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峨日朵雪峰之側(cè)》這首詩歌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關注。將詩歌中的生命意蘊充分釋放出來,是解讀這首詩歌的基本基調(diào)。這首詩歌中,關于生命的意象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解讀:第一個層面,太陽與巖石;第二個層面,“我”與“雄鷹”“雪豹”“蜘蛛”。透過詩歌的描寫追問作者對生命的終極追求是什么,可以在詩歌的最后一個字眼——“快慰”當中得到回答。
關鍵詞 高中語文 《峨日朵雪峰之側(cè)》 生命意蘊
對于《峨日朵雪峰之側(cè)》這首詩歌,部分教師在解讀時,由于缺乏對歷史意識的關注,解讀更多地傾向于自身的經(jīng)驗理解,而忽略了該詩歌與作者昌耀的人生經(jīng)歷之間的復雜關系,這在客觀上導致解讀后的教學簡化了詩人的心靈體驗,也削弱了文本的精神價值。將詩歌中的生命意蘊充分釋放出來,讓學生在學習這首詩歌時有更多的生命體驗,才應當是解讀這首詩歌的基本基調(diào)。作者在這首詩歌當中所表現(xiàn)出的語言駕馭能力、情感與思想表達能力是非常顯著的,可以說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充分將自己的生命以及對生命的理解融入了詩歌中,于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過程就可以看作一個人在現(xiàn)實世界與精神世界中自如切換且能夠體悟生命價值的過程。所以這首詩歌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作者生命狀態(tài)的一種表達,詩歌中幾乎每一句都能夠體現(xiàn)作者所經(jīng)歷的生活困境,以及在生活困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強大生命力。
所以在解讀《峨日朵雪峰之側(cè)》這首詩歌的時候,“生命”一定是繞之不開的關鍵詞之一,尋找詩歌中的生命存在及其具象意義,探究詩歌當中生命的意象指向,就可以理解作者在詩歌當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生命的終極追求。學生在這樣的體驗當中也就可以充分體悟到詩歌的價值,從而完成對生命的感悟。下面就從三個方面對這首詩歌的生命意蘊進行解讀。
一、生命的具象意義
生命的存在首先具有具象意義,站在生命具象意義的角度來讀這首詩歌,從具有歷史縱深感的官能性意象切入,分析詩歌所隱喻的多維度心靈受難,唯此才能還原詩人在受難之下進行精神自救的心路歷程,理性認識文本的精神價值與意義WAJa3liVzPnRa2s9YRLfXw==[1]。詩歌中首先說“這是我此刻僅能征服的高度了”,這是一個看起來無奈但是又帶有自豪的說法,“僅能征服”之“僅能”似乎表現(xiàn)出某種不甘,但作者真是這樣想的嗎?仔細閱讀并聯(lián)系上下文,尤其是揣摩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又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其實并沒有太多的不甘之意,雖是“僅能”,但卻是“征服”,既然已經(jīng)征服了,那就說明作者心中是有著生命的快意的。事實上也正因如此,詩歌后面的描寫才表現(xiàn)出充分的生命的具象意義。后面的一段是這樣的內(nèi)容:
我小心地探出前額,
驚異于薄壁那邊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許久的太陽
正決然躍入一片引力無窮的
山海……
這是一段非常奇妙的描寫,作者說自己小心地探出前額,然后迎來了讓自己“驚異”的場景。同時這又是一段略帶矛盾的描寫(實際上前面所說的“僅能”與“征服”也具有一定的矛盾性)。這樣的矛盾描寫既表現(xiàn)出作者內(nèi)心的糾結,又是作者借助于自身的文字駕馭能力,將具有不同指向意義的語言放在一起,從而讓詩歌本身表現(xiàn)出一定的張力。這種張力所體現(xiàn)出來的正是作者內(nèi)心對生命的感悟,可以說作者透過這些文字所想表達的,正是自己內(nèi)心痛苦卻又清醒的矛盾交織狀態(tài)。
