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慕課(MOOC)學習的廣泛普及,在線學習評價已成為教育領域備受矚目的熱點議題。通過文獻回顧與案例分析,全面梳理同伴互評的概念內涵與理論基礎,聚焦于基于同伴互評的在線學習評價機制的設計。探討評價機制的設計原則,構建評價機制的設計框架,揭示評價機制的關鍵要素,以期有助于基于同伴互評的在線學習活動的有效實施,增強學生的在線學習效果和學習滿意度,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自我反思能力及社會交往技能的發(fā)展,為在線教育工作者、在線課程設計者、學習平臺開發(fā)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 同伴互評;在線學習評價機制;在線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4)18-0005-09
0 引言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在線學習以其靈活性、自主性和個性化等特點,受到越來越多的學習者的青睞。要確保在線學習的高質量,行之有效的在線學習評價機制是根本保障和關鍵所在,也是教育教學領域一個至關重要的研究議題。面對在線學習,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評價機制存在諸多局限性,如教師評價主觀性強、學生規(guī)模大和評價周期較長等。一直以來,在線學習評價機制不完善, 存在學生參與度低、反饋評價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1],與現(xiàn)行的學分和學位體系對接存在困難[2]。
同伴互評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評價方法,為主要考查大規(guī)模學習者批判性思維、表達能力等高階思維能力的主觀題的評價提供了新思路[3]。
本文旨在設計一種高效、公平、易于實施的基于同伴互評的在線學習評價機制,為在線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可行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評價方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學習效果,促進在線教學高質量發(fā)展。同時,為教育工作者、在線課程設計者、學習平臺開發(fā)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與借鑒。
1 同伴互評的概念內涵
同伴互評是一種學習者評價其他同伴的作品水平、價值或質量的評價方法[4],可以借助同伴的觀察與分析,對教師難以監(jiān)控的協(xié)作過程進行全方位評價[5]。國內外研究中,同伴互評有同伴反饋(peer feedback)、同伴評價(peer evaluation)、同伴評估(peer assessment)、同伴互動(peer interaction)及同儕互評(peer assessment)等多種表述形式,被廣泛應用于第二語言教學尤其是寫作教學實踐中[6-7]。同伴互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強調互動與反思、具有多元性和發(fā)展性的評價方法,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相互學習和共同進步,而且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其內涵包括以下幾個維度。
1.1 主體性
同伴互評的主體是學生,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單一評價主體的模式,使學生成為評價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參與評價標準的制定、評價過程的實施和評價結果的反饋,這種主體性的轉變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自主學習能力。
1.2 互動性
同伴互評的核心在于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互動性是同伴互評區(qū)別于其他評價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互評過程中,學生就同伴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討論和反饋,這種互動性有助于增進學生之間的了解和友誼,促進他們共同進步。
1.3 反思性
同伴互評不僅是一種評價方式,更是一種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我反思。在互評過程中,學生通過同伴的反饋和建議能夠更加客觀地審視自己的學習成果和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并尋求改進方法,這種基于評價的學習過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1.4 多元性
同伴互評的評價標準和內容通常具有多元性,不僅關注同伴學習成果質量,還關注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合作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有助于全面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
1.5 發(fā)展性
同伴互評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通過同伴的評價與反饋,學生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和不足,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改進,這種發(fā)展性能夠促進學生相互學習和共同進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團隊合作意識,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
