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有其獨特的意蘊,引導學生走入詩歌的世界,走入作者的世界,在詩境與詩人心境中與作者發(fā)生感情與感悟的共振,超越直覺性認識建立起應有的認識。從作者形象在詩歌中的體現(xiàn)、作者在抒發(fā)感情時所選擇的對象、作者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等角度去解讀《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引導學生建立對這首詩、對教材的基本認同。
關鍵詞 高中語文 教材分析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
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選自郭沫若的詩集《女神》,是郭沫若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現(xiàn)代詩,創(chuàng)作于1919年9、10月間。本單元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教材的單元導語中明確給出提示:要理解詩歌運用意象抒發(fā)感情的手法……學習從語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這樣的教學目標的達成,顯然依賴于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不完全依賴傳統(tǒng)的教學思路,不完全憑直覺,同時也不完全受外界觀點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關于文本的認識,尤其是結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的相關要求,結合教材將本文編入本單元的初衷去進行解讀,并將自己的認識傳遞給學生,應當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思路。
郭沫若的《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入選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對此存在著不少的聲音,可謂“質(zhì)疑聲一片”。在新詩的海洋中,《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只是滄海一粟,而教材編者選中了它,態(tài)度肯定是審慎的。筆者在本文的解讀過程中也基本上認同這一觀點,并且確信閱讀本文時形成的多種直覺,應當是教材編者所考慮到的。更重要的是,在教授這首詩歌的時候,教師必須將相應的教學目標落實到位,這樣才能讓學生建立起對課文、教材的基本認同,不至于影響學生對教材的認知。因此,對《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這一課文的教學認識的反思與重構是必要的,對文本價值的解讀也需要尋找更多的技巧。
一、直覺認識的價值與反思
學生在接觸一篇文本的時候,會形成基本的直覺判斷,教師自然也是如此。只不過與學生不同的是,教師的直覺認識往往更多地從文本價值以及教學價值兩個角度去共同考慮,這就使得教師的判斷更加多元,而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往往更多的是直覺性的判斷,這種判斷會影響學生對文本的認知以及對教材價值的認同。由于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編寫者精心選擇、慎重決定的結果,所以教材事實上具有權威性,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常也保持著對課文的完全尊重。所以當具有一定理性判斷能力的高中學生讀到《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的時候,確實會有一些異樣的直覺認識。
這首詩歌是郭沫若的代表作品,高中學生對郭沫若有一定的了解,知道郭沫若是文學大家,有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但這首詩歌高中學生閱讀起來有一定難度,很難感受到郭沫若“女神體”自由體詩的藝術性。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先引導學生了解“五四”時期特定的時代氛圍和現(xiàn)代文學史方面的知識,再去引導學生感受這首詩獨特的藝術魅力。[1]
其實所謂的異樣的直覺認識,是指這首詩的表達方式與學生心中原來所理解的“詩意”存在差距。有些學生無法理解為什么像郭沫若這樣的大家,居然還會用“啊啊”“喲”來作為詩歌中的氣氛渲染用語。同時,詩歌中所描寫的一些場景也比較直白,“白云”“北冰洋”“太平洋”等常見的詞語也成了詩歌的內(nèi)容。所以有些學生就感覺這首詩歌缺少詩意,沒有太多解讀的空間,認為這首詩歌沒有太大的價值。
自由體詩具有與古詩不同的表達手法與意境,作為在新舊交替時代出現(xiàn)的詩體與詩作,身處當時時代的作者也傾向于用這種看似直白甚至是粗糙的詩體,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懷。以詩歌的題目“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來看,“立”強調(diào)的是作者自身的姿態(tài),不是用其他姿勢來表達,而是用“立”來表達的,這里蘊含著抒情主體自身的高大與挺拔,其意蘊非凡,遠比一般意義上的“站”要有力度和氣魄。立在哪里呢?立在地球邊上。地球邊上就是地球的旁邊,這個時候作者目之所及不是一般的地方,而是整個地球,作者的視角是宏大的,意味著作者已經(jīng)不處于地球的某一個角落,而是具有了從太空俯瞰地球的視角,這顯然是一個非常有氣魄、視野非常高、非常廣的場景;作者立在地球邊上又在干什么呢?在“放號”。所謂放號,實際上就是指作者在吶喊、在呼號,這直接給人以聽覺上的沖擊力,讓人感覺到作者已經(jīng)情不自已,要用放號這種方式來抒發(fā)內(nèi)心的感情了……
由此可見,這首詩歌其實是有其獨特的意蘊的,而引導學生去認識這樣的價值,就可以讓學生走入詩歌的世界,走入作者的世界,在詩境與詩人心境中與作者發(fā)生感情與感悟的共振。
二、應有認識的建立與解析
有人認為,《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作為一首“火山爆發(fā)式”的現(xiàn)代詩歌,雖然篇幅不長,但選取了飽含象征義的諸多意象,以大開大合的筆法,抒寫出汪洋恣肆的情感。所以,在實際教學中要以意象為切入點,依循其象征義,體會單個意象所指,探尋意象群的深刻內(nèi)涵,從而緣“象”明情,體悟詩歌闊遠的意境,領會創(chuàng)作主體奔涌的情感。[2]這也提醒教師在解讀本文的時候可以超越直覺性認識,從作者形象在詩歌中的體現(xiàn)、作者在抒發(fā)感情時所選擇的對象、作者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等角度去深度解讀這首詩歌。
1.關于作者形象在詩歌中的體現(xiàn)
