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已深入人心,但是在“思維提升與發(fā)展”一維的研究和實踐上似乎不得要領。然而統(tǒng)編版教材全新的單元編排方式,為基于“讀寫一體”的思維提升與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本文通過研究統(tǒng)編版教材大單元文本的邏輯關聯(lián),提出思維發(fā)展分理解、綜合、洞察和分析四個層次,通過“讀”出來的邏輯思維、辯證思維,來表達創(chuàng)造性思維。“讀寫一體”是促進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發(fā)展的有效方式。
關鍵詞:讀寫一體;思維提升;策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的語文學科四個核心素養(yǎng),現(xiàn)在已經(jīng)深入人心。然而在新課程具體實施的時候,這四者被重視的程度不平衡?!罢Z言建構與運用”和“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相對容易挖掘,便于開展言語活動和語言實踐;“文化傳承與理解”一般為人所忽視,課堂教學不易進入這個層面;最想多用力出成效的是在“思維提升與發(fā)展”,因為這關系到閱讀和寫作的水平,但是不知道抓手在哪里,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與新課程標準相配套的是統(tǒng)編版教材。統(tǒng)編版教材與之前的各版本的教材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將教材內(nèi)容和課程目標統(tǒng)一起來,強化了各任務群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間的聯(lián)系。有些單元的內(nèi)在編排方式也發(fā)生了根本性改變。比如閱讀和寫作一體設計,使整個單元內(nèi)原本沒有關聯(lián)的孤立文本,變成了“讀、思、寫”有機融合的系列任務。
語文教學要有效,閱讀寫作水平要提高;而閱讀寫作水平要提高,思維能力先要發(fā)展和提升。而“讀寫一體”方式對思維提升和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讀寫一體”的真實內(nèi)涵
“讀寫一體”來源于“讀寫結合”。雖然不同的專家學者對語文教學的認識有各自的理解,但對語文教學需要將“讀”和“寫”結合起來卻是共識。葉圣陶先生就認為“讀寫結合”是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根本辦法?!伴喿x與寫作是一貫的,閱讀得其法,閱讀程度提高了,寫作程度沒有不提高的?!盵1]“讀寫結合”如此重要,但怎么結合呢?是不是讀了一篇,學了作者的結構方式和語言表達,結合作者的思想情感,自己模仿寫一篇就算結合了呢?或許不少一線的語文老師都是這么認為,也是用這樣的方式在進行作文教學的。當然我們不能說,這樣的“讀寫結合”不能叫“結合”,但肯定不是真正的“結合”。真正的“結合”應該是“讀寫一體”。
北京師范大學張秋玲教授對“讀寫一體”作了新的闡釋。她認為:“讀”是“寫”的前提和基礎;“讀”是在學習他人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論證問題,“寫”是利用從“讀”中學來的方法,積累的語言和形成的思想,然后用自己的文字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思考。[2]統(tǒng)編版普通高中語文必修(上)教材的課文編排,不再像以往那樣以單篇成課,有的以主題、內(nèi)容聚合,有的以文學體裁或文章體裁聚合,有的以促進思維發(fā)展聚合。以主題、內(nèi)容聚合的如必修(上)第一單元的青春主題,以文體聚合的如必修(上)第二單元的新聞通訊,以促進思維發(fā)展聚合的如必修(上)第六單元對學習的認識。這三種類別都可以促成“讀寫一體”,但從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角度和新課程、新高考對考生思維考查的層面來說,認真研究不同作者從不同角度對同一概念分析、論證,從而促進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發(fā)展才是真正能讓“讀寫一體”發(fā)生的有效方式。
二、思維提升的四個層次
