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村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以現代日本青年的生存狀態(tài)為主題,通過塑造渡邊、直子、綠子等典型青年形象,多維度展現了后工業(yè)時代青年的精神困境。小說揭示了青年一代在虛無困境中多元應對的掙扎,映射出他們在生死問題上的深刻哲思,折射出他們情感觀念的嬗變與心靈困局。作品以敏銳的洞察力,為探究現代青年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提供了深刻啟示。
[關鍵詞] 《挪威的森林》 現代日本青年 精神困境 生死哲思 情感觀念
[中圖分類號] I10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15-0019-04
村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以現代日本青年的精神世界為敘事核心,以渡邊、直子、綠子等鮮明的青年形象為載體,多層次、多視角地展現了后工業(yè)時代日本青年的生存圖景。小說揭示了現代日本青年在社會急劇變革中所面臨的價值觀念錯位、情感連接缺失等精神困境,映射出他們在人生道路上的彷徨、迷惘與探索。
一、困頓心靈的隱喻剖析:青年群像的多維映射
村上春樹筆下的現代日本青年形象,折射出后工業(yè)時代社會轉型期的復雜內涵。渡邊、直子、綠子三位主人公的人格特質與心路歷程,構成了青年群像的多維隱喻,映射出時代背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圖景[1]。他們內心的彷徨、迷惘、掙扎,猶如一面晶瑩剔透的鏡子,照見了現代社會青年精神世界的困頓與掙扎。
1.渡邊的迷惘彷徨:現代青年精神圖景的縮影
渡邊,這個村上春樹筆下的典型都市青年形象,堪稱現代日本青年精神困頓的縮影。他的內心世界充斥著空虛、孤獨、迷茫等情緒,成為時代洪流中一個彷徨的符號。渡邊雖然享受著優(yōu)渥的物質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卻對大學生活和未來人生感到毫無意義。他打定主意,把上大學作為集訓,訓練自己對無聊的忍耐力。他厭倦學業(yè),沉溺于酒吧與性愛,以此排遣內心的不安與虛無。這種行為反映出現代日本青年在物質豐盈的表象下,精神世界的荒蕪與迷失。渡邊在理想與現實的撕裂中苦苦掙扎,渴望找尋生命的意義和精神歸宿,卻又無法擺脫困惑和彷徨的泥淖。他的形象深刻反映了現代日本青年在急劇變革的時代浪潮中,價值觀念錯位、精神世界迷失的困境。這種困境折射出現代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青年一代面臨的身份認同危機和精神困頓,這也是他們難以逾越的心靈障礙。
2.直子的陰郁壓抑:扭曲環(huán)境下人性的悲劇
直子的悲劇命運,折射出扭曲的社會環(huán)境對青年心靈的戕害。她出身于富裕家庭,性格溫婉敏感,卻因姐姐自殺和戀人木月之死而備受打擊,陷入抑郁和絕望的深淵。對于自閉的直子而言,她無法排解自己的失落與空虛,精神上更加崩潰。直子選擇自殺,是現實與理想的巨大落差導致其精神難以承受的悲劇結果。她象征著現代日本青年在家庭關系疏離、社會壓力沉重的環(huán)境下,人性逐漸異化、扭曲的悲劇。直子的遭遇揭示了外部環(huán)境與內心世界失衡,可能引發(fā)青年心理失常、自我毀滅的危險。這種危險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懸掛在現代青年的頭頂,警示著社會環(huán)境對青年心理健康的潛在威脅。直子的悲劇也反映出現代日本青年在家庭、社會等多重壓力下,精神世界的脆弱和不堪一擊,凸顯了加強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導的必要性。
3.綠子的開朗樂觀:理想人格的青春寫照
與渡邊、直子形成鮮明對比,綠子的形象猶如一抹亮色,展現了現代青年理想人格的青春活力。綠子雖然出身貧寒,生活坎坷,卻始終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tài),積極面對人生困境。她敢愛敢恨,充滿生機與熱情,對生活懷有美好憧憬。綠子身上洋溢的青春朝氣,點亮了渡邊暗淡無光的生命,喚醒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她象征著現代日本青年的進取精神和生命力,為困頓迷茫的青年群體指明了一條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人生道路。綠子的形象彰顯了現代青年在逆境中自我救贖的力量,展現了他們在困頓中求索、在挫折中成長的韌性。她身上閃耀的人格魅力,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了現代青年前行的道路,為他們指引了通往美好未來的方向。綠子的形象也啟示我們,現代青年應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以堅韌不拔的意志戰(zhàn)勝困難,在奮斗中實現自我價值,綻放青春的光彩。