全詩沒有直接提及作者,但任何詩歌的解讀又都需要關注作者。那么作者的形象在這首詩歌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呢?實際上前文從標題角度所作的分析,已經(jīng)為這一問題的解決確定了一個基本的框架,即根據(jù)詩歌標題能夠感知到作者就是一個站在宇宙中的與地球平行的人,所以他才能夠“立在地球邊上”,不僅看到了北冰洋,而且看到了白云,看到了“無數(shù)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此情此景,詩人再也忍不住了,于是他發(fā)出了“啊啊”的聲音,這個聲音看起來普通,但卻是每一個普通的人在遇到豐富的情感時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在此基礎上,發(fā)出“好幅壯麗的北冰洋的晴景喲”的感嘆,這句話最后的一個“喲”字,體現(xiàn)了詩人情感的連綿不絕,即使到了這個時候,仍然意猶未盡,需要通過語氣詞來發(fā)泄出來……通過這些解讀,詩人的形象就躍然紙上,就非常立體了。
2.作者在抒發(fā)感情時所選擇的對象
相對于傳統(tǒng)的詩歌而言,《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在選擇抒情對象的時候,顯得既樸實又高雅。說它樸實是因為作者所選擇的是怒涌的白云、壯麗的北冰洋、無限的太平洋、滾滾的洪濤,以及蓄積的“力”,這些對象看起來非常樸實,但正因為這種樸實,所以才讓讀者感到這些對象與自己之間沒有太大的距離,使每一個讀者都可以在這樣的感知中與作者心理共振,從而感覺到白云就是怒涌的、北冰洋就是壯麗的、太平洋就是無限的……。通過這些抒情對象再去感知作者跳動的那顆心,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看似樸實無華的物體,正與課文標題中所顯示出來的作者挺拔的形象完全一致。這樣的呼應也表現(xiàn)出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讀者也可以在對北冰洋與太平洋的感知中發(fā)現(xiàn)作者偉岸的形象與寬闊的胸懷,可以感覺到作者如同一座大山一樣壁立千仞。
3.作者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
經(jīng)典詩歌的解讀通常要關注其背景,郭沫若創(chuàng)作《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的時候正值1919年9月至10月之間,這個時候國內(nèi)的“五四運動”風起云涌,而國際上尤其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也正盛行,此時作者從日本坐船回國,當他看到寬闊的海洋時,看到大海里奔騰的波濤時,他明顯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感受到那個時代正在蓬勃生長的社會力量,他認為革命洪流的力量足以沖垮舊世界,足以創(chuàng)造一個新世界。在這種情形之下,詩人心中狂野的力量就被激活了,此時詩人需要釋放,需要抒發(fā)感悟,于是也就有了《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這首詩歌。理解了這樣的創(chuàng)作背景,再去看詩歌中的那些語氣詞,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在抒情的時候選擇這些詞語是非常自然的。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這首詩歌對于當下的學生而言,有著顯著的積極意義。讀者如果能夠超越直覺,從那些看似平白的語氣詞中解放出來,就可以奠定本詩歌解讀的重要基礎。
三、重構現(xiàn)代詩歌教學理解
教師是在一定的教學理念的引領之下實施教學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也不例外。對于現(xiàn)代詩歌,尤其是像《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這樣的詩歌,依據(jù)怎樣的理念形成教學理解然后去實施教學值得思考。
人們常說,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因此在高中現(xiàn)代詩歌教學中,教師要挖掘詩歌的美學要素,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閱讀,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學審美。[3]但所有面向學生的教學努力,都是以教師自身的水平作為基礎的。對于現(xiàn)代詩歌,應當秉持現(xiàn)代性的眼光,要重視詩境但又不能完全局限于詩境,教師要從詩歌創(chuàng)作的角度去建立起關于詩歌的理解,這樣詩歌才不會獨立于作者或獨立于時代而存在。
向作者和時代靠近,意味著詩歌本身的意涵并不能依賴于解讀者從自身的角度去形成狹隘的解讀。當然,這樣說并不是否定“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必要性,而是說首先要尊重原著,要從作者的角度去形成理解。這樣的理解是詩歌解讀的出發(fā)點,是保證詩歌解讀不偏離應有軌道且能夠超越直覺的基礎。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現(xiàn)代詩歌的解讀關鍵是要建立起有效的視角、科學的視角,在解讀詩歌的時候既要有“我”但更要先有作者,可以無“我”但不能無視作者,在尊重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基礎上,在探究作者的基礎上,去建立起更多的有個性的解讀,這是把握現(xiàn)代詩歌脈搏的重要方向。
綜上所述,對《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這首現(xiàn)代詩歌的解讀,需要重新認識其意義,需要形成科學的解讀思路又要把握詩歌的本質(zhì),以引導學生在把握詩歌本質(zhì)的基礎上,形成對教材的認同,并奠定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李芹紅.特定時代的審美形式——聚焦郭沫若《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教學[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2(18):34-36.
[2]王大奎.緣“象”明情,喚起內(nèi)心深處的“巨人”——部級精品課《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品賞[J].語文教學通訊,2022(19):18-21.
[3]夏春燕.詩歌教學實施審美教育的策略——以《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為例[J].中學語文,2023(12):109-110.
[作者通聯(lián):山東青島市即墨區(qū)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