2 同伴互評的理論基礎
隨著多元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的發(fā)展,同伴互評在擁有大規(guī)模學習者的在線教育教學中得到了社會文化理論、合作學習理論、過程寫作理論和自我效能感理論等眾多理論的支撐[8-9],如圖1所示。
2.1 社會文化理論
社會文化理論強調社會互動與集體智慧緊密相連,認為人類心智機能的發(fā)展(包括語言認知)源于社會互動,互動是學習得以發(fā)生的載體[10]。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是社會文化理論的核心觀點,即兒童“獨立解決問題所體現(xiàn)的實際發(fā)展水平與其在成人指導下或和能力更強的同伴合作中解決問題所展現(xiàn)的潛在發(fā)展水平之間的差距”[11]。在同伴互評中,最近發(fā)展區(qū)體現(xiàn)為評價者和被評者之間的水平差距,同伴之間在這一區(qū)域內互相提供支架幫助,共同提高學習水平[12]。在同伴互評中,學生之間通過評價、討論和反饋共同構建知識,將集體智慧轉化為個體智慧,促進相互之間的交流與理解,加深對所學內容的認知。另外,學生之間以語言為中介,實現(xiàn)意義的共建,不僅關注學習成果本身的質量,還關注評價語言的恰當性和準確性,這種過程有助于學生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語言表達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從而促進他們的認知發(fā)展。學生在互評過程中不僅關注自己的學習成果,還關注同伴的學習成果和反饋意見,這種積極的參與態(tài)度有助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加主動地投入在線學習活動。
2.2 合作學習理論
合作學習理論脫胎于社會文化理論,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社會交往的過程,也是一種責任明確、相互配合的學習過程,強調學生相互協(xié)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實現(xiàn)知識的共享和內化[13],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新性和實效性的課堂教學理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成績,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fā)展及社會化發(fā)展[14]。合作學習理論主張知識在社會交往中創(chuàng)造與建構,人應該與不同知識背景、不同技能水平的人合作互助,利用對方提供的“腳手架”共同完成有意義的學習任務,并在其中分享經驗,從而抵達自己認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完成學習目標。合作學習理論在各學科和學段都得到有效應用,實驗對象從幼兒園學生到大學生均有涉及[15]。在同伴互評中,學生評價同伴的作品,不僅要理解同伴的觀點和表達方式,還要提出建設性的反饋意見,既可以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又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借鑒。學生參與同伴互評會關注自己的評價能力及其對同伴的影響,從而增強責任感;會感受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提高互評的參與積極性;有助于培養(yǎng)協(xié)作能力和團隊精神,可以更好地增強學習效果和自主學習能力。
2.3 過程寫作理論
過程寫作理論是同伴互評在二語寫作應用中的重要理論之一,其發(fā)展是從關注二語寫作成品到關注過程的轉向,強調寫作是循環(huán)往復、多稿多改、師生交互的寫作和修改過程[16]。在過程寫作理論看來,“寫作……實質上是學會的而不是教會的,教師的角色是非指導性和促進性的,亦即幫助寫作者在一種干預最少的鼓勵性和合作性環(huán)境中表達自己的意思”[17]。過程寫作法強調寫作提綱、頭腦風暴、獨立寫作、相互檢查和共同修改這樣一個循環(huán)寫作過程,這在紙筆背景下難以實現(xiàn)的教學法在網絡技術支持下可以得到更好地運用[18]。在同伴互評中,學生要關注最終的作文質量,還要關注寫作過程中的構思、提綱、初稿、修改和定稿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同伴互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寫作的全過程,通過不斷地反饋和修改以提升作文質量。學生評價發(fā)現(xiàn)同伴作文中的優(yōu)點和不足,并據此反思自己的寫作,這種相互學習的過程有助于拓展思維、豐富語言、提高寫作技巧,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激發(fā)新的寫作靈感。同伴互評需要學生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他人的作文,并提出建設性的修改意見,這種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在寫作中更加客觀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4 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基于社會學習的觀點提出,是個體對自己能否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信心[19],信心程度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個人的行為動機;也是個體對自身行為或信念的判斷[4],即判斷個體在執(zhí)行某些行為或在未來取得某些結果時的能力水平預期[20]。