村上春樹以渡邊、直子、綠子三位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深刻剖析了現代日本青年的多元心理和復雜困境。他們的精神圖景交織成青年群像的多維隱喻,映射出時代大背景下青年一代的彷徨、迷失、掙扎與希冀。這種文學隱喻揭示了現代青年在劇變社會中,精神世界的異化、扭曲與重構,為探究青年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提供了深刻啟示。
二、虛無困境中的多元應對:青年一代的探索
面對現代社會的虛無困境,村上春樹筆下的青年一代展現出多元化的應對方式。他們或逃避現實,或追尋意義,或渴求救贖,在掙扎中探索生存的出路[2]。這種多元應對折射出現代日本青年在困頓中求索的艱辛歷程,映照出他們內心世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1.逃避現實的無奈:厭世逃學與沉淪
渡邊等青年人物選擇逃避現實,反映出他們在虛無困境中的無奈和彷徨。面對令人窒息的現實,他們感到深深的厭倦和疲憊,于是以逃學、酗酒等方式來麻醉自己,暫時忘卻內心的空虛。村上春樹直言自己就像大多數日本大學學者一樣很少去上課。他說:“我在高中基本上不學學習者,在大學可是壓根兒不學學習者?!边@種行為表明,現代日本青年在物質社會的喧囂中,精神世界日益貧乏,無法找到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只能以自我放逐的方式來逃避現實。他們逃進酒吧、旅館,在聲色犬馬中尋求慰藉,卻無法真正填補內心的空洞。這種逃避現實的無奈,凸顯了現代青年在虛無困境中的迷茫和脆弱,揭示了他們在精神層面的困頓和掙扎。
2.追尋意義的迷惘:學潮參與與幻滅
部分青年通過參與學潮等社會運動,試圖在追尋意義中找到精神歸宿,卻最終陷入更深的迷惘。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學生運動,許多青年投身其中,渴望改變社會現狀,實現理想抱負。然而,隨著運動的逐漸泛政治化和暴力化,青年們的理想幻滅,反而感到更加虛無和絕望。后來,敵對的各個激進小派別之間也漸生齷齪,甚至產生暴力沖突,這就更令人避而遠之了。學生運動的失敗,使青年們感到理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加劇了他們的精神困頓。他們在追尋意義的過程中,再次遭遇迷惘和失落,內心的虛無感愈發(fā)強烈。這種追尋意義的迷惘,反映出現代青年在社會變革中的理想主義情懷,同時也暴露出他們在理想幻滅后的彷徨無助,折射出現代社會青年產生精神危機的深層根源。
3.渴求救贖的掙扎:愛與友誼的慰藉
在虛無困境中,渡邊等青年通過愛情和友誼,尋求心靈的救贖和慰藉。面對生存的困頓,他們將情感寄托于愛人和友人,希冀在真摯的情感交流中找到精神的依靠。渡邊與直子、綠子的感情糾葛,映射出現代青年在愛情中追尋生命意義的艱難歷程。他們在愛情中投射自我,尋求心靈的契合,以期擺脫虛無的困擾。同時,渡邊與永澤、玲子等人的友誼,也成為他們在困境中相互慰藉、共同成長的精神紐帶。玲子同渡邊的性是最典型的“互救”式的性,從這個角度而言,他們之間的性也就容易被我們接受了。青年們在愛與友誼中互相救贖,努力克服內心的創(chuàng)傷和困惑,重拾生活的希望。這種渴求救贖的掙扎,彰顯了現代青年在虛無困境中對情感慰藉的強烈需求,映射出他們在精神困頓中求索的艱辛。
村上春樹以深邃的洞察力,透視了現代日本青年在虛無困境中的多元應對。他們在逃避現實、追尋意義、渴求救贖的掙扎中,展現出復雜而多樣的精神圖景。這種多元應對方式,折射出現代青年在社會轉型期所面臨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他們內心世界的矛盾與掙扎。
三、生命意義的哲思:青年的生死觀照
村上春樹筆下的青年人物,在生死問題上展開了深刻的哲思和觀照。他們對生死一體的本質進行思辨,探尋存在的意義;他們在生命的使命擔當中彰顯個體價值;他們從死亡中汲取啟示,領悟生之意義。這種生死觀照,折射出現代日本青年在生命困境中的哲思和探索,映射出他們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
