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材編寫者往往會根據(jù)編寫原則和要求對文本語言做出不同程度的改動。絕大多數(shù)改動是有積極意義的,但也有一些改動值得商榷。本文嘗試提出統(tǒng)編本語文教材中六個有待商榷之處。
關(guān)鍵詞:統(tǒng)編本;教材;改動;商榷
據(jù)我們統(tǒng)計,統(tǒng)編本七、八、九年級語文教材中的一百多篇現(xiàn)當代課文里有70%以上的課文標注“有改動”“有刪節(jié)”“有刪改”“改寫”等,可見教材編寫者往往會根據(jù)編寫原則和要求對文本語言做出不同程度的改動。以往的教學實踐顯示,教材編寫者對課文語言的絕大多數(shù)改動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也有一些改動值得商榷。這些改動不僅不利于教學實踐,而且還有可能增加學生的學習難度,有損于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本文不揣鄙陋,嘗試舉出六個商榷之處,希冀為教材編寫和教材語言的研究提供參考。
一、七上《濟南的冬天》中的語句一
(1)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窗桑缴系陌稍桨l(fā)的青黑,樹尖兒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
這兩句話描寫了濟南冬天的雪景。同樣是含“尖”的詞語,一個是有兒化的“樹尖兒”,另一個是沒有兒化的“山尖”。
《北京話兒化詞典》[1]收錄了“尖兒”,其中一個義項解釋并舉例為“物體銳利或細小的頭兒:筆~、刀~、槍~、腳~、塔~”,但都沒有舉“樹尖兒”和“山尖兒”的例子。我們搜索了北京大學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其中“樹尖”和“山尖”分別有150多例和550多例,而“樹尖兒”和“山尖兒”分別只有7例和3例。我們也搜索了廈門大學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教育教材中心建設(shè)的教材語料庫,其中“樹尖”有2例,“山尖”有4例,而沒有“樹尖兒”和“山尖兒”用例。由此可見它們的兒化并不常見。我們查看了作者原文,原文的“樹尖”也沒有兒化,對比如下:
(2)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fā)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像些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老舍《一些印象(四、五、六、七)》,《老舍全集》第十四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
綜上,我們認為教材宜保留原作品原貌,沒有必要加上兒化。
二、七上《濟南的冬天》中的語句二
(3)那水呢,不但不結(jié)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兒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
這兩句話描寫了濟南冬天的水和水藻。教材對“綠萍”做了腳注:“植物名,又名‘滿江紅’,葉子浮出水面,春季綠色,夏季紅褐色?!蔽覀儥z索了一些大中型辭書,其中《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和《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第4版)都沒有收錄“綠萍”和“滿江紅”;《辭?!肺词铡熬G萍”但收了“滿江紅”,解釋為“植物名?!喾Q‘紅蘋’‘綠蘋’?!谒锘蚝又校袊鴸|南和西南部均普遍分布”[2];《漢語大詞典》既收“綠萍”也收了“滿江紅”,前者解釋為“亦作‘綠蘋’。綠色的浮萍”[3],但后者并無植物名的義項[4]。
如果上述辭書解釋無誤的話,那么以上更改就值得商榷,原因有三點。第一,解釋不準確。“綠萍”不等同于“滿江紅”,“滿江紅”稱為“綠蘋”而非“綠萍”。第二,縮小了描寫范圍。我們查看了作者原文,對比如下:
(4)那水呢,不但不結(jié)冰,倒反在綠藻上冒著點兒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老舍《一些印象(四、五、六、七)》,《老舍全集》第十四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
《漢語大詞典》《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收錄了“綠藻”一詞,但《辭?!贰冬F(xiàn)代漢語詞典》未收?!稘h語大詞典》解釋為“藻類植物的一門,產(chǎn)于淡水、海水或濕樹干上,植物體呈綠色或黃綠色,如水綿、海苔、石莼等”[5],《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的解釋類似。
可見老舍原文只是用了一個統(tǒng)稱,具體是哪一種藻類并未明言;而教材改后的“綠萍”解釋為滿江紅就只是藻類的一種。因此誤解了作者的原意。第三,語句前后不一致。句中先用“綠萍”而后用“水藻”,這一轉(zhuǎn)換有點令人費解。此外,《義務(wù)教育常用詞表(草案)》中關(guān)于“萍”的詞語只列有“萍水相逢”[6],而“綠萍”并非需要掌握的詞語。
