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九天攬月”是中華兒女幾千年的夢想。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我們向深邃的太空發(fā)起了一次又一次探索,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
建造“太空城堡”
說起我國在太空領域取得的成就,就繞不開那座“T”字形“城堡”。2010年,我國空間站建造計劃立項。專家提出“獨立自主、創(chuàng)新引領、體系保障、規(guī)模適度、留有發(fā)展空間”的空間站研制模式,經過2年多論證,確定了三艙段基本構型方案。
三艙齊聚太空,空間站竣工
2021年4月29日,隨著天和核心艙在海南文昌航天發(fā)射場一飛沖天,我國空間站建造序幕正式拉開。天和核心艙全長16.6米,起飛質量為22.5噸,是空間站的大腦和中樞,內部配置了工作區(qū)、睡眠區(qū)、衛(wèi)生區(qū)、就餐區(qū)、醫(yī)監(jiān)醫(yī)保區(qū)和鍛煉區(qū)等六大區(qū)域,能在滿足航天員工作所需的同時豐富他們的業(yè)余生活。問天實驗艙由工作艙、氣閘艙和資源艙組成,可支持航天員駐留、出艙活動和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實驗。由工作艙、貨物氣閘艙、載荷艙和資源艙組成的夢天實驗艙于2022年10月31日發(fā)射升空,并在一天后成功與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會合。隨著夢天實驗艙轉位完成,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正式完成。
空間站的建設意義
從1992年中央正式批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確立“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到2022年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我國航天人用了30年才實現空間站建設目標。用如此高的代價建造一座“太空城堡”值得嗎?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建造空間站有助于在高真空、微重力等獨特條件下開展空間科學、生命科學等研究,推動原材料、元器件、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先進技術發(fā)展;其次,空間站還有望成為科學家邁向深空的中轉站,助力科學家探索更多宇宙奧秘;最后,載人航天工程能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建造空間站是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一個重要標志。
空間站的輝煌戰(zhàn)績
空間站為航天員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太空研究平臺。截至目前,我國航天員已在空間站開展了130多個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在空間生命科學、航天醫(yī)學、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等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國際一流期刊發(fā)表論文數百篇。在這座“太空城堡”的助力下,我國未來在航天領域還會取得更多佳績。
探索火星奧秘
浩瀚的太陽系是眾多行星的家園。在這些行星中,火星與地球一樣位于宜居帶內,且距離地球近,內部環(huán)境與地球接近,因此成為人類深空探測的熱門目標。從1964年水手4號奔向火星至今,人類已向火星發(fā)起了幾十次探測,發(fā)現了火星的很多秘密。近些年我國在火星探測方面也有不少收獲。
探火先行者——天問一號
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fā)射場一飛沖天,正式開始探測火星。天問一號由環(huán)繞器、著陸器和巡視器三部分構成,此次前往火星要一次性完成環(huán)繞、著陸和巡視三項任務。
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在火星停泊軌道上順利完成環(huán)繞器與著陸巡視器(著陸器與巡視器組合體)分離。隨后,著陸巡視器在完成配平翼展開、超聲速降落傘開傘、動力減速、懸停、著陸緩沖等一系列高難度操作后,成功著陸火星表面。巡視器(祝融號火星車)于2021年5月22日駛離著陸器踏上火星。
天問一號的戰(zhàn)績
在成功著陸火星后,巡視器聯手環(huán)繞器為科學家提供了很多珍貴的一手資料。通過這些資料,科學家有了許多新發(fā)現。比如,通過研究巡視器車轍圖像數據,獲得著陸區(qū)土壤凝聚力和承載強度等力學參數;通過研究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數據,發(fā)現巡視區(qū)近期水活動證據;通過綜合分析火星車導航地形相機、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和火星氣象測量儀獲取的數據,發(fā)現巡視區(qū)存在距今約7.6億年前的鹽水活動和現代水汽循環(huán)證據等。這些發(fā)現為科學家探索火星提供了很大幫助。