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個體行為的重要因素,影響個體對行為的選擇、努力程度以及面對困難時的堅持性。在同伴互評中,高自我效能感的學生會表現(xiàn)出更高的參與度和主動性,能夠清晰地指出同伴作品中的優(yōu)點和不足,同時給出具體的改進建議;面對同伴的反饋,高自我效能感的學生能夠保持開放和接納的態(tài)度;在同伴互評后,高自我效能感的學生會進行深入的自我反思,分析自己在任務完成過程中的表現(xiàn),認識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主動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技能應用方式。此外,高自我效能感的學生還善于通過積極的鼓勵和肯定來激勵同伴,用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幫助同伴克服困難、提升能力。
3 基于同伴互評的在線學習評價機制設計 原則
基于同伴互評的在線學習評價機制,是推動在線教育評價創(chuàng)新的關鍵一環(huán),更是確保在線學習高質量的核心動力,其設計原則應該無縫銜接同伴互評與在線學習,確保在線互評活動的順利進行和有效實施。評價機制設計原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在線學習環(huán)境的互動性、增強學習者的責任感與主動性,同時通過多元視角的評價反饋,加速知識的吸收與技能的提升,確保在線教育的有效性與公正性?;谕榛ピu的在線學習評價機制設計應該遵循四個方面的原則,如圖2所示。
3.1 明確性與可操作性
基于同伴互評的在線學習評價機制的設計需要遵循明確性與可操作性兩大核心原則,通過明確評價標準、任務描述、反饋機制和提供系統(tǒng)支持、簡化流程、設計易操作的評價量規(guī)等措施,確?;ピu過程既清晰透明又易于執(zhí)行,從而提高在線學習的質量和效果。明確的評價標準內容應涵蓋作品質量、創(chuàng)新性、邏輯性等學習任務,使學生互評時有明確的參考依據。評價標準的每一項指標要清晰具體,避免模糊或歧義,確保所有參與者對標準有統(tǒng)一的理解?;ピu任務描述要詳細,包括任務目標、完成標準、提交格式等,使學生清楚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ピu過程中建立明確的反饋機制,包括反饋內容、反饋方式和反饋時間等,使學生明白如何給出有效反饋、反饋又將如何影響最終成績。師生充分利用在線學習平臺、智能評價系統(tǒng)等系統(tǒng)支持,提高評價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系統(tǒng)提供便捷的任務提交、作品分配、成績統(tǒng)計等功能,減少人工操作的復雜性和錯誤率;互評流程應盡可能簡化,減少不必要的環(huán)節(jié)和步驟,以減輕學生的負擔并提高評價效率。例如:可以采用匿名隨機分組的方式分配評價任務,確保評價的公正性和客觀性;同時,設置合理的評價時間限制,避免學生拖延或敷衍了事。評價量規(guī)是互評過程中的重要工具,其各項評價指標相互獨立,評分標準明確具體,避免使用主觀性強的表述方式,以減少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主觀誤差。
3.2 公平性與激勵性
在設計基于同伴互評的在線學習評價機制時,需要特別關注公平性和激勵性兩大原則,通過確保評價標準的一致性、評價過程的透明度等來維護公平性,通過正面激勵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滿意度。師生共同商討并制定明確的評價標準,確保學生了解并認同標準,積極參與評價活動。鼓勵學生從內容質量、創(chuàng)新性、語言表達等多個角度評價作品,全面反映被評價者的學習成果。在評價過程中,通過匿名評價、隨機分配評價作品等方式避免學生的主觀偏見對評價結果的影響。學生清楚評價時間、評價內容、評價反饋等,以便對評價結果的公正性進行監(jiān)督和質疑。允許學生對評價結果進行質疑和申訴,并給予及時回應,確保評價結果的公正性得到維護。對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給予及時激勵,如表揚和獎勵,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激勵可以是學分、獎品等實質性的,也可以是榮譽證書、表彰信等精神層面的。展示優(yōu)秀作品,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為其他學生樹立榜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
在同伴互評中,學生完成自己學習任務的同時,還需要對同伴作品進行評價和反饋,可以增強學習責任感和參與感。同伴互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相互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在評價過程中,學生可以借鑒他人的優(yōu)點和長處,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助于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3.3 技術性與便捷性
