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杜甫的《登岳陽樓》和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選編在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的同一單元。一詩一詞,都是經(jīng)過洞庭有感而發(fā),從探討兩人的人生處境入手,抓住二人情緒反應——“涕泗”和“獨嘯”的不同,進行整合教學。讓學生通過比較賞析,體會兩位詩人在面對同一審美意象時,其筆下所呈現(xiàn)的不同藝術特性。
關鍵詞 比較閱讀 形象 人與湖 關系 情志
八百里洞庭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由景及情,自古以來,歌詠洞庭的文人不計其數(shù)。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將杜甫的《登岳陽樓》和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選編在同一單元,因此可以進行整合教學。讓學生通過比較閱讀,體會兩位詩人在面對同一審美意象時,筆下所呈現(xiàn)的不同藝術特性。
一、湖的形象之比較
杜甫的詩中的洞庭湖是渾涵壯闊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焙棋暮畬堑睾统貏澐珠_來,天地日月恍如在湖中浮動。杜甫筆下的洞庭湖吞吐兩儀,氣象恢宏,極富力量感。其中,“東南坼”三字化用自《史記·趙世家》“地坼東南”一語,原文是記述趙國衰微時出現(xiàn)的災異;“乾坤日夜浮”中的“乾坤”一詞除了表示天地,還可代指國家。杜甫多次在詩中運用這種手法,如“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北征》),“戰(zhàn)伐乾坤破,瘡痍府庫貧”(《送陵州路使君赴任》)。因此,“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讓人聯(lián)想到當時唐王朝國土分裂、政局動蕩的社會現(xiàn)實。
張孝祥的詞中的洞庭首先是一片廣闊平靜的湖。“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卑拙右子性姡骸岸赐ヅc青草,大小兩相敵?!倍赐ズc青草湖相連,更顯其面積之廣闊。“更無一點風色”則強調湖面沒有一絲風的跡象,突出水面的平靜。同時,這也是一片明凈光潔的湖。“玉鑒瓊田三萬頃”,玉鑒即玉鏡,鏡面平整,與前面的“更無一點風色”相呼應。瓊也指美玉,瓊田即玉田。此時,浩渺的三萬頃洞庭湖如一面巨大的玉鏡,也如玉的原野。玉富有光澤,觸感溫潤細膩,《楚辭》云:“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庇裨谶@里象征著屈原高尚的品德,表現(xiàn)的是一種高貴、潔凈的美。
二、人與湖的關系之比較
杜甫的詩是寫登樓望湖,人與洞庭是分隔的,只有“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聯(lián)直接描寫洞庭之氣勢,同時影射當時時局之動蕩。詩中其他各聯(lián)則更多的是抒發(fā)詩人自己的身世、情懷。“老病有孤舟”,這條承載詩人的小舟,在“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洞庭湖中仿佛是滄海一粟。一面是天地之無限大,一面是芥塵之無限微,怎能不觸動詩人的身世凄涼之感呢?杜甫的詩,湖與時局相通,而人與湖則相對疏離。杜甫的詩重人而輕湖,洞庭湖是觸發(fā)情感的引子,只取其氣勢,其他形象則顯得模糊。
張孝祥的詞是寫人在舟中,舟在湖中,湖天一體。上片專繪洞庭,塑其明凈清澈之意象,表里同一。萬頃瓊田之上,著我扁舟一葉,雖如滄海一粟,不見其渺小,而見其自在。在皎皎月色與茫茫水光之中,物我交融,渾然一體。下片將鏡頭聚焦舟中之人,在湖光天宇間,展露自己如冰雪般冰清玉潔的內(nèi)心,繪其坦蕩瀟灑之風神。湖天之清明空闊,與人的品格之高潔豁達相映。
如此,杜甫的詩是見眼前之洞庭,感懷身世之悲,抒發(fā)其憂國憂民之情;張孝祥的詞是借澄澈洞庭之美,寄寓自身光明坦蕩、高潔如一之志。杜詩是觸景生情,張詞則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三、人與人的情志之比較
雖是同游洞庭,但彼時杜甫與張孝祥的人生處境截然不同。杜甫是處在人生的暮年,居無定所,一路漂泊至洞庭湖邊,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寫下了《登岳陽樓》;張孝祥則是因受政敵讒害而被免官,從桂林北歸途經(jīng)洞庭湖時,面對煙波浩渺的洞庭湖,作此詞以明志。境遇不同,因而抒發(fā)的情志也不同。
首先從解讀意象入手。兩首詩詞中有一個共同的意象——舟。在詩詞中,舟作為一種交通工具,由于其本身的特性而被賦予了多種情感。此處的“舟”不僅是詩人的擺渡工具和棲身之所,更是詩人情感的寄托。