美國人格蘭特·威金斯和杰伊·麥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提出了需對“理解”的真正理解的觀點。他們認為“理解”不是一個“知道”的概念,而是能講授、能使用、能證明、會聯(lián)想、會解釋和會辨析,包含解釋、闡明、應用、洞察、神入、自知六個側面。[3]他們所謂的“追求理解的教學”實質就是注重學生思維、提升其思維層次的教學。
在具體的運用統(tǒng)編版教材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的“理解”(即思維)不是平面延展的,而是縱向推進的。換言之,思維的發(fā)展是體現(xiàn)出層次性的。所以我們將格蘭特·威金斯和杰伊·麥克泰格的觀點進行了修正。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的思維,由淺入深分為理解、綜合、洞察、分析等四個層次。按照這四個層次循序漸進,既能讓學生獲得閱讀技能,更能讓學生獲得思維的訓練,進而提升寫作的水平。
所謂的理解,就是學生把單元給定的篇目都能完整準確地理解作者的寫作內(nèi)容、思路和意圖。所謂的綜合,就是學生將單篇所學的內(nèi)容進行邏輯聯(lián)合,進而形成單元大概念(大主題)。所謂的洞察,是指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對大概念的各項外延作全面的辯證的思考。所謂的分析,是指學生運用單元學習所得的概念內(nèi)涵、外延以及辯證思維進行寫作訓練。這四個方面,由“讀”到“寫”,以“寫”促“讀”,兩者有機結合,就能達到“讀寫一體”境界,并發(fā)揮其真正的效用。
三、思維提升的實踐策略
根據(jù)前面所述的“讀寫一體”內(nèi)涵及思維提升層次,此部分我將以統(tǒng)編版普通高中語文必修(上)教材第六單元為例,來具體展示基于“讀寫一體”的思維提升策略。
(一)理解
《勸學》開門見山提出“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表明學習的重大意義。文章第2段連用五個比喻來說明學習可以改變自己、提高自己,論述學習帶來的意義和影響。第3段用借助外物可以加速和便利說明學習的巨大作用。第4段用多個比喻來證明學習需要積累、堅持和專心。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所以要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強調道德教育對人的深刻影響。
《師說》也是開宗明義先把“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觀點亮出來,然后明確為師的職責,進而闡述擇師的態(tài)度和標準。文章第2段三層對比,批判社會上“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第3段引孔子從師的態(tài)度,進一步闡述從師的必要性和依道從師的道理。第4段說明寫作的緣由。韓愈此文是在重門第、輕師承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和歷史意義。
《反對黨八股》是一篇關于如何進行語言學習和運用的文章。毛澤東認為“黨八股”文風藏污納垢,秉承教條主義、經(jīng)驗主義,脫離群眾、破壞團結,是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必須加以反對?!翱赵掃B篇,言之無物”“裝腔作勢,借以嚇人”“無的放矢,不看對象”著重從文章內(nèi)容的角度剖析,“語言無味,像個癟三”“甲乙丙丁,開中藥鋪”是從文章的形式角度解析,“不負責任,到處害人”是從作者責任心的角度分析,最后兩條概括黨八股的嚴重危害。
《拿來主義》是針對如何學習和對待文化遺產(chǎn)、外來文化而寫的。魯迅先破后立,批判了“閉關主義”“送去主義”和“送來”文化,旗幟鮮明地提出“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是為“拿來主義”。文章以“大宅子”為喻,進行形象化說理,批判了三種錯誤態(tài)度。最后強調拿來主義的正確態(tài)度、先決條件和影響意義。
《讀書:目的和前提》一開篇就探討,人對于精神和心靈完善的追求(即教養(yǎng)),不追求任何目的,本身就有意義。而獲得教養(yǎng)最重要的途徑就是研讀世界文學。研讀世界文學需要讀者認識自己和認識作品。然后現(xiàn)身說法,用自己的閱讀經(jīng)歷和體驗來表明閱讀的魅力和巨大的收獲。最后他指出,面對無盡的書籍和有限的時間,我們必須讀杰作。黑塞認為,最有效的學習就是閱讀。