設計基于同伴互評的在線學習評價機制,應充分考慮技術性和便捷性兩個原則,通過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優(yōu)化用戶體驗的設計策略,確保評價過程的高效性和便捷性。在線學習平臺具備良好的穩(wěn)定性,能夠處理大量并發(fā)訪問和數據,避免系統(tǒng)在高峰時段因崩潰或卡頓而影響評價進程。教師要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護用戶數據和評價結果的隱私安全,防止數據泄露和非法訪問。教師利用學習平臺算法實現(xiàn)評價任務的自動化分配,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公平的評價機會。學習平臺具備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能夠對評價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發(fā)現(xiàn)在線學習中的問題和趨勢,并將分析結果以圖表、報告等形式直觀展示,幫助師生快速了解互評情況和學習成效。學習平臺的界面設計應簡潔明了,易于導航和操作,降低學生的學習成本和使用難度;采用直觀的交互設計,如拖拽、點擊等操作方式,提高用戶的操作效率和滿意度;支持文本評價、打分評價、等級評價等多種評價形式,滿足不同場景和需求的評價要求。學習平臺允許教師根據課程需求和學生特點自定義評價模板與評價指標,提高評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平臺提供實時通信功能,如在線聊天、消息推送等,方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即時溝通與交流。
3.4 有效性與發(fā)展性
基于同伴互評的在線學習評價機制的設計原則還應圍繞有效性和發(fā)展性兩個目標來展開。通過明確評價標準、提供及時有效的反饋、促進知識共享和交流等方式,提高評價的有效性;通過培養(yǎng)評價技能、激勵創(chuàng)新思維和批判性思考,以及支持個性化學習路徑,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評價標準需要清晰、具體、可操作,涵蓋知識掌握、技能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表達能力等多個維度,以便學生能夠準確理解與應用。評價任務分配要公平合理,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評價同伴作品,通過隨機分組或匿名評價等方式減少學生的偏見和主觀性。設立復審機制,審核有異議的互評結果,確保評價的準確性和公正性。教師對互評活動進行監(jiān)控,及時糾正不當評價,并提供進一步的指導?;ピu過程是評價他人作品的過程,也是學習和借鑒他人優(yōu)點的過程,可以設置討論區(qū)或論壇等交流平臺,讓學生就互評結果進行交流和討論,促進知識的共享和思想的碰撞。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分析、評價技巧培訓等方式,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評價方法和技巧,以培養(yǎng)學生的評價意識,提高評價能力。在互評過程中,可以設置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或任務,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觀點,從不同角度進行評價與分析,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通過長期的同伴互評實踐,學生可以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習慣,為未來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4 基于同伴互評的在線學習評價機制設計 框架
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基于同伴互評的在線學習評價機制,是實現(xiàn)在線學習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保障,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在線學習的互動和交流質量,還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及社交技能的發(fā)展,為構建積極、高效的在線學習環(huán)境打下堅實的基礎。如圖3所示,設計基于同伴互評的在線學習評價機制通常包括三個階段: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和總結階段。
4.1 準備階段
在設計基于同伴互評的在線學習評價機制的準備階段,需要明確在線學習目標與評價任務,師生共同制定評價標準與評價量規(guī),教師組織培訓指導與范例展示,選擇合適的學習平臺與技術工具。
4.1.1 明確學習目標與評價任務
在線課程中的學習目標是對教師教學目標的轉化與提煉[21],是學生進行在線學習的行動指南,涉及提升學生技能水平、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或是深化學習者對特定知識領域的掌握程度等多個方面。教師要明晰同伴互評作為教學手段在實現(xiàn)學習目標中的獨特價值,如通過互評促進學生深入理解學習內容,增強學生自我反思能力,強化學習社區(qū)的凝聚力與互動性?;趯W習目標以及學生特征,設計兼具挑戰(zhàn)性與實用性的評價任務,引導學生關注學習的核心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他們在互評實踐中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獲得寶貴的技能提升與經驗積累。
4.1.2 制定評價標準與評價量規(guī)
制定明確的評價標準是在線學習評價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保障信息化場景下在線教育教學質量必不可少的條件[22]。評價標準必須緊密圍繞并直接服務于學習目標,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效,不僅關注學習成果質量,還需關注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合作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等多個維度。評價量規(guī)是整合評價標準與評分細則的綜合性工具,規(guī)定評價標準各項評價指標和對應的等級描述,使評價者能夠清晰地了解評價要求;評分細則針對每個評價標準提供詳細的評分指南和等級劃分,減少學生主觀判斷的空間,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評語要求能夠指導評價者撰寫建設性的反饋意見。
