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力(1905-1976),江西贛州人,畢業(yè)于大夏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之一),曾在廈門大學、中共中央黨校等任教。他是《資本論》首個中文全譯本的主要譯者,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傳播史、翻譯史上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十年譯成《資本論》首個中文全譯本
在郭大力之前,雖有《資本論》的碎片式摘譯、分卷節(jié)譯,但還未有中文全譯本。郭大力深感要改變舊中國面貌,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因此決心把《資本論》這部馬克思主義巨著完整地介紹給中國人民。
“我意改造社會,應該從經(jīng)濟制度著手?!彼寡?,“我譯這部書,并不是因為我已經(jīng)很理解它,也不是因為我已經(jīng)有了翻譯的能力。1928年,國民黨全面背叛了革命,紅色政權已在江西建立。當時我只覺得一點——有革命的需要?!弊?928年起,郭大力潛心研究和翻譯《資本論》,和王亞南(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家、教育家)十年磨一劍,直至1938年秋,180多萬字的《資本論》首個中文全譯本在中國面世。其間,郭大力不為名利所惑,甘坐冷板凳。國民黨方面曾兩請他為官,他均予以拒絕;縱使生計異常艱難,也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
《資本論》難譯是眾所周知的。著名學者郭沫若曾計劃5年全文翻譯《資本論》,并認為“如果能為譯完《資本論》而死,要算一種光榮的死”,然因《資本論》卷帙浩繁、內容艱深,加之出版商擔心政治和經(jīng)濟的雙重風險,他終究未能實現(xiàn)宏愿。這對郭大力、王亞南更是巨大的挑戰(zhàn)。為此,他們不得不先攻古典政治經(jīng)濟學和自修德語,甚至翻譯相關思想家的生平資料,做好學術史梳理、理論儲備等基礎工作,形成一條完備嚴密的學術翻譯鏈條,走了一條人跡罕至、崎嶇難走的“蜀道”。
郭大力和王亞南采用邊讀邊學、邊研邊譯的“笨”方法,“作為一種細密研究的手段”,首先合譯出大衛(wèi)·李嘉圖異常艱深的經(jīng)濟學名著《政治經(jīng)濟學及賦稅之原理》,一時轟動學界。兩人還陸續(xù)獨譯或與人合譯了10余部古典經(jīng)濟學著作。歷經(jīng)7年的夯基鋪墊,他們這才比較順利地譯完《資本論》首個中文全譯本。
始譯《資本論》時,面對戰(zhàn)亂、貧困、迫害、疾病、綁架等,郭大力從未動搖。即使《資本論》第一卷首譯稿全毀于日寇炮火,他也沒有絕望,而是重新開始。為躲避戰(zhàn)火,他返江西贛南鄉(xiāng)下老家繼續(xù)翻譯,每天挑燈夜戰(zhàn),克服參考資料極缺等重重困難,終于艱難譯畢《資本論》。
《資本論》問世71年后,首次有了中文全譯本,這是石破天驚的大事件?!缎氯A日報》發(fā)表評論稱,這是“翻譯世界第一部偉大的著作,是翻譯界一個巨大收獲”。此譯本為當時中國最完整、最準確、可讀性最強的唯一權威譯本,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研究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此外,他以一己之力譯成《剩余價值學說史》(廣義上被當作《資本論》第四卷)首個中文全譯本,不啻又一項《資本論》全譯工程。飽經(jīng)磨難廿載,郭大力成為把《資本論》四卷全譯本完整奉獻給中國人民的第一人,可謂登頂中外學術翻譯史“珠穆朗瑪峰”。據(jù)統(tǒng)計,《資本論》前三卷先后有俄文、法文、英文、日文、西班牙文、中文等語種的全譯本,但主要以個人之力譯完《資本論》全部四卷的,全世界只有郭大力。
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中國化
《資本論》前三卷為郭大力、王亞南合譯,兩人堪稱合作典范。志趣相投的他們在革命低谷時,深感“有革命的需要”,遂擬定共譯《資本論》的“大佛寺計劃”。