這樣的狀態(tài)對于生命體驗而言是獨特的,這呼應著詩歌當中一處用詞——棕色。詩歌當中很少會出現(xiàn)棕色,當詩人心情大好的時候,往往是明媚的陽光,那是一種彩色;當詩人失落的時候,通常選擇的顏色是灰色。但作者在這里偏偏不選擇這樣的顏色,而是“引動棕色深淵自上而下的一派囂鳴”。這里所選擇的棕色別具特色,實際上表達著一種特殊的詩歌語境:這種棕色一方面來自“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許久的太陽”照射下的深淵所自然帶上的落日余暉的顏色,另一方面又是作者所看到的“銹蝕的巖壁”所代表的內(nèi)心掙扎。
作者在創(chuàng)作這首詩歌的時候,已經(jīng)充分體驗了人生的苦難,時代的深淵將包括詩人在內(nèi)的思想者吸入其中,此時一個人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看到自己所生活環(huán)境真實的艱難,同時又要能夠在這種艱難當中看到希望。所以,此時詩人的生命實際上是堅強的,這種堅強正如棕色的巖石那樣,雖然離生命的美麗還有一定的距離,但已經(jīng)不是灰色和黑色,而是代表著生命意義的棕色,這意味著詩人在面向艱難生命的時候有著自我救贖的堅強毅力,而這也是詩歌的底色所在。
讀懂了詩歌的這一生命底色,也就讀懂了詩歌的生命具象意義。無論是作者的生命還是詩歌所能影響的每一個生命,首先都是以具象的形式存在的,只有有了具象生命的支撐,一個人的精神世界里才有可能生長出絢麗多彩的花,這也就使得生命的意象變得清晰起來。
二、生命的意象指向
詩歌當中擁有生命的除了“我”之外,還有“雄鷹”“雪豹”“蜘蛛”,這些生命體其實也代表著特殊的含義,這種含義顯然不在于生命本身,其已經(jīng)超越了生命的具象認知,走向了生命的意象所指。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的時候,肯定會追求讓自己的作品飽含生命力,這是詩歌與生俱來的特征,是詩人的天然追求。在《峨日朵雪峰之側(cè)》這首詩歌當中,關于生命的意象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解讀。
第一個層面,太陽與巖石。
太陽是“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許久的太陽”,巖石是“巨石”和“巖壁”,這兩者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太陽是萬物生命的源泉,巖石象征著生命體腳下的大地。當彷徨已久的太陽出現(xiàn)在作者面前時,作者感覺到了無窮的吸引力,這實際上就是對生命的感知。由于有了生命的感知,即使“石礫不時滑坡,引動棕色深淵自上而下的一派囂鳴”,在作者的耳中也被演繹為“像軍旅遠去的喊殺聲”,這個時候作者筆下的“我”,“指關節(jié)鉚釘一樣揳入巨石的罅隙”,即使“血滴,從撕裂的千層掌鞋底滲出”,也依然擋不住對生命的追求。
這種對生命的追求所構建出來的意象可以是這樣的:因為有“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許久的太陽”的存在,所以“我”愿意腳踏巖石而去追求向往生命的力量,在這一追求的過程中,自身會擁有著多樣的渴望。
第二個層面,“我”與“雄鷹”“雪豹”“蜘蛛”。
詩歌當中具有生命的“我”與“雄鷹”“雪豹”“蜘蛛”有著非常特殊的意味。飛翔在天上的雄鷹與在地上奔跑的雪豹,是“我”的渴望,這種渴望意味著作者對生命的期待是精彩的,因為天上飛著的雄鷹代表著高遠的志向,地上奔跑的雪豹代表著強大的力量。詩人的心中一定有著這樣的追求,因此詩人對生命意象的追求也就化作了雄鷹與雪豹,盡管雄鷹與雪豹可能只生活在荒原之上,但只要有了它們的存在,荒原也就沒有那么荒了。然而作者對生命意象的追求并沒有得以實現(xiàn),“我”所看到的只是“在銹蝕的巖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憐的蜘蛛”。
相對于雄鷹和雪豹而言,蜘蛛幾乎是微不足道的,用詩歌中的話說是“小得可憐的”。那么蜘蛛與雄鷹和雪豹的區(qū)別,在詩歌當中有著怎樣的特別意蘊呢?實際上這正反映出作者心中所懷有的遠大理想在真實的世界里只是渺小的現(xiàn)實。當詩人所期待的雄鷹和雪豹沒有出現(xiàn)在自己面前時,追求生命的力量卻沒有消失,這一力量正是以蜘蛛來表征的。微不足道的蜘蛛,讓作者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生命力量變得非常堅韌,這或許正說明詩人一路走來經(jīng)歷了無數(shù)坎坷,盡管生命力只是像蜘蛛那樣微不足道,但也正是這種微弱的生命幫助詩人走過了時代的苦難,讓詩人的精神世界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所以盡管蜘蛛小得可憐,卻同樣“默享著這大自然賜予的快慰”。