4.1.3 組織培訓指導與范例展示
在實施同伴互評之前,需要高度重視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培訓與指導,教師可以組織簡短的培訓會議或發(fā)布指南,培訓內容可以包括評價標準的解讀、評價量規(guī)的使用、如何給予建設性反饋等方面,使學生了解同伴互評的意義、方法和注意事項,并能夠熟練掌握互評技能,積極參與互評活動。培訓強調在互評過程中保持尊重與正面導向的極端重要性,特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同理心,使他們能夠在評價中既嚴謹又充滿人文關懷。為了讓學生有直觀的學習參考,教師可以挑選展示優(yōu)秀評價范例,幫助學生充分理解評價標準、快速掌握評價技巧、撰寫有效評語以及如何進行有效評價。
4.1.4 選擇學習平臺與技術工具
在線學習平臺是在線學習評價機制實施的重要載體,可以記錄和提供學生在線學習活動的大量過程數據,形成在線學習大數據“蓄水池”,為在線學習監(jiān)測預警提供多維數據信息支撐[23]。選用的在線學習平臺應該具備的功能特性包括:支持匿名同伴互評,界面友好,技術穩(wěn)定且易于操作,學生能夠輕松地在學習平臺上進行交流和評價;支持多種評價形式,如文本、音頻、視頻等,適應不同學習內容和學生偏好;能夠自動匹配作業(yè)、跟蹤學習追蹤、統(tǒng)計評價結果和即時反饋等;能夠創(chuàng)造一個支持性、互動性和響應性的學習環(huán)境,使每個學生都獲得適合他們需求的教育體驗。
4.2 實施階段
構建一個高效、公正、匿名的在線學習同伴互評活動,能夠有效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共同成長,促進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增強其責任感并提升評價質量。一個有效的基于同伴互評的在線學習評價活動與實施流程通常包括七個步驟。
4.2.1 發(fā)布任務
教師通過在線學習平臺發(fā)布互評任務,同時提供詳細的任務描述,包括任務目標、完成標準、提交格式等,使學生明確自己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任務描述中還應該包含互評的具體要求和流程,確保學生了解互評的目的、方法和時間節(jié)點。
4.2.2 提交作品
教師設定清晰的時間表,限定作品提交截止日期,確保所有學生都有足夠的時間完成作品;提供詳細的作品提交指南,包括文件格式、命名規(guī)則、提交方式等,減少學生因技術問題導致的延誤。學生按照規(guī)定的時間提交學習作品,為互評提供素材。
4.2.3 同伴分配
教師根據課程需求和評價任務將需要評價的作品分發(fā)給學生,可以選擇系統(tǒng)自動隨機分配,也可以選擇手動調整分配。在互評活動中通常采用匿名隨機分配的方式,確?;ピu活動的公平性和多樣性。根據課程規(guī)模和學生能力,每個學生評價作品的數量和質量要達到一定的平衡,分配到的評價作品數量要適宜,避免學生評價負擔過重。例如,筆者曾經參與學習的基于同伴互評的在線課程“教師如何做研究”,由北京大學汪瓊教授團隊教師主講,課程互評的作業(yè)是學生的課題申請書,每個學生被匿名隨機分配五份課題申請書,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互評,保證同伴互評作品分配的合理性與平衡性。
4.2.4 匿名互評
學生在同伴互評活動中采用匿名評價,可以減少主觀偏見,進行公正反饋;教師設定互評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以仔細閱讀、思考和評價作品;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遵循評價量規(guī)評價作品,給出合理的評分和有建設性的評語。
4.2.5 監(jiān)控調節(jié)
教師應當密切監(jiān)控同伴互評活動的全過程,定期審查評價質量,識別并有效解決評價活動中出現(xiàn)的任何潛在問題,確保評價活動的質量及其與既定標準的嚴格一致性。面對評價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爭議與分歧,教師應迅速介入,通過提供清晰、中立的調解與詳細解釋,增進評價雙方的理解與共識,營造一個和諧、公正的評價環(huán)境,保護每位互評參與者的權益。
4.2.6 反饋成績
教師對學生的反饋進行及時、具體的回應,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信任感;利用學習平臺功能自動匯總評價結果,對成績進行審核,最后生成每個學生的綜合評價報告;設定合理的反饋周期,公布學生的成績和評語,讓學生在互評結束后的一定時間內獲得綜合評價報告及同伴的具體反饋,及時修正改進作品。
4.2.7 自我反思
根據評價反饋結果,教師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現(xiàn)狀,勇于直面存在的不足,量身定制個性化的改進策略與成長規(guī)劃;提供反饋指導,引導學生高效地從反饋中汲取養(yǎng)分,并以此為契機,鼓勵他們學會自我審視、自我調整與不斷進步,實現(xiàn)學習質量的飛躍。
4.3 總結階段
在設計基于同伴互評的在線學習評價機制的總結階段,教師需要對同伴互評活動實施定期評估,營造學習社區(qū)并形成學習共同體,鼓勵學生根據同伴反饋結果改進作品。同時,教師堅持互評后續(xù)行動,完成評價機制的完善。
4.3.1 營造學習社區(qū)與正向激勵
