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圍繞主次、虛實、留白等概念,對其“真假有無”關系進行分析與研究。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學名著《紅樓夢》里的一副對聯(lián)展開思維律動,分析版式設計中關于“真與假”“有與無”的轉化關系,并對“假作真時”與“無為有處”兩種特殊的視覺流程進行了重點探討,得出:好的版式設計并不是在試圖按照已被檢驗過的技巧與方法去創(chuàng)造無懈可擊的畫面,它首先要為創(chuàng)意的構思服務,其次是如何發(fā)揮商品的宣傳效應,最后還需融合一些設計師自我的個性體現(xiàn);這一理論研究對我們更好地進行版式設計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 鍵 詞] 真假;有無;版式;設計
一、真與假
在《紅樓夢》第五回中,賈寶玉游歷太虛幻境時看到一副對聯(lián):“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焙芫靡詠恚孔x到此處總覺得它與版式設計似乎存在著某些關聯(lián)。細細想來,其中的真假、有無實際上道出了版式設計的“口訣”。
我們常說真假、虛實,因此真與假可理解為虛與實,它們之間體現(xiàn)著“對比”的本質(zhì)與“依存”的關聯(lián)。在視覺中虛實常給人以前與后的視覺體驗,如畫中近景與遠景一樣,近者實遠者虛,明處實而暗處虛,色純處實而淡處虛,物大處實而小處虛,著眼處實而余光處虛等。這種視覺所營造出的遠近、前后、深淺的空間關系,是一幅畫面生出層次感與韻律美的根源。
在版式設計中,同樣注重虛實對比所孕育的層次感與韻律美,也多借助色彩的明暗、純度,以及布局、文字、構圖等方面的綜合處理來加以體現(xiàn)。概括地說,版式設計主要分為三層,即背景層、圖形層、信息層。
對于初學版式者來說,對這三層的駕馭并不容易。不妨先從色彩明暗與純度的對比關系中去感悟層次的魅力。首先,有彩色與無彩色搭配的層次關系訓練。無彩色黑、白、灰當面對有彩色時,其先天的尊卑使其甘為輔助,充當起綠葉角色,以襯托彩色的絢麗。在熟悉與掌握了有彩色與無彩色的層次對比之后,可進行單色層次與無彩色組合搭配的層次訓練。在版式設計中,只有一種顏色的版面層次差異很容易從明暗、純度的關系中體現(xiàn)出來。因此,設計時只要先理性地分析所要表達的視覺要素的主次關系,即可以用明暗的不同來與之附應。
其次,多色間的搭配與運用的層次感訓練。我們已知的七種顏色,它們在明度、純度、色相等方面各有其獨特的魅力與層次的差異,若巧妙地加以調(diào)配,如借助主題的色彩傾向去附著他色以襯托,借助感性的激發(fā)與理性的安置等,總之,一切絞盡腦汁的嘗試都是設計師在探尋一條形式美的出路。
二、有與無
說白了,版式設計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交代視覺觀賞的先后順序,而層次感的訓練是首要的。因為不了解層次間的前后關系的話,就不能敏銳地察覺畫面信息對視覺的先后影響,若不能感悟這種視覺的先后影響的話,也就不會具備對“視覺流程”進行主動安置的意識與能力。
在版式設計中,“有”代表安置,“無”代表留白。 一處版面是該有還是該無全憑設計師對視覺流程的安排與形式美的醞釀。如果說虛實所產(chǎn)生的層次是一種前后關系的話,那么對“有無”的組織所產(chǎn)生的視覺流程則是一種“視覺空間的運動”。它是設計師有意將圖形、圖片、文字等排版要素進行邏輯的梳理與合理的安置,因此,版式設計在這一點上所體現(xiàn)得更多的是“理性之美”。
好的流程設計會給人以合理、舒適、極其悅目的視覺體驗。這也反映了版式設計所要達到的目的,即通過對版式各要素的結構做均衡的考量,營造出一種視覺美的節(jié)奏與韻律。為達成這一目的,設計者就要在排版之前,先分清信息要素的關系,再根據(jù)版面的大小、尺寸、樣式等合理地安排布置,做到該有的地方有,該無的地方則無,重視內(nèi)容與留白相依共存的事實。同時,以便于人的欣賞與易于信息的傳達為根本,再去思考如何通過人的視覺來作用于人的內(nèi)心世界,使觀賞者能夠對設計產(chǎn)生關注、喜好,乃至生發(fā)記憶。
對于如何貼近生活地去做專業(yè)訓練,林家陽先生曾講過一個例子:在他主辦的某次招貼大賽中,有一件特別的作品,是一位同學將爺爺、奶奶戀愛的信件做了一系列整理與編排,這些你來我往的信件據(jù)說有三百多封,都被編排成優(yōu)美的畫面展示在人們面前。評選時這件作品曾一度引起評委老師們的爭議,林先生給予這件作品很高的評價,唯一的缺點是此同學只提交給賽事組織一半的作品,所以本該給個金獎以示肯定,基于此遺憾他只得了銀獎。筆者沒有查到作品的具體樣子,只從林先生的演講中聽得,便已被該生對設計貼近生活的融合與平凡而偉大的舉動而感動。那么,生活中除了爺爺、奶奶的情感路線可成為訓練版式設計的途徑外,自己的情感經(jīng)歷是否存在著未被記錄與設計的遺憾呢?