綜上,我們認為把原文的“綠藻”改為“綠萍”沒有必要。
三、七下《鄧稼先》中的語句
(5)1948年到1950年赴美國普渡大學讀理論物理,獲得博士學位后立即乘船回國,1950年10月到中國科學院工作。
這句話介紹了鄧稼先留學和工作的經(jīng)歷?!?948年到1950年”是作為狀語修飾后面的“赴美國普渡大學讀理論物理”,《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赴”為“到(某處)去”[7],但顯然“1948年到1950年”是鄧稼先在美國普渡大學讀理論物理的時間,而非“赴美國普渡大學”的時間。我們查看了作者原文,對比如下:
(6)1948年到1950年在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讀理論物理,得到博士學位后立即乘船回國,1950年10月到中國科學院工作。(楊振寧《鄧稼先》,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報》)
綜上,我們認為教材把原文的“在”改為“赴”實屬不當。
四、七下《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語句
(7)他想了一下,才回答我:“我們什么也不要??墒钦f心里話——我這話可不一定恰當啊,我們是想要這么大的一個東西……”他笑著,用手指比個銅子兒大小,怕我不明白:“一塊‘朝鮮解放紀念章’,我們愿意戴在胸脯上,回到咱們的祖國去?!?/p>
這段文字描寫的是作者和一名志愿者戰(zhàn)士的對話。我們查看了作者原文,對比如下:
(8)他想了一下,才回答我:“我們什么也不要??墒钦f心里話——我這話可不一定恰當啊,我們是想要這么大的一個東西……”他笑著,用手指比個銅子兒大小,怕我不明白,又說:“一塊‘朝鮮解放紀念章’,我們愿意戴在胸脯上,回到咱們的祖國去?!保ㄎ何 墩l是最可愛的人》,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可以發(fā)現(xiàn),教材刪除了“又說”。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是“又說”是否應(yīng)該刪除,二是冒號是否應(yīng)該改為逗號。
《標點符號用法》指出冒號有“用于總說性或提示性詞語(如“說”“例如”“證明”等)之后,表示提示下文”“表示總結(jié)上文”“用在需要說明的詞語之后,表示注釋和說明”“用于書信、講話稿中稱謂語或稱呼語之后”等用法,文中“一塊‘朝鮮解放紀念章’,我們愿意戴在胸脯上,回到咱們的祖國去”是志愿者所說的話,而并非是“怕我不明白”的“提示”或者“注釋和說明”,我們搜索了大量相關(guān)例句,在類似“怕我不明白”之后都有另有提示性詞語,而不會直接帶出所說的話,略舉兩例如下:
(9)“當真不收錢,不收錢!”他怕我不明白他的意思,便放慢了聲調(diào),耐心地說:“同志!運毛主席的像,哪能收錢!”(劉榮森《三輪車上的回憶》,1964年9月15日《湖南日報》)
(10)“喔!那是油井上的天燈,”他怕我不明白,又補充說:“是放空的天然氣?!保ê湓啤逗谏慕鹱印?,《花鎮(zhèn)》,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也就是說,原文的“又說”才是冒號前面的提示性詞語,而不是“怕我不明白”。由此可見,原文的“又說”不宜刪除。
《〈標點符號用法〉解讀》分析說:“當引用原話時,‘某某說’插在引文中間,前后引文是同一個人的話,‘某某說’與后一段引文之間要用逗號?!盵8]例如:
(11)“我就是喜歡春天,”她微笑著說,“春天會給人帶來希望?!保ㄞD(zhuǎn)自《〈標點符號用法〉解讀》)
顯然,上面例(8)中的“他笑著,用手指比個銅子兒大小,怕我不明白,又說”也是插在同一個人所說的話的引文中,所以宜用逗號。
那么這里的冒號改為逗號之后是否像教材一樣可以刪除“又說”呢?顯然也不太合適。
綜上,我們認為教材宜保留原文的“又說”,同時把冒號改為逗號。
五、八上《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中的語句
(12)《別讓南京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這是美國《波士頓環(huán)球郵報》近日發(fā)表的有關(guān)南京大屠殺長篇文章的標題。
《標點符號用法》(GB/T 15834—2011)指出書名號“標示書名、卷名、篇名、刊物名、報紙名、文件名等”,但是書名、卷名、篇名、刊物名、報紙名、文件名等帶上書名號指代的是書籍、卷宗、文章、刊物、報紙、文件等。例如在“《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雪芹”“你讀過魯迅的《孔乙己》嗎”“桌上放著一本《中國語文》”這三個語句中,《紅樓夢》《孔乙己》《中國語文》分別指的是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本刊物,所以這三個語句可以變換為“這本書的作者是曹雪芹”“你讀過魯迅的這篇文章嗎”“桌上放著一本刊物”。因此《別讓南京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整體上是指稱一篇文章,而不能指稱標題。例如我們可以這樣說:
(13)《別讓南京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這是美國《波士頓環(huán)球郵報》近日發(fā)表的有關(guān)南京大屠殺的長篇文章。