在十年的合譯工作中,郭大力承擔了主要的翻譯任務,王亞南也深度參與翻譯,但由于種種原因,他譯校任務稍少。郭大力在《資本論》譯者跋中說明了他們的分工:“就第一卷說,序跋以及由第一篇至第四篇是我譯的;第五篇至第一卷終,是亞南譯的。就第二卷說,序和第一篇,是亞南譯的,第二篇、第三篇是我譯的。但到第三卷,因為亞南擔任更重要的工作的緣故,他只能譯極小的部分了(第六篇第三十七章至四十章)。其余的部分就都歸到我肩上來了。我為使譯名統(tǒng)一,筆調近于一致起見,曾對全稿負起責任?!?/p>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資本論》又經(jīng)兩次全面校訂和修譯,主要由郭大力操勞。王亞南曾懇切地說:“我的全部研究,直接間接所負于他(郭大力)的地方是很多的?!彪m然二人的合譯工作中,郭大力居于主導地位,起著首倡、主譯、統(tǒng)稿、主校等作用,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反而認為:“沒有亞南的合作,這部書的完成,決不能這樣迅速,甚至在我們應再開始的時候,也許根本就不會再開始。一個人對于一件事的貢獻,決不能單純由量來估計?!?/p>
他們視馬克思、恩格斯的親密合作為榜樣,結下終身友誼,傳為佳話??梢哉f,二人始終信守承諾,各展所長,既密切配合又分工有序,逐步實施翻譯和研究計劃,一輩子相互成就。僅1928年至1938年這10年間,除了《資本論》中文全譯本外,兩人先后合作譯成3部經(jīng)濟學名著,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大衛(wèi)·李嘉圖的《政治經(jīng)濟學及賦稅之原理》、F.H.奈特的《歐洲經(jīng)濟史》;此外,郭大力獨譯著作8部,王亞南獨譯4部著作、獨撰學術著作8部。
正是由于他們的卓越成就,兩人于1955年雙雙入選新中國首批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他們不僅共同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杰出貢獻,而且共同開辟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中國化之路。
完善《資本論》中文全譯本
郭大力對翻譯所定的原則是,首先要準確,不僅要依據(jù)最新版本,而且要盡量保持原著風格和特色,譯名要“使其精確但使其有望文生義的效力”;在此基礎上,文字盡可能流暢和通俗易懂,做到“每次增減幾個不重要的字都不是沒有理由的”。他的譯稿總是被發(fā)現(xiàn)“一個句子鉤來鉤去,一個詞改了又改,簡直像??惫偶粯印薄U蜻@種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郭大力的譯本受到歡迎和贊賞,被認為質量“超過了以前所有的中譯本”,著名學者胡繩曾說這個譯本“比以前的幾種不完全的譯本好讀多了”。
成功的背后都是千錘百煉的付出。由于《資本論》首個中文全譯本在戰(zhàn)時出版,面臨時間倉促、交通不暢、通信不便、人手不足等不利因素,因而出現(xiàn)一些錯誤甚至誤排。為使此譯本臻于完善,郭大力耗時近一年時間逐字逐句校訂,編成一個1700多處、長達33頁的詳細勘誤表,由出版社將其隨同《資本論》發(fā)行,深受讀者歡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郭大力又耗時10年先后兩次對《資本論》譯著全面校訂和部分重譯,新的譯本更好地滿足了當家作主的中國人民學習《資本論》的強烈需求。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953年至1963年間,人民出版社對郭大力、王亞南第一次全面修訂的《資本論》中文全譯本多次重印,其中,第一卷和第二卷重印了9次,第三卷重印了7次,每卷發(fā)行量均達16萬冊。尤其是該譯本深得毛澤東認同,并在毛澤東提議下,人民出版社于1968年專門出版了大字本。即使在生命垂危的前夕,郭大力還是帶著病痛完成了《剩余價值學說史》的再版重譯工作。他視《資本論》如生命,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忘我工作踐行了他止于至善的學術追求。
(摘自《團結報》張興亮、程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