《上圖書館》按時間順序串聯(lián)起作者不同時期在圖書館閱讀的經(jīng)歷和感受,表達了閱讀對人心靈的啟迪和豐盈,是文化延續(xù)文明進化的重要手段。以西蒙娜·德·波娃的話引出作者在圖書館讀書之樂,然后便以圖書館為線索串起各種讀書經(jīng)歷和感受,中學時代的“公書林”、大學時代的清華圖書館、留學時期的包德林圖書館和英國圓形圖書館都給了他愉悅和美好,讓他走出苦悶,走向燦爛。
(二)綜合
以上六篇文章,學生或通過精讀或通過泛讀,已經(jīng)能比較完整準確地理解內(nèi)容、思路和意圖,然后教師需要將這些內(nèi)容進行邏輯聯(lián)合,形成單元大概念(大主題)。第六單元的單元導讀明確指出:本單元從不同角度論述有關學習的問題。其實,編者已經(jīng)明確,本單元的大概念(大主題)是學習。教師需要做的是:在學習的大概念下,明確本單元關于學習的邏輯外延。在課堂教學的時候,以表格的形式用PPT呈現(xiàn),使學生了然于胸。
圍繞學習這個大概念,不同的作家立場和視角不同,生成了不同的邏輯外延。如果進行歸類的話,《勸學》《師說》可以分為一類,它們在普遍地抽象地談論學習:學習是重要的,學習是需要老師的,沒有說在哪個門類學習?!斗磳h八股》和《拿來主義》可以分為一類,它們把學習的范圍縮小了。拿來主義談文化學習,是學習里面很小的一塊;《反對黨八股》更小,語言是在文化里面的一小部分?!蹲x書:目的和前提》《上圖書館》探討學習的范圍也不大,讀書固然是學習的一種,但不是全部,它們把“讀書”這一種方式作為學習最主要的途徑。通過邏輯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學習”這個大概念的涵蓋面很廣,有的作家在宏觀層面展開論述,有的作家在中觀層面論述,有的則在微觀層面論述。語文核心素養(yǎng)里關于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提到: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4]此處在文本理解基礎上的概念綜合,就是邏輯思維發(fā)生的重要起點。所以思維發(fā)展第二層次“綜合”對于思維升階的作用至關重要。接下去的“洞察”(辯證思維)和“分析”(創(chuàng)造思維)就是在這一層面的基礎上發(fā)生的。
(三)洞察
洞察就是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一方面全面審視第六單元全部文本,去挖掘未被呈現(xiàn)的學習外延;另一方面,辯證(正反)地思考學習的積極意義和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
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除了我們在第六單元里學到的關于學習的論述,還有哪些關于學習的論述未被教材和編者提及和呈現(xiàn)?《讀書:目的和前提》《上圖書館》偏重于知識的學習、道德的修養(yǎng),《拿來主義》和《反對黨八股》在闡述文化語言方面的學習,還可以有哪些方面的學習呢?學生能很快發(fā)現(xiàn),還有技能的學習,制度的學習,精神品質的學習,學習方法的學習……每一個大類還可以再分小類。比如文化可以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而非物質文化就不勝枚舉。毛澤東的《反對黨八股》切入點很小,文化里面的一個點,寫起來就很實,對學生模仿著創(chuàng)作意義就很大。
教師還可以啟發(fā)學生,我們在《勸學》《師說》里學到的學習和從師的意義都是正面的積極的,有沒有存在負面的影響呢?學生很快就反應:范進中舉。《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里有大量的例子表明死讀書、為功利目的等讀書的負面影響。有學生還舉出莊子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從師就一定積極嗎?有的老師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甚至侵害其身體毒害其靈魂。齊白石說:學我者死,似我者生。從師也要看對象,也要有一定的度。
通過這些啟示,這樣辯證的觀念在學生心中就建立起來了。學生會認識到概念可以抽象概括,也可以歸類和分析;會認識到觀點是單角度還是多角度的,是個別的還是普遍的,是孤立的還是全面的;會認識到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轉化的。這就是辯證思維的發(fā)展。
(四)分析
