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的秋天,是一個適合品味的季節(jié)。每到秋天,大地萬物就滿懷豐收的喜悅,在田間地頭歡舞起來,向人們展示成熟的風采。
■田野的“饋贈”
沉甸甸的高粱,是桂北秋天的“使者”,剛剛經(jīng)過一場場夏雨的洗禮,高粱穗顯得更加沉淀飽滿,一陣陣秋風就把在夏季暴曬了一個季節(jié)的高粱穗粒吹熟了、吹醒了。
在我們桂北高寒山區(qū)的老家,幾乎家家戶戶都把砍下成捆的高粱穗掛滿屋檐走廊下,排成一道道風景。待到農(nóng)閑時節(jié)再脫粒收進糧倉,有的加工成高粱粉做煎餅嘗鮮,大都用來釀成濃烈的高粱酒,待入冬后慢慢品嘗,犒勞自己,或用于饋贈知己親朋。
那挺立的玉米稈腰間橫掛著一根根長滿白長須的玉米穗,掰下一只埋入正在燒制草皮灰的灰堆里慢慢煨烤,約莫一個時辰再扒出來,抖落玉米棒上的余灰,一根香噴噴的“叫花玉米”就可以享用了。這個季節(jié)的傍晚走在城里的大街小巷,“甜玉米、糯玉米”的叫賣吆喝聲總是不絕于耳,那清甜的味道至今想起都令人回味無窮!
稻谷,應(yīng)該算是田里豐收的“精靈”。每到秋天,那一層層稻浪隨風推波逐浪,似乎在向人們傳遞著豐收的訊息。
■回味無窮的鄉(xiāng)野味
伴隨著禾苗一天天生長成熟,稻田里的稻花魚也在一天天長大,小時候,特別喜歡到稻田里去捉稻花魚,每天一放學就把書包往草垛上一扔,邀上三兩個小伙伴,挎上個魚簍就朝田野里跑去,顧不上奶奶在身后追著叫喊,“別跑遠了,早點回來!”每次回來,魚簍里總是裝得滿滿的,那活蹦亂跳的魚兒沾著溫馨泥土的氣息。稻花魚的做法也是多種多樣,我最愛吃的要數(shù)酸辣稻花魚了,每次我都會央求奶奶做給我們吃。奶奶把魚整理干凈,放進油鍋里煎得外焦里嫩,然后加一把酸豆角、一把朝天椒、一塊生姜,燜香。再調(diào)上蒜泥、醬油、老醋、花椒油、麻油等,最后放點桂北豆瓣攪拌均勻,一盤黃燦燦、香噴噴、酸辣可口的稻花魚就做好了。此時在外勞作的大人們收工回來了,一家人圍爐而坐,酸辣鮮香的味道充溢著整個屋子,大家的味蕾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鴨子是農(nóng)家最常見的家禽,每年的農(nóng)歷六月初六,桂北鄉(xiāng)下有吃鴨肉的習俗,此時正是新鮮生姜收獲的季節(jié),“六月六,子姜炒子鴨肉”成為民間盛行的節(jié)氣。而到了秋天有一種俗稱“公孫樹”的銀杏果成熟了,剝上一把銀杏果,再宰殺一只春天就在野外食蟲蟻放養(yǎng)的老鴨,用瓦罐燉制的一鍋銀杏老鴨湯真是太適合“貼秋膘”了!
芋苗,是秋天送給人們的一封請柬,一棵棵爭先恐后地探出頭來,把山腰田野裝扮得秋意盎然。采一把回去,再配上農(nóng)人自家特制的老臘肉一起燜炒,一道絕味的芋苗老臘肉就誕生了。吃在嘴里,香氣四溢,直讓人流口水。
這就是桂北鄉(xiāng)下淳樸的秋天風味,在外漂泊的我,每年這個豐收季節(jié),都會回到桂北鄉(xiāng)下老家,把一道道野味烹制成佳肴,細細地品味桂北秋天的味道,成為一道刻入骨髓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