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強調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互動性.情境是激活學生內驅力、增強學生主動性與互動性的有力工具,但就目前而言,情境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過于粗糙、淺薄,無法達到其應有的“教學”與“育人”的效果.本文用實例探究情境的實踐運用,期望能更好地構建“素養(yǎng)為本”的高中物理課堂.
【關鍵詞】情境教學;向心力;高中物理
1 引言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版)》的實施建議要求“注重情境的創(chuàng)設”,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可知,情境是“素養(yǎng)本位”的物理課堂的“好幫手”.雖然絕大部分教師認可“情境”的重要價值,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仍然存在情境創(chuàng)設方式單一、應用環(huán)節(jié)單一、設計過程粗糙等諸多問題.導致“情境”在物理課堂中難以發(fā)揮其應有的“育人”價值.基于此,本文以“向心力”課堂為例,從引入情境、體驗情境、應用情境、情境再現四個維度出發(fā),探索情境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2 引入情境:用“生活”激活內驅力
“驅動力”是影響個體自主行為的內在因素.對于學生而言,其產生驅動力的最大影響因素是“情緒”.因此,當學生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產生某種情緒,則極容易通過情緒實現客體的轉移,從而產生內在驅動力.因此,情境的引入階段,教師應注意情境的創(chuàng)設、課堂氛圍的營造,從而使得學生產生或好奇或愉悅等情緒,驅使學生投入學習之中,產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在本課中,教師首先播放“2022年冬季奧會中隋文靜與韓聰的雙人滑比賽奪冠”的短視頻,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引發(fā)學生對于花滑選手的敬佩,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隨后,教師截取其中的“螺旋線”動作圖片進行展示,并提出問題:“若韓聰此時松手了,將會出現什么樣的現象?”引導學生通過“現象”提煉出“物理事實”.而結合生活經驗,學生較為輕易地得到“隋文靜將會飛出去”的答案.此時,學生對于圓周運動產生了較大的興趣,因此教師順勢展示“生活中的圓周運動”系列圖片(如過山車、大擺錘等),讓學生充分感受“圓周運動”的生活性.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觀察到“物體在做圓周運動時總有一個力促使它圍繞圓心展開運動d1a0991b1e343e726a2c1a84d9f56ae27fd38e067505fbd8d218a8d68ac99dbb”的現象.教師順勢提出問題:“這個力由什么提供?具有什么特點?它的方向大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正式展開“向心力”相關知識的探索.
3 體驗情境:用“實驗”啟發(fā)思維力
葉圣陶曾說:“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在“素養(yǎng)為本”的物理課堂中,“教”的目的不在于讓學生能得到“眼前的魚”,而是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讓學生能獲得“漁”的能力,使其未來能捕到源源不斷的“魚”.因此,情境體驗旨在讓學生通過“體驗”的過程,實現知識、思維、能力的協同發(fā)展.創(chuàng)設演示實驗情境,將抽象的物理知識“具象化”,助力學生精準地、科學地理解掌握物理概念與物理規(guī)律.創(chuàng)設體驗的實驗情境,讓學生在“做中學”,充分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化.
3.1 演示實驗:圓周運動實驗
演示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實驗,通過具象的運動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而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學生發(fā)現小球在運動的過程中受到三個力,分別是向下的重力、向上的支撐力與圓心的拉力.此時,教師進行連續(xù)發(fā)問,通過密集的問題啟發(fā)學生的思考.
問題1 小球的圓周運動是哪個力的施加效果?
問題2 這個力有什么特點?
問題3 若拴住小球的繩子突然斷裂,小球的運動軌跡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
繪制模型受力分析圖(如圖1所示)可知,重力與支撐力是一對平衡力.因此,小球實際上所受的力為向心力F,順利得到問題1的答案.而結合受力分析圖,學生也能迅速歸納出F的特點,繼而推導出向心力的概念,得到問題2的答案.問題3旨在讓學生推導F突然撤掉時小球的運動軌跡,從而進一步感受向心力.
3.2 體驗實驗:圓錐擺實驗
圓錐擺的體驗實驗旨在培養(yǎng)學生從現實情境中提取物理模型的能力,同時讓學生體驗受力分析的過程,粗略驗證F=mv2r=mw2r的向心力表達式,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探究素養(yǎng).首先,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方案設計.隨后,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進行圓錐擺實驗的受力分析(如圖2所示),以驗證向心力表達式.最后,改變掄繩子的方式觀察小球的運動軌跡.