同伴互評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比如同伴作品評估、在線討論參與等。通過閱讀同伴的作品,學生可以獲得不同的觀點和視角,促進相互理解和尊重,形成積極的社區(qū)學習氛圍,在互動交流中共同進步。教師可以組織班級討論會,讓學生分享互評過程中的收獲、挑戰(zhàn)及改進建議,促進學習共同體的形成;提供機會讓學生對同伴的評價進行積極回復或深入討論,形成雙向或多向的交流模式,加深彼此間的理解,在無形中增強班級的凝聚力與歸屬感。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根據評價反饋結果,設立不同獎項對積極參與、認真評價或作品質量高的學生給予表彰,以此提升學生的參與感與成就感,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建設學習社區(qū)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4.3.2 持續(xù)改進機制與活動優(yōu)化
互評機制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需要不斷改進與優(yōu)化。根據評價過程中的評價反饋和數據分析,教師全面審視同伴互評機制的有效性與影響力,審視現(xiàn)有評價標準與評價流程的合理性與有效性;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深入了解學生對互評機制的認可程度與改進建議,及時調整和優(yōu)化互評機制。同時,借鑒其他在線學習平臺或教育機構同伴互評的成功經驗,不斷完善和優(yōu)化自己的互評機制,例如,可以調整評價標準的權重、增加評價維度或改進評價流程等,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在線學習需求,促進其全面健康發(fā)展,成為學生在線學習道路上的一盞明燈。最后,總結本次同伴互評活動的成效與不足,為下次課程活動提供改進的參考依據。
5 基于同伴互評的在線學習評價機制的關鍵要素
綜上所述,構建一個有效的基于同伴互評的在線學習評價機制需要綜合考慮明確化的評價標準、多維度的評價內容、具體化的培訓指導、即時性的反饋機制和智能化的數據分析等關鍵要素,以激發(fā)學生的在線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評價機制的關鍵要素如圖4所示。
5.1 明確化的評價標準
明確化的評價標準通常涉及學習成果質量、合作與溝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等方面,可以采用量化指標和描述性標準相結合的方式,保證同伴互評的客觀性和全面性。在同伴互評活動前,教師要提供詳細的同伴互評指南和優(yōu)秀的評價示例,幫助學生直觀理解標準并作出準確評估。在同伴互評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實際情況對評價標準進行調整和完善,以確保其始終符合學習目標。在線課程學習目標不同,學習評價內容各異,因此,在線課程的評價標準設計也不盡相同。例如,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教師一般會在課程公告中給出清晰的評分標準,以華東師范大學開設的在線課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huán)境設計”為例,課程總成績=課程討論(30%)+單元測試(30%)+同伴互評單元作業(yè)(40%),其中同伴互評需要學生每周一次完成互評作業(yè),共5次,每次8分,互評總分為40分。不難看出,同伴互評在這門課程評價標準中占據重要地位。此外,學生要想獲得本課程的證書,需要達到總分80分以上,以評定為優(yōu)秀;總分50分以上則視為及格。
5.2 多維度的評價內容
在線課程評價內容一般涵蓋學習成果、學習態(tài)度和技能掌握等多個維度,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等核心素養(yǎng)。在同伴互評中,學生需要基于已有知識和評價標準對同伴作品進行評估,從而間接反映各自的學業(yè)水平。學習成果是評價學生學習成效的核心維度,既包括學生在知識掌握和技能提升方面的成果,又包括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反思與成長。學習態(tài)度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認真程度,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參與度、提交作業(yè)的及時性、對待反饋的態(tài)度等方面來評估。技能掌握涉及學生在具體學習任務中的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在同伴互評中表現(xiàn)為學生需要評價同伴在完成作品過程中技能運用的準確性和效率。
5.3 公平性的匿名評價
匿名評價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使他們在評價時更加客觀公正,不必擔心因為給出負面評價而影響與被評價者的關系,因此更有可能基于事實和標準給出真實的反饋。這樣可以極大地減少評價過程中的主觀偏見和情感因素,有助于提升評價結果的客觀公平性。匿名評價可以激勵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評價活動,部分學生可能擔心自己的評價會受到質疑或批評,因此不愿參與評價,而匿名評價則消除了這種擔憂。學生參與度的提升有助于教師收集更多的評價信息,為教學改進提供更加全面的依據。另外,匿名評價可以與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和機器評價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綜合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
5.4 具體化的培訓指導
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培訓是確保在線學習互評過程有效性和公正性的關鍵,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互評目的、流程、標準及技巧,從而提升他們的評價能力和參與度。教師可以講解具體示例,幫助學生理解評價標準和評分細則,確保他們在評價時能夠準確應用;為學生詳細介紹同伴互評流程,包括任務提交、任務分發(fā)、評價時間、評價內容、反饋方式等;通過視頻教程或操作演示等方式,教授學生如何識別同伴作品的優(yōu)點和不足,如何給出合理的評分和建設性的評語等;強調在互評過程中要尊重同伴的學習成果,保持公正的態(tài)度,避免主觀偏見和惡意評價;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評價對同伴的影響,培養(yǎng)其責任感和使命感。