火星探測,未來可期
我國計劃于2030年前后發(fā)射天問三號探測器,實施火星采樣返回任務,屆時我國有望成為第一個火星采樣返回的國家。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它是古人浪漫的想象,也承載著他們對宇宙的向往。如今,“嫦娥”家族的探測器不辱使命,一次又一次圓滿完成月球探測任務,取得了許多佳績。
嫦娥一號
嫦娥一號是“嫦娥”家族的老大,是我國探月計劃的“排頭兵”。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送入太空,拉開了我國探月工程的序幕。我國的探月工程雖然起步晚,但起點很高。在國際上,探月初期一般是先向月球發(fā)射一個探測器,從月球附近掠過,然后再讓探測器撞擊月球,有了經驗之后才實施探測器繞月飛行。嫦娥一號則是略過前兩步,直接執(zhí)行繞月飛行任務。
借助隨身攜帶的CCD立體相機、激光高度計、干涉成像光譜儀等高科技設備,嫦娥一號傳回了大量科學探測數據,助力科學家發(fā)現了月表化學元素分布、月表礦物含量、月壤分布和近月空間環(huán)境等月球奧秘,填補了我國在月球探測領域的空白。
登上月球的嫦娥三號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從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出發(fā)奔赴月球。在經過12天的飛行后,它成功著陸月球表面。這意味著我國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后全球第三個實現月面軟著陸的國家。之后,玉兔號月球車離開著陸器踏上月球表面,開啟近距離探測月球之旅。在隨后的工作中,玉兔號利用全景相機、測月雷達、紅外成像光譜儀等設備為科學家送來了很多“情報”:地球等離子體層圖像、月球地質剖面圖……它為我國探月工程做了很大貢獻。
帶月球“土特產”回家的嫦娥五號
由于前往月球的探測器有體重限制,許多精密儀器無法帶到月球表面。為了更深入了解月球,科學家開始嘗試將月壤帶回地球,在實驗室里進行更精細的研究。在這個想法驅使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人類陸續(xù)發(fā)射了多個前往月球取土的探測器。我國也在2020年11月派出了執(zhí)行這一任務的探測器,它就是嫦娥五號。
科學家為嫦娥五號設計了機械臂鏟取和鉆具鉆取兩種采樣方式。前者是利用固定鏟獲取月球表層樣品,后者則是利用空心鉆桿的取芯裝置鉆取月球深處樣品。借助這兩種取樣方式,嫦娥五號在月球表面共進行了19小時的取樣工作,收集了總質量達1731克的月球樣品。通過研究這些樣品,科學家對月球有了新的認識。比如,通過同位素定年分析,科學家發(fā)現嫦娥五號帶回的樣品年齡為20.3億歲,比美國阿波羅計劃帶回的樣品年輕了近9億歲,證實了月球火山活動持續(xù)的時間相當長;科學家在樣品中發(fā)現了一種新礦物,該礦物是人類在月球上發(fā)現的第六種新礦物,我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發(fā)現月球新礦物的國家……目前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工作仍在進行,相信未來還會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
令人期待的“嫦娥”家族晚輩
2024年5月3日,在前期技術積累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嫦娥六號向月球進發(fā)——開啟了人類航天器首次月背采樣返回的征程。
我們?yōu)楹我ピ卤巢蓸幽兀恳环矫?,人們對月背特別好奇,想了解不知道的東西;另一方面,嫦娥四號去了月背以后,科學家發(fā)現月球背面存在很多不同于月球正面的科學現象,特別需要獲取樣品,供科研人員進一步研究。嫦娥六號的預選著陸和采樣區(qū)是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月球上最大、最古老、最深的盆地。它的直徑約2500千米,堪比昆侖山脈的長度;深度約13千米,比馬里亞納海溝還深。
如今,月背樣品被順利帶回地球,科研人員將會拿它與嫦娥五號采集的樣品進行比照研究,這有助于進一步分析月壤的結構、物理特性、物質組成等,并深化對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的認識。
在嫦娥六號之后,目前已知計劃前往月球的探測器還有準備在月球南極尋找水冰的嫦娥七號,和嫦娥七號一起組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的嫦娥八號。九天攬月,探索不息,隨著“嫦娥”家族的優(yōu)秀晚輩陸續(xù)出發(fā),我國定會在探月領域取得更多傲人戰(zhàn)績,讓我們一起期待它們的精彩表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