我們這里講的分析,實際上說的是學生的寫作,是學生運用單元學習所得的概念內(nèi)涵、外延和辯證思維進行寫作訓練。這是“讀寫一體”的靈魂所在。前面的三級思維主要是通過“讀”來獲取,這一級的“分析”就是通過“讀來的”思維,遷移到同主題或其他主題上去,然后運用語言將思維表達出來?!胺治觥敝饕ㄟ^三種方式進行。第一種是概念的內(nèi)涵分析,即分析大概念的特有本質屬性。比如對第六單元里的“學習”概念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學習需包含學習主體、學習客體和學習媒介三個方面?!秳駥W》《拿來主義》主要從學習主體方面來說,《師說》《讀書:目的和前提》《上圖書館》主要是從學習媒介來說,《反對黨八股》主、客和媒介兼有。第二種是概念的外延分析,即將大概念劃分成小概念。比如“學習”大概念分出“文化學習”的下位概念,“文化學習”的概念又分出“語言學習”的下位概念。第三種是辯證分析,即全面地、聯(lián)系地、辯證地思考問題。拿單篇來說,《拿來主義》一文認為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可以學習的:糟粕要棄,精華要??;拿整個單元來說,哪些角度切合學生的實際,哪些學生熟悉的角度沒有涉及,有沒有存在“過”和“不及”的問題。
2022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題目考的就是和“學習”大概念相關:“學習今說”。以下是作文原題:
古人說,“學不可以已”,重視學習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當代中國,人們對學習的理解與古人有相同之處,也有不一樣的地方。
請以“學習今說”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梢詮膶W習目的、價值、內(nèi)容、方法、途徑、評價標準等方面,任選角度談你的思考。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jù)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這篇高考作文簡直就是為統(tǒng)編版普通高中語文必修(上)教材第六單元量身定制的作文訓練題。題目的要求里對“學習”大概念的內(nèi)涵做了大致的解析,即從學習目的、價值、內(nèi)容、方法、途徑、評價標準等方面來談思考。
如果用我們“分析”的方式進行邏輯思考,作文要求考生寫“學習的……”而非(……學習),所以是以內(nèi)涵方式的分析。內(nèi)涵式分析法將學習概念分為學習主體、學習客體和學習媒介三個類屬。學習目的和價值屬于學習主體,學習內(nèi)容等屬于學習客體,學習方法、途徑屬于學習媒介。時代的變化、科技的發(fā)展讓學習的主體、客體和媒介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尤其是學習客體和媒介。所以“學習今說”的“今”字可以先從學習客體媒介開始做文章。正如一個學生所寫:
新興技術手段的運用,又使得這些知識鋪天蓋地地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如互聯(lián)網(wǎng)與小視頻的興起,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帶到人們的面前。從大山深處的刺繡工藝,到各地菜肴的制作手藝,再到一些小眾職業(yè)的介紹宣傳,人們獲取了新知、遇見了各式各樣的生活與工作方式,也豐富著自己對世界的思考、對自身興趣的挖掘。
在此基礎上,再運用辯證思維進行分析。主要體現(xiàn)在學習主體、客體和媒介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知識的泛在化和獲取知識的便捷性,讓人們不懂珍惜知識的獲取和從師的可貴;知識的碎片化和無限性又讓人們或陷入無所適從,或功利“內(nèi)卷”。所以學習主體不變的價值追求至關重要。然而價值追求不是生吞活剝前人所言,新時代必然賦予其全新的精神意志。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班里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思維水平得到顯著提升,相應的閱讀和寫作能力也得到大幅的提高。教學實踐證明,基于“讀寫一體”的理解、綜合、洞察、分析四層思維升階訓練是值得推行的。
注釋: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43.
[2]張秋玲,蔣玉涵,牛青森,張曼,申麗娜.統(tǒng)編版普通高中語文(必修)教科書“讀寫一體”的編寫理念[J].新課程評論,2020(09):13-22.
[3]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37,92-116.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