5.5 易用性的學習平臺
學習平臺的易用性關乎師生在線教學的體驗,直接影響在線學習評價機制的效率和效果。在線學習平臺的用戶界面應當簡潔直觀,避免過多的冗余信息和復雜的操作步驟;操作流程簡單明了,從創(chuàng)建任務、提交作品到評價反饋的每個步驟都有明確的提示,減少用戶的認知負擔;提供詳細的幫助文檔和視頻教程,以便用戶隨時查閱和學習。為了滿足不同教學場景和需求,學習平臺提供靈活的自定義設置選項。
例如,教師可以根據課程要求自定義評價標準、評價量規(guī)等,以便更好地控制評價過程,提高評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通過實時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和互評結果,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學習平臺能夠提供詳細的數據分析報告,幫助師生深入了解評價效果,發(fā)現(xiàn)問題并改進。國內中國大學MOOC和學堂在線等學習平臺在易用性方面表現(xiàn)出色,提供了智能化的學習環(huán)境與強大的技術支持平臺。
5.6 多樣化的教師角色
在基于同伴互評的在線學習評價中,教師是評價任務的設計者與發(fā)布者,根據學習目標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啟發(fā)性和針對性的評價任務,并通過在線學習平臺發(fā)布,明確評價要求、時間限制等,確保每位學生清晰地了解評價任務的內容和要求。教師是評價標準的制定者與指導者,制定明確的評價標準,使學生在同伴互評時有據可依,指導學生公正地應用評價標準互評。教師是評價過程的監(jiān)督者與協(xié)調者,密切關注同伴互評過程,通過平臺的數據統(tǒng)計功能了解評價進度、學生參與度等,協(xié)調互評過程中的評價爭議,確保評價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教師是評價結果的反饋者與分析者,匯總分析學生的互評結果,向學生反饋他們的評價表現(xiàn)和不足之處,為后續(xù)的教學活動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教師是合作學習的促進者與激勵者,在同伴互評的過程中,通過組織班級討論等方式增強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溝通能力;采取多種激勵措施,如設置獎勵機制、表彰優(yōu)秀評價者等,促進互評活動的有效開展。
5.7 智能化的數據分析
學習平臺中智能化的數據分析不僅提高了評價的準確性和效率,還推動了學習過程的個性化和優(yōu)化,能夠實時或近乎實時地收集來自多個渠道的數據,包括同伴互評的評分與評語、學習行為數據(如登錄次數、學習時長、觀看視頻次數、交互頻率等)、學習進度數據、學習成果數據等,確保數據的全面性。智能化的數據分析工具能夠多維度地分析收集的數據,如評價質量分析、學習風格分析、學習成效分析等,有助于揭示學習過程中的潛在問題和規(guī)律。利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智能算法,系統(tǒng)能夠自動對評語進行情感分析、語義理解等處理,從而更準確地評估同伴互評的質量和價值。基于數據分析結果,系統(tǒng)能夠為每位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評價反饋,反饋既包括同伴的評分和評語,又包括針對個人學習特點的建議和改進措施。通過數據分析,系統(tǒng)平臺能夠預測學生的學習成效和可能遇到的問題,并向教師發(fā)出預警,有助于教師及時采取措施,預防學習問題的發(fā)生。
5.8 即時性的反饋機制
在基于同伴互評的在線學習評價中,反饋機制的即時性對于提升在線學習質量、促進學習互動及增強學習動力具有重要作用。學生完成評價任務后,學習平臺能夠迅速、準確地給予其學習成果的評價和反饋,通常包含對同伴學習成果的肯定、指出的問題和改進建議等,幫助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學習平臺提供實時在線互動功能,允許學生在互評過程中進行討論和交流,不僅有助于解決評價過程中的疑問和分歧,還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及時的正面反饋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提高同伴互評活動的參與度,而針對性的改進建議則能夠幫助學生明確努力方向,激發(fā)學習動力。即時反饋使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指導,學生也可以通過即時反饋向教師提出問題和建議,促進師生的有效溝通和互動。
6 結束語
在技能本位學習范式下,在線教育的評價觀指向教育目標和意圖,不僅關注理論知識的掌握,更側重于對學生實際技能習得的衡量[24]。本研究深入探討基于同伴互評的在線學習評價機制,通過對評價機制的理論基礎、設計原則、構建框架、關鍵要素的闡述,揭示其在促進學生技能習得、即時反饋、多元評價視角及社交互動中的重要作用,為在線教育教學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該機制的有效實施仍需克服互評者可信度、與教師評價的一致性、匿名評價可能引發(fā)的誤解,以及即時反饋機制所面臨的技術難題等挑戰(zhàn)。未來研究需要進一步聚焦于提升互評者評價的可信度與公正性,深化對聚合效度的探討,優(yōu)化匿名評價的實施策略,并加強在線學習平臺的技術支持與用戶體驗設計,以確保同伴互評機制能夠更加高效、準確地服務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技能發(fā)展。
7 參考文獻
[1] 陸吉健,張思杭,孫瑞,等.交流認知視角下在線個性 化深度教學模式探索[J].遠程教育雜志,2022,40(3): 97-104.
