。我依然執(zhí)教這節(jié)課,受到了他的高度贊譽。
精彩的課堂來自精心的設計,精心的設計源于仔細的研讀,源于多年的閱讀積累和教學實踐。如果沒有之前深厚的閱讀和研究積淀,我可能永遠與成功的課例無緣。這么多年,在執(zhí)著地開展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堅持用科研指導教學,在課堂上精益求精,逐漸形成了“簡約質樸、靈動有趣”的教學風格。我注重將課題與課堂結合起來,探索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之路,提煉出小學語文情趣化教學思想,形成了“情趣語文”教學主張。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的心態(tài)也不斷發(fā)生著變化。剛開始,我只想著有個課題“裝點裝點門面”;而后,自己的課題能被立項,心中又不勝欣喜;再后來,研究中遇到問題時又覺苦惱,解決問題后又是一陣喜悅。有了種種體驗,我才覺得課題研究很有意思,很好玩。在研究中,我感受到了語文教學的魅力,品嘗到了做語文教師的快樂!
現(xiàn)在回過頭來,我當初迷迷糊糊教語文,隨隨便便做研究,雖然都是勉力為之,甚至還要花些笨功夫,但是那些跌跌撞撞的實踐,見證了堅持研究帶來的蛻變。
那些樸樸實實的文字,見證堅持寫作帶來的才情
寫作,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助推器。
自從教了小學語文,指導學生發(fā)表了一些作文后,我就開始關注報刊上的小學生寫作輔導文章,并嘗試著寫了一些寫作指導方面的小文。我用稿紙工工整整地把這些小文抄寫好,塞進信封,貼上郵票,虔誠地投進郵筒……就這樣,在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中,我居然有多篇“豆腐塊”面世,還獲得了一些稿酬。稿酬雖然不多,但我很開心。這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原來,我也能寫作。
我決心開始寫教育教學方面的文章,是因為在一本書上看到葉瀾教授的一句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但如果堅持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蔽蚁腧炞C這句話的真?zhèn)危阆蚣胰顺兄Z,我要用五年、八年,甚至十年的時間,每天堅持寫千字以上的文章,看能否成為名師。
決心好下,實行真難!當我拿起筆來寫作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文字是那么笨拙,而且就算我心中有想法,卻不會用文字表達,有時還會出現(xiàn)提筆就忘的情況。即便如此,我也沒有停止記錄,我將寫作看成跟吃飯睡覺一樣,每天必不可少。
我清楚地記得,我的第一篇論文獲縣級獎,是在1999年,那時我已經(jīng)畢業(yè)8年了;我的第一篇文章發(fā)表,是在2004年,那時我已工作了12個年頭。至今我還保存著那張發(fā)黃的證書和那本泛黃的雜志。寫作,讓我充分領略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真諦。
寫作,真的是最經(jīng)濟、最普適的教師自我成長方式。它沒有名額的限制,也不講資歷,不論長幼,只要有紙和筆就行!我最開始投稿,都是寄信。每一篇稿子,都工工整整地謄抄在稿紙上,并真誠地附上幾句感謝的話,投寄給報刊社。但多數(shù)文章都石沉大海。2004年,我攢了四五個月工資,買了一臺電腦。之后,我便在這電子平臺上,尋找閱讀和寫作的快樂。別人是在電腦上看電影,我是在上面找讀書網(wǎng)站、教育網(wǎng)站;別人上QQ聊天,我也上QQ聊天,只不過我是找教育專家聊天,找熱愛教育的人聊天……
我寫作的主題比較龐雜。我記錄自己教育中的得與失,書寫課堂教學中的優(yōu)與劣,傾訴心中的苦與悶。我寫教育雜感,寫觀課議課心得,寫教學過程,寫學生故事,寫教學案例……實在沒有什么內(nèi)容可寫,我就看一部電影,記錄影片的故事情節(jié),然后加上一些自己的點評。當然,我不必“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只要心中有想法,或是心情不快的時候,就拿起筆來記錄。
語文老師,大多是要做班主任的。在學校里,我與其他語文老師一樣,白天要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多數(shù)的文字,是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伴著時鐘的滴答聲,裹著被子端坐在臺式電腦前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的。當屏幕下方的字數(shù)顯示超過1000字后,我就有一種自豪感——今天,我沒有閑過!寫完后,再通讀一遍,更覺有一種自我滿足的愉悅。正是那些從心里流淌出來的、不夸張不做作的文字,讀起來才感到特別親切、特別動人。我將一些適合公開發(fā)表的文章投給報刊,再也不用擔心文稿丟失了,再也不用為郵票和信封發(fā)愁了。就這樣,那些文字相繼在《語文報》《小學教學》《小學語文教學》等報刊上發(fā)表。后來,我將一些散文隨筆、教育故事匯編起來,取名《傾聽花開的聲音——我的教育教學手記》,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又將關于語文教學和作文指導方面的稿件匯總到一起,取名為《追求活的語文教學》,由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一名小學教師能出版一本隨筆和一本專著,發(fā)表幾十篇文章,也應該算是小有成就了吧。
就這樣,我邊讀書,邊教書,邊寫書。慢慢地,我被評為區(qū)級骨干教師、區(qū)級學科帶頭人、市級學科帶頭人、市級名教師,再后來,被評為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驗證了葉瀾教授的話是正確的——寫作,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絕佳方式。
其實,教師寫文章,應該是一件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我們一直都在寫:上課要寫教案,課后要寫反思,議課要寫評價意見,學期結束要寫教育教學小結和學生評語……寫,是教師的本職工作。我們每天要面對的學生,他們會不時地“制造”各種各樣的教育“故事”。這些是一名教師每天的原生態(tài)生活,更是鮮活的寫作素材,如果用心去寫,何愁無話可說?
那些樸實無華的文字,讓我讀懂了教育的真諦,更讓我認識到,堅持寫作能滋養(yǎng)出個人獨特的才情。
我的從教經(jīng)歷平淡無奇,和很多同人沒什么差別,可能也無法與一些優(yōu)秀的教師相提并論。但是,我有可驕傲的資本——堅持的韌性。不管做什么,我都能堅持下來。我覺得,苦和累就是考驗,堅持就是法寶。當然,選擇教師職業(yè),堅持閱讀、研究、寫作,也是我的本分。意志要靠磨煉,成功在于堅持。如果天賦不夠,那就重復著來做。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文景實驗學校翰林路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