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雨天,身體濕氣升級
由于連日來降雨量增加,導致濕邪當令,人體內的濕氣容易不斷上升。中醫(yī)認為,相比“六淫”邪氣中的其他“五邪”(風、寒、暑、燥、火),濕邪最難祛除。體內的濕氣本來就讓身體自顧不暇,如果再平添“外濕”(雨水),相當于雪上加霜。
無論暑濕還是濕冷之邪,都可導致“濕病”,使人出現(xiàn)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大便溏泄、乏力倦怠、身體沉重等濕邪阻滯中焦氣機的癥狀,進而給身體健康埋下禍患。
中醫(yī)認為,五臟中脾主運化,初秋時脾氣最虛,對濕的代謝能力變差。人如果淋雨,還可能出現(xiàn)濕氣困脾的問題,造成惡性循環(huán)。
暴雨過后,6種不適容易找上身體
暑熱天氣,淋雨不僅容易使關節(jié)炎、風濕病發(fā)作,還可能由于受寒導致感冒,繼而誘發(fā)肺炎、心肌炎。對于體質較差的人來說,還可能給身體留下病根。
從中醫(yī)角度講,雨天人體會不同程度地沾染上“濕邪”,在這種身體內環(huán)境下,哪個臟腑最虛弱,“濕邪”就侵犯誰,并誘發(fā)疾病,大家可采用以下方法調理。
感冒 取適量生姜、蔥白切碎,同紅茶一起煮沸,再根據(jù)個人口味加入紅糖或蜂蜜,煎煮5~10分鐘后飲用,可防治風寒感冒。
如出現(xiàn)頭痛身痛、惡寒無汗、鼻塞流清涕等癥狀,可在醫(yī)生指導下服藥,以祛風除濕。
嘔吐 取藿香、佩蘭、香薷,具體克數(shù)需由醫(yī)生辨證后開具,煎水代茶飲,可解毒化濕、和中醒脾,防治濕氣引起的胃脘脹滿、嘔吐等癥狀。
腹瀉 取適量綠豆、赤小豆、薏苡仁,加入少許冰糖及適量水,煮至軟爛后服用,可清熱、化濕、解毒,防治濕熱腹瀉。
皮膚病 暴雨、洪澇災害后,是各種皮膚病的高發(fā)期。手足長時間浸泡在污水中,可能引起浸漬足、濕疹、皮炎等。
涉水后可用鹽水或清水洗凈,擦干,保持皮膚干燥。若出現(xiàn)皮膚癥狀,可在專業(yè)醫(yī)生指導下,外涂硼酸氧化鋅冰片軟膏、激素類或抗真菌藥膏。
過敏性鼻炎 雷雨天氣時,花粉或霉菌顆粒可能混入空氣,并爆裂為更小的微粒,易進入鼻腔,導致過敏性鼻炎。
易感者出門時需注意佩戴口罩,回家后要用清水或鹽水清洗鼻腔。
頭痛 頭部感受寒濕的典型癥狀表現(xiàn)是頭部悶疼或頸項僵硬,可采用熱敷法消除不適。具體方法:準備熱水袋,盛滿70度溫水,外部裹上毛巾枕在枕下1小時,注意避免燙傷。
淋雨后要“熱補”
暴雨天最好減少外出,如果在戶外,找個地方等雨停了再走。但不得不出門被雨淋到后,建議做以下幾件事“熱補”。
喝熱湯水 淋雨后應多喝熱水熱湯,以姜湯為宜。
生姜具有驅寒、解毒、殺菌的功效,可將生姜30~50克切成片或絲狀,放入鍋中煎煮10分鐘,加入紅糖10克。
沖熱水澡 淋雨后及時沖個熱水澡,利用熱水促進身體血液循環(huán)出點微汗,帶走體內濕氣。
姜水泡腳 蹚水后,嫌喝姜湯太辣,可以用姜水泡腳,既能殺菌,還能驅寒。
泡完腳后,用雙手搓搓腳底,尤其是涌泉穴(位于足掌的前1/3處,腳趾彎曲時的凹陷處),直至腳底發(fā)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