三、假作真時
圖形設計中“虛”常被作為“實”來用,如埃德加·魯賓就是一位善用虛實的視覺大師,他的“陰陽花瓶”至今為人樂道。當人們注視這個圖形時,若著眼于白色的杯子,空白就是圖形,而黑色的實體部分成了背景,但當你關注畫面中左右對稱的那兩個頭影時,頭影就是實體而空白的部分則成了背景。我想這便是對“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最佳詮釋。
真假只在人類世界中被淪落為不同,人類之外則毫無意義。大自然從不無聊地區(qū)分組成身體各部分的性狀,將真與假孤立只是人類一意孤行的“差別心在作怪”,這再次顯示了人類的渺小與狹隘。從整個人生歷程來看,生命亦不過是包裹著“無限虛無”的一段“無限渺小的過程”,真實只在生命的歷程中映照出虛無的本質(zhì),任何人在生命終結的那刻,都必將沾染了其痕跡的每一處角落,連同對世界的一切擾攘,歸還于原本就無窮、無際、無盡的虛無!
世上有很多美好的事物都是假的,一幅美麗的畫是假的,一部好看的電影是假的,一件無與倫比的雕塑是假的……對真假的評定,源自你有意識的關注。若你注意了真,假便是背景;若你關注于假,真既是隨從。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卻只在意生命中那些“微不足道的真”,而忽略了那“概括一切的假”;只關注于生命中那“攜帶不走的有”而藐視了那“永無止境的無”。
既然,世界皆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附和,那么,一件設計作品便沒有理由不包含二者的關聯(lián)。在版式設計中,我們常拿虛假的事物來頂替實體的位置,以此醞釀一種圖底反轉的新奇。一杯咖啡對精神世界的激勵要比它單純地滿足饑渴更為有價值,那股彌漫于空間里的氣息有利于激發(fā)人的靈感與活躍人的想象,或許,輕浮彌漫與厚重實在同為慰藉人心靈空寂的應急之物,于真實中給人以“幻境的取笑”,而于虛幻中又予人以“真實的反思”。
“以假當真”是平面設計中慣用的技法,也不失為一種培養(yǎng)版式設計能力的好途徑,學校教育實際上一直在運用這種“以假當真”的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令其懂得人生如設計般需在“真實與虛無之間”學會轉換。學校教育的缺點是極易在閉塞的氛圍里與真實的生活脫離,今天我們慶幸學生多了、老師多了、課程多了、學習資料與途徑多了,但專業(yè)的實踐卻不多。直到現(xiàn)在,我們的設計教育仍像一個“業(yè)余畫家對待自己的作品那樣”——“自娛自樂”,還遠達不到立足于“真刀真槍”。在學校教育的諸多弊端中,還有很多活動與實踐教學的“真刀真槍”無關,當然,不可否認設計也需要“自娛自樂”的心態(tài),但這些問題仍值得我們?nèi)シ词∨c思考。
當然,在學生踏入社會之前與各類商業(yè)實用設計大賽進駐學校教育之前,為彌補缺乏實踐而導致的學生對未來與職業(yè)的迷茫,“實題虛做與虛題實做”的教學模式也不失為一種應急策略。這就如同軍事演習,不可能在真實的戰(zhàn)爭下提升戰(zhàn)力時,貼近實戰(zhàn)的演練便成了形成戰(zhàn)斗力的主要途徑,我想對于設計能力的培養(yǎng)來說,這許是“假作真時”的教育意義之所在。
廣州美術學院院長趙健教授的觀點是:“我們現(xiàn)在教育的培養(yǎng)模式是‘線性的’,像游泳一樣,先在岸上講授理論,在岸上做‘體操式’的山寨版訓練,然后,再帶上救生圈下水,最后,摘掉救生圈游泳。而‘非線性’的培養(yǎng)是直接丟進水里,被水嗆幾下,喝上幾口再出來,有了下水的體驗就會有總結,進而當再被丟下水時自己就會調(diào)整動作,主動去尋找平衡與提升應力!”當然,前者沒有對下水的生命危險之顧慮,而后者則要面臨生死存亡的現(xiàn)實??傊?,這兩種培養(yǎng)方法各有各的好處,對于學生來說,不可顧此失彼,倒不如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平等重視的好。
四、無為有處
一個健康的人,其身體中絕不會有多余的東西,因為每一個器官都有它不可替代的功用與存在的意義。在版式設計中,同為器官的每一個點、每一條線、每一個圖形、每一段文字、每一筆色彩也都有其自身所要呈現(xiàn)的視覺用途,那些“可有可無的存在”可理解為“設計師盲目而為的過失”,即便是空蕩蕩的留白亦有它想說的話與想做的事。
例如,在齊白石的一幅只有一只蝴蝶的畫里,就提供了大面積的留白來供一只蝴蝶展翅飛舞。對于這只蝴蝶,“無限”是畫家刻意營造的“令人產(chǎn)生虛無的倩影”,在此美并不集中于表現(xiàn)有形的實體,而“無”卻充當了美的真實面目。