4 應用情境:用實例增強遷移力
“應用”是檢驗學生“學”的質量的有效手段.對于傳統的習題檢測“用”的方式而言,檢測范圍依舊側重于單一的“知識”維度,缺乏對于學生能力、思維等維度的考查,無法正確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更遑論達到“查漏補缺”的效果.因此,在“素養(yǎng)為本”的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優(yōu)化檢測方式,創(chuàng)設生活化、真實化的應用情境,讓學生在情境化的習題中實現物理知識的應用、反思、重吸收,從而達到“遷移”的教學效果,構建高質量的物理課堂.在本課中,教師創(chuàng)設了“水流星”的生活情境,要求學生“提煉”出情境中的“關鍵詞”,從而抽象出物理模型,分析并解答問題.
例1 雜技演員表演的傳統項目“水流星”是在一根繩索的兩端分別拴著裝有水的罐子.雜技演員在表演的過程中(如圖3所示),即便罐子底部朝上、水面向下也不會出現“水灑了”的現象.請你分析在雜技演員表演“水流星”過程中,當罐子底部朝上、水面向下時水“不灑”的條件.
解析 根據學生在“學”階段所學知識,結合“水流星”的運動軌跡繪制當罐子底部朝上、水面向下時“水流星”受力分析圖(如圖4所示).首先,針對“不灑水”進行分析,得到“不灑水”的臨界點,即FN=0的時候.而后,通過受力分析得到mg+FN=mv2r.可知,當FN=0,v=gr時,水“剛好不灑”.綜合分析可知,只有當v≥gr時才能保證最高點時“水不灑”.
通過應用的過程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增強了學生的模型應用能力,更提高了學生的學科學習自信,讓學生對物理的認知從枯燥、抽象、無用轉變?yōu)橛腥?、簡單、有?
5 情境再現:用回憶推動系統化
情境再現環(huán)節(jié)是對整堂課所有學習過程的回顧、歸納、拓展,往往用于課堂的總結階段.與傳統課堂中的知識總結部分不同,情境再現階段更注重學習過程的梳理,即強調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情境再現環(huán)節(jié)是“素養(yǎng)為本”的物理課堂中必不可少、不容小覷的一部分.通過情境再現的過程,學生一一回憶所經歷過的情境,“提煉”出情境探究、問題解答過程中的“精華”,從而達到知識鞏固、思維梳理、方法總結、模型建構、內容系統化的目的.與此同時,情境再現環(huán)節(jié)還可以適當進行有關前沿科技知識等內容的延伸,從而拓展學生學習的廣度與縱深,深化學生的學習.
在本課中,教師以“向心力的定義”“向心力的特點”“向心力的大小”為線索,進行情境再現,要求學生回顧概念探索、受力分析、模型建構的整個過程,讓學生針對所學的內容與所學的過程進行提煉與概括,實現知識系統的建構與學習方法的歸納.最后,教師結合情境運用階段的“水流星”的案例,引導學生共同探究“豎直平面內的圓周運動與臨界問題”的解題思路與模型建構方法,充分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至此,“素養(yǎng)zYstTgapz2CfCGo/kb/k6szK9wo3ZYyqL8pHleYTWVw=為本”的物理課堂完結.
6 結語
綜上所述,情境是學生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良好載體.將情境運用于導入、體驗、遷移、總結的每一個階段均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終身發(fā)展所必備的品質與技能的目的.因此,各一線教師應重視情境的應用、豐富情境的形式,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與教學目的相匹配的情境,讓學生能在情境中“思”“做”“學”,從而充分突顯出課堂教育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李潤英.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真實情境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2(18):82-84.
[2]彭憲流,李池華,陳信余,等.創(chuàng)設有效實驗情境落實物理核心素養(yǎng)[J].實驗教學與儀器,2022,39(06):3-5+18.
[3]彭紅艷.指向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情境化教學策略[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2,51(15):18-20.
[4]周玲.指向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情境化教學——以“物態(tài)變化”為例[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3,52(01):12-14.
[5]周偉波,陳繼紅.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物理體驗式教學模式建構[J].中小學教材教學,2021(12):39-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