1.生死一體的思辨:存在的本質探尋
渡邊等青年人物對生與死的關系進行了深刻的思辨,試圖探尋存在的本質。在小說中,死亡成為一個頻繁出現的主題,滲透在青年的生命歷程中。木月死時,渡邊從他的死中明白一個道理,并將其作為大徹大悟的人生真諦或力圖銘刻在心。那便是:死并非生的對立面,死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3]。青年們意識到,生與死并非截然對立,而是相互交融、彼此依存的。死亡并不意味著生命的終結,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延續(xù)了生命。這種生死一體的思辨,揭示了存在的本質,即生命與死亡的辯證統(tǒng)一。青年們通過對生死關系的深入思考,超越了對死亡的恐懼,達到了對生命本質的哲學理解。這種哲思,反映出現代日本青年在生死問題上的深度思考,彰顯了他們對存在意義的執(zhí)著探尋。
2.生命的使命擔當:個體價值的彰顯
面對生命的有限性,渡邊等青年勇敢地擔當起生命的使命,在有限的生命中彰顯個體價值。他們意識到,生命雖然脆弱和短暫,卻承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和責任。渡邊從死亡的悲傷中掙脫出來,更加堅定了自己要活下去的信念。他認識到生命是極其脆弱的,一不小心,就會失去;他也認識到生命非常珍貴,失去了便永遠失去了。青年們以積極的生命態(tài)度,珍惜當下,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他們在生命的使命擔當中,找到了個體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種生命擔當,體現了現代日本青年對生命意義的積極追尋,展現了他們在有限的生命中創(chuàng)造無限價值的勇氣和決心。
3.死亡帶來的啟示:生之意義的領悟
死亡,作為生命的終極命題,為青年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促使他們領悟生之意義。直子、木月等人的死亡,使渡邊等青年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不可避免。直子的死還使渡邊明白:無論諳熟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堅韌,怎樣的柔情,也無法排遣這種悲傷。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種悲傷中掙脫出來,并從中領悟某種哲理。死亡的陰影,促使青年們反思生命的意義,領悟生存的真諦。他們意識到,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度,而在于深度;不在于物質,而在于精神。死亡啟示青年們珍惜生命,努力創(chuàng)造價值,在有限的生命中實現自我超越。這種死亡啟示,反映出現代日本青年在生命困境中的覺醒和領悟,昭示了他們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把握。
村上春樹以深邃的筆觸,刻畫了現代日本青年在生死問題上的哲思和觀照。他們在生死一體的思辨中,探尋存在的本質;在生命的使命擔當中,彰顯個體價值;在死亡的啟示中,領悟生之意義。這種生死觀照,折射出現代青年在生命困境中的思考和探索,映射出他們對生命意義的執(zhí)著追尋。作者以敏銳的洞察力,捕捉了青年一代在生死問題上的心靈震顫,展現了他們在生命沉思中的覺醒與超越。
現代日本青年在生死問題上的哲思脈絡,從生死一體的思辨,到生命的使命擔當,再到死亡帶來的啟示,青年們在生死觀照中不斷深化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在困境中實現了生命的升華。這種生死哲思,為我們理解現代青年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坐標。
四、情感觀念的嬗變:現代青年的心靈困局
在現代社會的急劇變革中,日本青年的情感觀念發(fā)生了深刻的嬗變。他們面臨情感連接的缺失,陷入疏離、孤獨與困惑的心靈困局;他們渴求情感慰藉,在友誼與愛中尋找存在的意義;他們在情感表達上感到尷尬,經歷壓抑、失落與掙扎的心路歷程。這種情感觀念的嬗變,折射出現代日本青年在人際關系中的迷惘和彷徨,映射出他們內心世界的復雜性和脆弱性。
1.情感連接的缺失:疏離、孤獨與困惑
