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濱聲先生是我尊敬的一位前輩報人、新聞漫畫家,初識先生始于我的學生時代。記憶中,滿是屢見于《北京日報》的濱聲先生的漫畫。
濱老的漫畫創(chuàng)作除了時事新聞之外,最多的要數(shù)京劇人物。濱老的戲劇漫畫特點是寥寥幾筆,著色簡約,即眉眼靈動傳神,姿態(tài)動作躍然紙上。這與先生大半生酷喜京昆,耳濡目染這一傳統(tǒng)戲劇藝術(shù)有關,他的戲劇漫畫常以“梨園客”署名。濱老得空兒還客串個角色,粉墨登場與京劇名家同臺唱上一折,是為票友。
熟悉濱老的朋友們知道:新聞、京劇,是先生漫畫創(chuàng)作的兩個關鍵詞,我要講的是,濱老創(chuàng)作的另一個關鍵詞——美食。濱老是漫畫家、戲曲家,還是美食家!寫此文披露濱老的美食情結(jié),兼以賀歲。
1984年我在《中國食品》編輯部工作。主編邢振齡是李濱聲先生的朋友,言及濱老走南闖北,采風速寫之余,尤喜品嘗各地美味。由是我到《北京日報》編輯部向濱老約稿,擬以漫畫形式介紹中華美食。
濱老身材高大,待人接物有關外漢子的風貌,言談不多卻提綱挈領。濱老不愧報界前輩,整體構(gòu)思比我行前預設的選題新穎多了,提出以人物漫游的系列漫畫形式,輔以簡約文字,介紹四方特色飲食,并為畫中人取名“老饞”。編輯部認可了濱老的籌劃,自《中國食品》雜志1985年第6期封三始,開設漫畫專欄“老饞游記”。先生還為自己作了漫畫像,那是一副食后滿足、贊賞的表情,令人忍俊不禁。我們將其作為專欄題頭。
濱老和藹可親,接待我這個報刊業(yè)新人沒有架子。多次登門取漫畫稿,他總要留我拉些飲食閑話,我從中知道了成都人連湯圓都要吃辣的!還有,蘇州、揚州的船菜是有區(qū)別的,蘇州筵席與廚灶同在一船,揚州廚灶則設在另一條船上,傍主客的畫舫而行,名曰“行廚”。
說起北京烤鴨的片鴨功夫,濱老說,今、昔的片鴨子手法不同,片出的形狀也不相同?,F(xiàn)今是將鴨子分割出右上脯和左上脯, 鴨骨叉掀開, 再將脯肉細切成一指寬條狀;傳統(tǒng)方法是片鴨師傅整只烤鴨在手,片出大小均勻,每一片均帶鴨皮,形狀似一片片海棠葉,沒出徒的小師傅做不來。再說拆下的鴨架,顧客可以帶走,如不帶走,店家奉送一碗餐后鴨湯,不另收費。
一次提起皮薄餡兒大味美的灌湯包。濱老說,正宗的開封灌湯包,筷子夾起,皮薄得看見湯汁,包子抻長了都不外溢,餡料、和面、包制、上屜蒸制的火候,環(huán)環(huán)相扣都有絕活兒。吃法也有講究,不會吃的,湯汁燙了嘴,還流得滿處都是。應當是先在包子頂上咬開一個小口,吹一吹散散熱氣,吸食湯汁,再吃包子。年輕人用喝可樂的吸管來吸食灌湯包,也挺好。濱老既緬懷傳統(tǒng),又與時俱進肯定年輕人的靈活創(chuàng)造,有長者之風。
在濱老那里還能了解到一些烹飪知識。濱老說,你們食品雜志的編輯記者,采訪中接觸廚師,見過顛勺啦、炒勺躥火三尺高什么的。其實,后廚的老把式不是光憑一雙手,而是眼耳鼻舌身都使上,灶旁看色、聽聲、嗅香、嘗味,就能判斷菜肴出鍋的成色。還有,青年廚師操作中戴手套(據(jù)說是講衛(wèi)生)。你有沒有注意到:老一輩廚師是不戴手套的。為什么?觸感很重要!隔一層塑料薄膜,對不同食材的特性感受不敏感,影響接下去取什么刀工,用什么樣的火候。
年華似水。濱聲先生年事已高,不便登門叨擾。不知此小文先生能否看到,還記得當年一位小編輯的約稿與求教嗎?衷心祈愿濱老康??!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