杜甫所寄一為漂泊之舟?!坝H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贝藭r詩人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已聾,貧病交加,全家人寄居在這只小船中。成詩兩年后,杜甫病逝在湘江上的一葉孤舟之中。舟是杜甫生命中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生命的最終歸宿。二為孤獨之舟。杜甫痛言“親朋無一字”,親朋好友音信全無,唯有自己孤身一人。好友高適在《人日寄杜二拾遺》中寫道:“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xiāng)。”李白也曾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表達思念:“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迸笥褌儗Χ鸥Φ乃寄詈蜖繏欤?jīng)給予了他溫暖的慰藉。如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等相繼離世,在世的親人大多又失去了聯(lián)系,故友離世、親人離散、人情冷淡,杜甫的孤獨滿含親友離散的凄苦。
張孝祥所駕一為瀟灑超然之舟。“玉鑒瓊田三萬e7db22a4683246a46f2ebc27cf5471ef頃,著我扁舟一葉?!薄爸币鉃楦街?、安置,有“我”之輕盈感,“我”不是飄蕩而來,而是本來就屬于這片湖泊。詞人乘一葉扁舟,附著在廣闊無邊的洞庭之上,這是何等的瀟灑自如!與蘇軾《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之飄然欲仙之感不相上下。二為堅定自信之舟。“穩(wěn)泛滄浪空闊”,“滄浪”既指眼前蒼青色的茫茫水域,又指沉浮的宦海,更指冷暖的塵世。面對“滄浪”,一個“穩(wěn)”字給出了答案——現(xiàn)實是短發(fā)蕭騷、襟袖冷寒,但“我”會一如既往,安穩(wěn)地泛舟于浩渺的洞庭之上,心神絕不會有一絲動搖。
其次,以二人的情緒反應為切口。杜甫是“憑軒涕泗流”,張孝祥則是“扣舷獨嘯”。在“涕泗”與“獨嘯”中,同樣可以一窺二人情志。
“涕泗”蘊憂世之情。于《登岳陽樓》的尾聯(lián)“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杜甫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一個人置身于“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的苦境,自身尚且難保,掛懷的卻是“戎馬關山北”,是關山以北還未結束的戰(zhàn)爭。沒有人比杜甫更能知道戰(zhàn)爭意味著什么了,戰(zhàn)爭是他在《北征》中描繪的“夜深經(jīng)戰(zhàn)場,寒月照白骨”,是他在《兵車行》中勾畫的“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皯{軒涕泗流”,一想到戰(zhàn)爭未止,詩人靠著岳陽樓的軒窗,痛心疾首,涕泗齊下。這一捧熱淚,為的并不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的自我困境,而是在戰(zhàn)爭中受苦受難的普通百姓,是動蕩不安的國家。杜甫把個人的悲苦之痛上升到對國家的牽掛和擔憂。
“獨嘯”寄悠然之情。在月色星光下泛舟,張孝祥沉醉其中,渾然忘卻了時間。從詞的最后兩句“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可見其情。“扣舷”,意為敲著船舷打拍子,而“嘯”就更見其風流氣度了?!皣[”意為撮口發(fā)出長而清脆的聲音?!稌x書·阮籍傳》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籍嘗于蘇門山遇孫登,與商略終古及棲神導氣之術,登皆不應,籍因長嘯而退。至半嶺,聞有聲若鸞鳳之音,響乎巖谷,乃登之嘯也?!皣[”因其無器物之拘束,無文字之負累,成為名士們追求個性解放和自我表達的一種絕佳方式。“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詞人以西江為美酒,以北斗七星為酒器,與天地萬物一醉方休,這是何等的豪氣干云!此情此景,張孝祥將自己與澄澈空闊的洞庭湖融為一體,天地萬物撫平了其去國懷鄉(xiāng)之愁和憂讒畏譏之苦,給了他一份超脫自在,盛邀萬物,與天地同游同醉。而那隨興而出的長嘯,正是詞人情感的自然宣泄。
杜甫思及家國苦難流下的熱淚,張孝祥在月光下悠然地長嘯,都是在遭逢人生低谷時的一次心靈突圍。命運擺弄人生,卻賦予生命一種強大的韌性。詩人用詩詞與時間周旋,人生境界因此博大。
[作者通聯(lián):蘭州市第二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