畫家常將“有的世界”還于“無”來統(tǒng)治,以此標榜“無為才能無所不為”的格調(diào)。在齊白石的畫中,蝴蝶作為唯一存在著的“有”,因它的實際存在而令人們更加關注那無限空寂的“無”。又如,約翰凱奇《4分33秒》中的那段無聲音樂,若沒有演奏者作為“有”的身份存在,單一段“無聲的傾訴”無論如何都難以勾起人們對音樂的反省與思考。這段沉默因“有”人的存在而使它的無聊與乏味變得意義非凡,當然,約翰凱奇也因這段“無”聲而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音樂奇才,這是一位從無到有的天才。可見,這一切都是“有”與“無”的相輔相成,這也是“無為有處”的奇妙。
也許音樂家與平面設計師不必將關注與創(chuàng)意偏重于對“有”的思考,應分一些神放在對“有”與“無”轉化的思考上。筆者認為,一方面設計師要像畫家與音樂家一樣,竭力利用與開發(fā)空間中的留白;另一方面,還要懂得舍,懂得少即多,懂得簡潔亦是設計中不可回避的動機。
當然,簡潔對于初學版式設計的學生來說可謂毫無意義。對于迷茫的大腦,給的東西多要比給的少更容易去組織與構思,正如給你劇本和演員令你去組織片場,與只給你片名令你物色一切。如你做到了前者,你只是個劇務人員,而后者卻是導演才可及的事。因此,要懂得簡潔的價值非要先經(jīng)歷了復雜不可!
剛開始,我們可以將版式設計的要素準備得充實一些,只要能整理出井然有序的效果與排列得美一些即可,然后,再達到對每一個要素進行反復地視覺推敲的程度,以培養(yǎng)“不該有的堅決無的決心”,不得不說,此時對“舍”的難度要遠大于對“有”的安置。
當然,好的版式設計并不只靠簡潔來獨得觀者的芳心,鮮明的個性與獨特的節(jié)奏才是令人念念不忘的因由。要知道,好的版式設計并不是在試圖按照已被檢驗過的技巧與方法去創(chuàng)造無懈可擊的畫面,它首先要為創(chuàng)意的構思服務,其次是如何發(fā)揮商品的宣傳效應,最后還需融合一些設計師自我的個性體現(xiàn)。這與商家對版式設計的要求不無關聯(lián),他們會以宣判者的身份對設計師加以責難式的審訊:是否很好地展現(xiàn)了產(chǎn)品或主題的優(yōu)點?是否有利于宣傳與令消費者產(chǎn)生記憶?而至于“設計藝術中美的問題”則完全依賴于設計師個性魅力的滲透。翻開平面設計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岡特·蘭堡的“土豆”,霍爾戈·馬蒂斯的“天鵝湖”,抑或是福田繁雄的“女人大腿”,它們所體現(xiàn)的版式之美無不獨具天賦與個性,也許在創(chuàng)作中大師們并不屈尊于“上帝”的旨意,而只單純地服從于內(nèi)心對美的見地與靈魂對自我的召喚,那些獨特的審美表現(xiàn)促成了一種獨特的“體驗空間的訣竅”,這種沉溺于直覺的靈逸抒情,勢在將大師們塑造成“永能創(chuàng)新的完人”。
參考文獻:
[1]保羅·薩特.薩特論藝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奧古斯特·羅丹.羅丹藝術論[M].北京: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
[3]錢鐘書.圍城[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35-40.
[4]馬克納. 源于自然的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3.
[5]尹定邦. 圖形與意義[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6]保羅·薩特.存在與虛無[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87.
[7]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學院出版社,2001.
[8]李巍.廣告經(jīng)典故事:超級名牌的廣告戰(zhàn)略[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2.
[9]朱鍔.日本海報設計的形態(tài)[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1.蘇州大學藝術學院
2.東華理工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