如果上面例(12)也是正確的話,那么就得到文章的標題等于文章的錯誤認識。
我們查看了作者原文,對比如下:
(14)“別讓南京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這是美國《波士頓環(huán)球郵報》近日發(fā)表的有關(guān)南京大屠殺長篇文章的標題。(鐘聲《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報》)
這里使用引號是對的。《標點符號用法》指出引號有“標示語段中直接引用的內(nèi)容或需要特別指出的成分”,這里的引號就是起到標示直接引用的內(nèi)容,即引用了標題。
六、九上《創(chuàng)造宣言》中的語句
(15)至于那種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界,也因急于割茅草看不出來?!┎菔瞧椒仓?,而泰山所可給他的又只有這平凡之草,而且沒有東山多,所以他斷定泰山是一座平凡之山,而且從割草的觀點看,比東山還平凡,便說了一聲:“泰山?jīng)]有東山好。”
這段文字描寫了作者對東山樵夫言行的認識。其中有一處用了省略號,我們不禁要問:這個省略號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標點符號用法》(GB/T 15834—2011)指出省略號有“標示引文的省略”“標示列舉或重復詞語的省略”“標示語意未盡”“標示說話時斷斷續(xù)續(xù)”“標示對話中的沉默不語”“標示特定的成分虛缺”等基本用法,顯然從文中是無法分析這里的省略號的作用。
我們查看了作者原文,對比如下:
(16)至于那種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界,也因急于割茅草看不出來。他每次上山拉一堆屎,下山撒一泡尿,挑一擔茅草回家。尿與屎是他對泰山的貢獻,茅草是他從泰山上得到的收獲。茅草是平凡之草,而泰山所可給他的又只有這平凡之草,而且沒有東山多,所以他斷定泰山是一座平凡之山,而且從割草的觀點看,比東山還平凡,便說了一聲:“泰山?jīng)]有東山好?!保ㄌ招兄秳?chuàng)造宣言》,《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由此可見,省略號是代指原作品中刪除的兩個句子,這就對應(yīng)了上面省略號的第一個用法。然而該文在選入教材時還刪除了兩段文字,但并沒有用省略號標示出來。不僅如此,在這一冊教材中,甚至在整個統(tǒng)編本七至九年級的語文教材中,其他所有課文中刪除的句子或者段落也都沒有使用省略號。此外,通過反復誦讀和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這里不用省略號不僅不會影響語句的結(jié)構(gòu)完整,反而還有利于意義的連貫表達。
綜上,無論是從微觀的上下文分析出發(fā),還是從宏觀的教材編寫體例出發(fā),我們認為教材在這里不宜用省略號。
葉圣陶先生曾在《課文的選編——致人教社中學語文室》一文中說:“選定之文,或不免須與加工。加工者,非過為挑剔,俾作者難堪也。蓋欲示學生以文章之范,期于文質(zhì)兼美,則文中疏漏之處,自當為之修補潤色。固陋之作者或?qū)⒓庸ぶ?,良非易為。”[9]黃光碩先生在《語文教材論》的《中學語文教材編寫工作常規(guī)》中也指出:“修改要作記錄,寫明改什么,為什么改。修改要非常慎重,既要對學生負責,又要對作者負責,錯了才改,可改可不改的不改。”[10]可見,教材課文的改動一方面應(yīng)該為之,另一方面也應(yīng)慎重為之。
注釋:
[1]賈彩珠編著.北京話兒化詞典(增訂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83-84.
[2]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第七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1524.
[3][5]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9卷)[M].上海:上海大辭典出版社,1992:920,924.
[4]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6卷)[M].上海:上海大辭典出版社,1990:59.
[6]蘇新春主編.義務(wù)教育常用詞表(草案)[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9:126.
[7]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6:409.
[8]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組編.《標點符號用法》解讀[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2:64.
[9]葉圣陶.葉圣陶集(第16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157-158.
[10]黃光碩.語文教材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00.
[基金項目:國家語委“十四五”科研規(guī)劃項目“中小學教材語言的表達與優(yōu)化研究”(WT1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