由于感受到了大自然賜予的快慰,所以也就讀懂了詩人的主觀世界里,盡管有著堅硬的巖石,但是巖石的棕色卻又代表著一個卑微而強大的生命,它再沒有了黑色表示的絕望,也沒有了灰色表示的模棱兩可。也就是說詩人此時生命向往的方向是明確的,那就是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與不懈的生命追求。
帶著對生命的認識來解讀詩歌以及詩歌背后的作者,可以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學者燎原認為,《峨日朵雪峰之側(cè)》這首詩最能反映昌耀在深重困境中的心靈狀態(tài)。相對于其他詩人而言,昌耀用他苦難的人生淬煉出了獨特語言及表達方式,而在詩歌中則以凝重、壯美的意象來表現(xiàn)他對向死而生精神的深度思索。這首詩因其意象的綿密,以及意象本身的隱喻性、多義性及思維跳躍性而變得不能完全被解讀。閱讀這首詩常令人有“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履險之感。故此,在詩歌解讀的過程中要努力通過破譯主要意象的密碼,來推敲詩歌包含的情感、表達的主題。這種主題自然是指向生命的,從生命的具象走向生命的意象,代表著生命層次的提高,在一個艱難困苦的世界里磨煉出來的生命,當其看到了“彷徨許久的太陽”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生命力以及內(nèi)心的某種矛盾,成為理想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張力的寫照。其實不僅作者有這樣的矛盾與張力,每一個讀到這首詩歌的人都會在詩境當中體會到矛盾與張力。
三、生命的終極追求
在傳統(tǒng)的詩歌解讀當中,詩人創(chuàng)作的背景以及詩歌當中的內(nèi)容被緊密銜接在一起,于是就可以發(fā)現(xiàn)《峨日朵雪峰之側(cè)》寫作于作者昌耀遭受極為不公正待遇的特殊時代。在這個特殊的時代,很多人都有著與作者相似的命運,不同的人在這一命運之前也做出了不同的抉擇。相比較而言,詩人在面對人生巨大挑戰(zhàn)的時候沒有消沉,他以堅定的信心以及對生活充滿著無限的熱愛,在努力追求著自己生命的意義。
作者的生活也異常艱苦,在這種艱難的客觀環(huán)境與主觀環(huán)境交織的過程中,詩人的意志得到了充分磨煉,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砥礪。詩人的生命在這樣的磨煉與砥礪當中彰顯著非凡的意義,生命的具象與意象,讓詩人的精神世界得到了高度升華。透過詩歌的描寫追問作者對生命的終極追求是什么,實際上也就可以在詩歌的最后一個字眼——“快慰”當中得到回答。
也就是說,盡管詩人處于這樣極端的逆境,但詩人仍然沒有放棄對生命的渴望。生命是昌耀詩歌的總主題,呈示生命是昌耀全部詩歌的根本目的和內(nèi)在邏輯;昌耀將深刻體驗到的生命理念、立場、情感,傾注、融貫到精心選擇的生命意象中,雕鑄了一幅幅真實而頑強的生命圖畫[2]。這樣一個生命的圖畫,最終讓詩人感覺到一種快慰。這顯然是一種超越了生命直覺的、更高水平的生命感悟。在困難面前詩人選擇了繼續(xù)努力攀登,盡管攀登的高度可能不及所愿,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對于詩人來說具有極限意義的高度,就是詩人孤身一人攀登的寫照,此時即使沒有雄鷹或雪豹相伴,但一只小蜘蛛就足以讓人感覺到“快慰”,這就是積極向上的生命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姚舜禹.心靈受難之下的精神自救:《峨日朵雪峰之側(cè)》論析[J].語文建設,2021(17):43-46.
[2]馬 嘉.在冷寂的思緒中張揚生命強力:論昌耀詩歌《峨日朵雪峰之側(cè)》[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4(3):54-57.
[作者通聯(lián):銀川市唐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