現代日本青年普遍面臨情感連接的缺失,陷入疏離、孤獨與困惑的心靈困境。在村上春樹筆下,青年們自由、獨立、瀟灑、不受束縛,沉醉在西方古典音樂、書籍和電影當中。然而,物質的豐富并不能彌補精神的空虛,內心的孤獨、寂寞仍無法被享樂填滿?,F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生活和功利化取向,導致青年們難以建立深層次的情感聯結。他們感到與他人之間存在無形的隔閡,無法真正理解和溝通,陷入了疏離和孤獨的困境。同時,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青年們內心充滿困惑和不安,難以找到情感的歸屬和依靠。這種情感連接的缺失,反映出現代日本青年在人際關系中的疏離和孤獨,凸顯了他們內心世界的困頓和迷茫。
2.情感慰藉的渴求:友誼與愛的意義
在情感連接缺失的困境中,現代日本青年對情感慰藉展現出強烈的渴求,試圖在友誼與愛中尋找存在的意義。渡邊等青年人物,將情感寄托于友人和愛人,希冀通過真摯的情感交流,獲得心靈的慰藉和支持。渡邊與直子、綠子的感情糾葛,映射出現代青年在愛情中追尋生命意義的艱難歷程。他們在愛情中投射自我,尋求心靈的契合,以期擺脫虛無的困擾。友誼和愛情成為青年們排遣孤獨、尋求慰藉的重要途徑。他們渴望在親密關系中獲得情感的滿足,彌補內心的空虛。這種情感慰藉的渴求,反映出現代日本青年對情感依托的迫切需要,彰顯了他們在人際關系中尋找存在意義的努力。
3.情感表達的尷尬:壓抑、失落與掙扎
現代日本青年在情感表達上往往感到尷尬和困難,經歷著壓抑、失落與掙扎的心路歷程。他們一方面渴望表達內心的情感,建立真摯的情感連接;另一方面卻受到社會規(guī)范和個人性格的制約,難以自如地表達自我。青年們在愛與友誼中互相救贖,努力克服內心的創(chuàng)傷和困惑,重拾生活的希望。這種渴求救贖的掙扎,彰顯了現代青年在虛無困境中對情感慰藉的強烈需求,映射出他們在精神困頓中求索的艱辛。青年們在情感表達上的壓抑和失落,反映了他們內心的掙扎和彷徨。他們一方面渴望情感的釋放和表達,另一方面卻難以突破內心的桎梏,陷入情感表達的尷尬境地。這種情感表達的困境,凸顯了現代日本青年在情感世界中的矛盾和糾結。
在日本經濟“失去的30年”的背景下,現代青年面臨就業(yè)困難、經濟停滯等嚴峻挑戰(zhàn)。這種社會環(huán)境加劇了青年的情感困境,使他們在疏離孤獨中更加迷惘彷徨。經濟的長期低迷,導致青年難以實現自我價值,加深了他們的失落感和無力感。同時,社會壓力的增大,也使青年在情感表達上更加壓抑和退縮。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青年的情感觀念發(fā)生了深刻的嬗變,他們更加渴求情感慰藉,卻又難以建立真摯的情感連接。這種嬗變折射出現代日本青年在經濟社會困境中的心靈困局,為我們理解當下青年問題提供了重要啟示。
五、結語
《挪威的森林》以深刻的哲學意蘊和細膩的心理刻畫,為我們理解現代青年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寶貴的文學樣本。小說揭示的青年一代在困頓中的多元應對,昭示了青年群體在劇變社會中精神困境的普遍性和復雜性。作品對青年生死觀的哲思,彰顯了青年一代在生命意義上的探索與覺醒。小說折射的青年情感觀念的嬗變,為我們把握現代青年的心靈困局提供了深刻啟示。這些啟示呼吁我們反思青年問題的社會根源,重構青年的價值觀念體系,為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提供精神引領和情感慰藉,引導他們在紛繁復雜的時代中成就自我,綻放青春的光彩。
參考文獻
[1] 武鳳娟.《挪威的森林》之青年形象探究[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4(5).
[2] 王玉芬.從《挪威的森林》管窺日本后工業(yè)時代的青年特征[J].文學教育(上),2011(12).
[3]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M].林少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特約編輯 楊 艷)
作者簡介:鐘金鈴,張家界學院文學院,研究方向為日語教學。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資助教改項目“民族地區(qū)普通高校日語專業(yè)課程思政建設與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240100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