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人類很難理解其他生物?時間感是個很重要的因素。我們?yōu)橐恍┥锏亩虝荷械酵锵В切┥锟赡芤呀浻X得自己活得足夠久了。
我們可以觀察飛蟲,它們翅膀的振動頻率高達每秒4000下,轉向動作可以在30毫秒內完成,時速通常超過20公里。或許你會認為這個速度聽起來并不是很震撼,可是當我們把這個速度與它們的身體大小結合起來看時,事情就不一樣了。
細扁食蚜蠅的最高時速可以達到25公里,憑借這一速度,它可謂昆蟲界當之無愧的噴氣式戰(zhàn)斗機。但這位出色的駕駛員完全不需要任何防護措施或前期訓練,就能輕松承受住由加速造成的相當于自身體重15倍的壓力。而在同樣沒有保護的情況下,當加速度達到90米每二次方秒,也就是壓力大到我們自身重量的9倍時,我們就會被壓死。人類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但細扁食蚜蠅的身長只有1厘米左右,按此比例算,要達到相當于細扁食蚜蠅的時速,人類需在一小時內跑出4000公里。
在這種高速飛行的條件下,細扁食蚜蠅的大腦還可以對周圍的景象進行再加工,必要時還可以進行衡量和做出決定,而人類在這樣的速度下就只能閉上眼睛自求多福了。
體形越小,神經傳導時間越短,因此在單位時間內獲得的信息和體驗也就越多。單位時間內較多的經驗能讓我們感受到時間的流逝。為什么這一點在食蚜蠅身上就行不通呢?可能對食蚜蠅來說,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的話,它們的一天就相當于人類的一年。我們不需要為這些小東西感到惋惜,相反,它們的存在說明不同的物種有著不同的時間概念。
(水云間摘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動物的內心戲》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