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結構教學評框架下的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法治觀念”的測評強調(diào)以評促教、以評促學,通過以大概念作為測評方向,以構建真實生活情景作為測評手段,著重落實對“法治觀念”的知識、能力、情境和水平四個維度測評學習結果。
一、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法治觀念”測評應體現(xiàn)的原則
法治觀念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維護憲法權威、踐行法律規(guī)范、履行法律權利義務的理念、思想和追求。根據(jù)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中小學思政課程“法治觀念”測評應體現(xiàn)以下原則。
1.體現(xiàn)“立德樹人”育人理念原則
“立德樹人”是中小學思政課程測評的終極目標,在測評中考查學生法治素養(yǎng),是落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有效途徑。結合《標準》和新結構教學評的相關表述可以看出,法治觀念的本質(zhì)內(nèi)涵是形成具有公平正義感的人格品質(zhì),具備嚴謹?shù)姆韶熑瘟x務意識,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法律條文,履行法律賦予的權利和義務,以法治思維、法律行為來維護公平正義,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人格和品質(zhì)。
2.尊崇“憲法至上”原則
尊崇憲法至上應該是學生必須養(yǎng)成的品格價值觀,是學生必備的一項核心素養(yǎng)。新結構教學評中將學生的品格價值觀和無認知知識作為核心的知識素養(yǎng),在對初中道德與法治中也應將“法治觀念”的憲法至上觀點和知識建構作為對學生學習成果重點考評的內(nèi)容。
3.無情景不測評原則
新結構教學評注重知識技能在具體情境中的運用技巧,并注重考察學生在實際生活情境中的知識運用技巧。因此,在中小學思政課程學習成果測評中,應注重對學生法律責任與義務的認識與理解的測評,并綜合考察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生活情境應用技巧,以測評引導學生加強對法律知識的應用,促進學生形成法治素養(yǎng)。
二、新結構教學評框架下思政課一體化“法治觀念”測評實踐探索
從新結構教學評理論視角看,我們把法治觀念的學業(yè)水平概括為“認識”“認可”“認同”“認定”四個質(zhì)量水平,對應學生認知進階“習得性學習”“應用性學習”“拓展性學習”“適應性學習”。評估學生法治觀念的認知進階水平,一要基于課程目標、法治觀念的構成要素和相關的教學內(nèi)容,二要考查學生在不同類型情境中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不同表現(xiàn)。新結構教學評強調(diào)全面評估學生在認知領域和情感領域的實際增值和發(fā)展狀況,關注學生綜合運用結構化知識分析、評價問題,遷移與實踐、創(chuàng)造等高階思維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的綜合表現(xiàn)。(見表1)。
1.做好命題規(guī)劃,完善教學評框架
命題規(guī)劃是新結構教學評“測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法治觀念”測評,要根據(jù)新結構教學評以測評課程標準質(zhì)量、復雜情境中知識綜合應用的要求,科學設計“法治觀念”考核新結構多維命題細目表(見表2)。
新結構多維命題細目表分列了框定了課程標準、行為表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應用情境等維度的測評內(nèi)容,提高了學業(yè)水平命題的規(guī)范性,促進了教、學、考、評各環(huán)境的銜接性、一致性,明確了考試命題改革的正確導向和科學規(guī)范。
2.突出核心素養(yǎng),融入生活情境
新結構教學評框架下的法治觀念測評是在對具體的法治生活情景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的呈現(xiàn),踐行以“無價值,不入題;無思維,不命題;無情境,不成題”的典型特征作為依據(jù),選好題、命好題。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最終目標,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各個學科的本質(zhì)要求,從表2可以看出,新結構多維命題細目表以結構化的測評要求、情境化的能力導向、一體化的應用標準,滿足了新結構教學評一致性原則要求,在考核標準上明確了課程標準、表現(xiàn),并將必備知識、關鍵能力明確列示為表現(xiàn)標準,將核心素養(yǎng)以具體情境來反映和體現(xiàn),達到測評學生法治觀念應用能力的目標。
三、新結構教學評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法治觀念”測評對學科教學的啟示
1.以具體情境引發(fā)學生思考,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
在思政學科教學中,要通過白板、PPT、文字描述等形式創(chuàng)造仿真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思考思政觀點,提高應用能力,在落實立德樹人要求中走得更深更實。
2.以貼近生活引起學生共鳴,促進思政知識的貫輸
任何學科的教學效果都離不開學科知識的貫輸與掌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經(jīng)過知識掌握達到具體運用、能力強化、思想建構的過程。根據(jù)這一規(guī)律,在思政學科教學中,要盡量貼近學生生活場景,以實際場景分解結構化知識,促進學生高效的掌握相關思政知識,并將結構化知識運用或模擬到具體生活場景中,鍛煉運用知識的能力,增強思政建構的效果。
3.以實踐載體增強運用能力,深化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如果不經(jīng)過實踐的強化,課堂教學中的內(nèi)容不會在學生的腦海里存留太久,學生也會在實際生活中忘掉思政教育中形成的觀點。因此,在思政教育中,要多創(chuàng)造一些實踐活動載體,讓學生以實際生活、研學甚至工作場景為載體,對思政觀點進行深入的思考和運用,促進思政課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融合,不斷深化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注: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視角下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策略研究”(202213985)的研究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