[2] 過宏雷,崔華春.幕課:高校教學模式的全新挑戰(zhàn)與變 革契機[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13(5): 110-114.
[3] 趙呈領,李紅霞,蔣志輝.大數據時代在線同伴互評提 升策略的審視與展望[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19,22(4):170-177.
[4] Bandura A. Much ado over a faulty conception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 grounded in faulty experimentation[J].Journal of social & clinical psychology,2007,26(6):641-658.
[5] 馬志強,閆雪靜,張紅英.網絡協(xié)作學習個體貢獻度評 價的設計與應用[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8,28(10):87- 93.
[6] 陸卓濤,崔允漷,施維瑞.同伴評價能促進中小學生學 習嗎:基于58項實驗與準實驗研究的元分析[J].教育 發(fā)展研究,2023,43(10):33-41.
[7] 董哲,高瑛,解冰.二語寫作同伴互評研究熱點與前沿 述評[J].外語學刊,2020(6):61-66.
[8] 姜強,馮雅楠,金美伶,等.基于在線同伴互評的內隱 行為規(guī)律挖掘及其影響機理研究[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 2024(1):32-44.
[9] 馬瑤.二語寫作課堂中在線同伴互評綜述[J].重慶電子 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22,31(1):110-114,131.
[10] 王祖浩,田艷.數字信息時代高階思維能力:要素、關系、測評及培養(yǎng)[J].教育科學研究,2024(2):5-12.
[11] 鄭志宏,馬濤,孔新梅,等.基于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學科知識圖譜構建及大單元設計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24,42(2):56-64.
[12] 梁忠庶,高瑛,解冰,等.英語寫作同伴互評焦慮及其對互評的影響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20(3):41-46,67.
[13] 秦一竹,戴茗柯,王茹.基于合作學習理論的醫(yī)科院校英語教學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169-170.
[14] 肖俊敏,王春輝.虛擬現(xiàn)實技術在語言教育中的應用:研究現(xiàn)狀、作用機制與發(fā)展愿景[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5):91-105.
[15] 劉芹,王怡琳.中國理工科大學生學術英語概要寫作同伴互b01964779f25dec57d67e994a78b7493評對比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24(1):16-23,115.
[16] 高瑛,張?;郏瑥埥B杰,等.基于Peerceptiv互評系統(tǒng)的英語寫作同伴反饋效果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8(2):3-9,67.
[17] Hyland K. Genre-based pedagogies: A socialresponse to proces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Writing,2003,12(1):17-29.
[18] 蔡基剛.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在線同伴反饋和教師反饋對比研究[J].外語界,2011(2):65-72.
[19] Bandura 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2):191-215.
[20] 賈利鋒,李海龍.臨場感對在線學習者學習認知的影響:基于探究社區(qū)理論的條件過程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2):45-52.
[21] 張鈞,蔡文伯.在線教學中教師與學生身份認同的重塑[J].教學與管理,2024(3):6-13.
[22] 王賀,肖甦.公平視域下俄羅斯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成效與問題審思[J].比較教育學報,2023(3):99-110.
[23] 張峻赫,周啟柏,宋娟.基于績效管理導向的在線學習監(jiān)測預警體系框架構建研究[J].科學決策,2024(1):143-153.
[24] 祝智庭,朱曉悅,胡姣,等.數智技術賦能開放教育再開放[J].開放教育研究,2024,30(1):16-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