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教師越來越重視德育在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中的作用。中等職業(yè)學校作為專業(yè)人才的重要培養(yǎng)基地,承載著職業(yè)教育與德育的雙重使命。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其教學不僅僅是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更是文化交流和道德觀念傳播的重要渠道。因此,本文對德育融入中職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德育融入中職英語課堂教學的實踐策略,為相關教師提供借鑒。
關鍵詞:德育;中職英語課堂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姜擁群(1970-),女,山東招遠人,山東省萊陽衛(wèi)生學校,高級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徐小琳(1983-),女,山東萊陽人,山東省萊陽衛(wèi)生學校,講師,教育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全球化背景下,英語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對于中職學生而言,英語不僅是必備的語言技能,更是未來在國際舞臺上競爭與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中職英語課程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職業(yè)發(fā)展和國際視野的拓展。同時,隨著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道德品質要求的提高,德育逐漸成為職業(yè)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責任感以及正能量的社會行為,使其成為既有專業(yè)技能又具備良好道德修養(yǎng)的復合型人才。
一、德育融入中職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中等職業(yè)學校承擔了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技能與綜合素質的雙重責任。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其教學不僅僅是語言知識的傳授,更是價值觀、思維方式與跨文化理解的橋梁。因此,將德育融入中職英語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專業(yè)素質具有重大意義。第一,德育的融入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中職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易受周圍環(huán)境和同伴影響,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易扭曲。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可以借助文本、情境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導學生認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倫理道德觀念,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第二,德育的融入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中職英語教師可借助討論環(huán)境保護、志愿服務等的主題活動,激發(fā)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并引導他們思考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如何在社會中發(fā)揮作用。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增強學生的社會參與感,還能提高其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英語的能力。第三,德育的融入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中職學生往往面臨來自學習、生活等多方面壓力,德育的融入有助于提升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通過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精心設計,比如加入關于情緒管理、團隊合作、時間管理等的內容,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在掌握語言技能的同時,增強處理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
二、德育融入中職英語課堂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資源
在中職英語課堂上,教材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的載體,更是德育資源庫。為了有效地將德育融入中職英語教學,教師必須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道德和文化元素,這些德育資源能夠在無形中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德育資源的挖掘應當圍繞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實際,將德育資源融入教學,可使學生在語言學習的同時受到德育的熏陶。教師應全面分析教材內容,找出與學生認知發(fā)展相符的德育元素,及時把握教學時機,通過具體情境將德育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使學生在自然、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逐步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例如,在“People and events”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播放一些與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相關的真實對話,學生通過聽對話猜測這些人物和事件。在講到Martin Luther King Jr.這一人物時,教師可分享一個真實故事:“Martin Luther King Jr., despite facing numerous threats and even imprisonment, continued to advocate for civil rights and equality. His dedication to justice and his non-violent approach left a profound impact on society.” 。通過這個案例,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與社會正義、責任和奉獻精神相關的主題,讓學生意識到歷史人物的偉大成就背后是他們非凡的毅力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二)設定適當?shù)慕虒W目標
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需要全面考慮語言學習與德育教育的雙重目的,使得語言教學能夠促進德育內容的滲透。適當?shù)慕虒W目標應當包括語言能力的提升和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實用英語技能,更能夠在此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應重視語言教學與德育內容的有機結合,確立適當?shù)乃仞B(yǎng)目標。然后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例如,教師在教授常見英語問候語時,可以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如,漢語中的“你吃飯了嗎? ”是一種表達關心與打招呼的方式,而在西方文化中,這樣的問句可能被理解為提出實際的用餐邀請,而西方常用的問候語是“How are you doing ?”。這些交際方式的不同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教師不僅教授了實用的英語問候語,更重要的是使學生了解并尊重文化多樣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和文明禮貌的交際能力。
(三)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中職英語課堂上,教師需要設計有助于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活動,以促進學生在理解和使用英語的同時,深刻感受到幫助他人和服務社會的重要性。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還能有效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這種教學方法的核心在于將語言學習與志愿服務精神相結合,使得教學內容不再限于語言知識,還涉及人文素養(yǎng)和職業(yè)素養(yǎng)。
例如,在“Exchange ideas about volunteer work”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學生參與志愿者服務”這一主題設計課堂活動。通過學習相關的語言知識,學生不僅提升了語言技能,也理解了志愿服務的意義。教師可以利用“Certainly, how may I help you?”或“Can I volunteer for the event?”等句型來引入課堂討論,使學生能夠使用英語深入探討志愿服務的價值。此外,讓學生分享各自的志愿服務經(jīng)歷,或是模擬志愿服務情境,從而加深他們對于奉獻精神的理解。課后,教師鼓勵學生參與社區(qū)服務活動,并用英語分享他們的感受與收獲。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夠將英語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實現(xiàn)知識水平與人文素養(yǎng)、職業(yè)素養(yǎng)的同步提升。
(四)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職英語教學融合德育,尤其是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更是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的內在要求。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中職學生來說,通過英語課堂探討和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可以有效增強愛國意識和文化自豪感。
例如,“Understand how to choose a restaurant”這個單元探討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獨特之處和歷史背景,教師可以引入中西方飲食文化比較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活動,讓學生探討和比較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例如,在介紹西方飲食文化的同時,教師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國飲食文化,尤其是中餐中的主食、小吃、甜品、飲料、餐具以及餐桌禮儀等方面的內容。在討論環(huán)節(jié),教師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對于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看法,尤其是對中國飲食文化所包含的審美體驗、情感寄托和社會功能的理解。學生通過分享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美食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驕傲感。此外,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參加實際的飲食文化體驗活動,比如品嘗和制作傳統(tǒng)美食,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解與喜愛。然后讓學生寫一篇英文文章,描述自己對這次文化體驗活動的感悟。
(五)加強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德育融入中職英語課堂的重要方式。感恩教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讓他們學會珍惜他人的付出和關懷,進而能以更加積極平和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與學習。結合英語教學內容開展感恩教育,教師能有效利用課堂來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幫助他們認識到每個人在家庭和社會中扮演的角色,理解他人的努力和奉獻。此外,教師還應通過具體的課堂活動和討論,引導學生從文化和語言的角度探討感恩的重要性。
例如,“Role models of the times”這一單元講述了現(xiàn)代社會中具有典范意義的個人或群體的故事,教師可借此開展感恩教育。這些故事描述了那些在平凡崗位上作出不平凡貢獻的人們,如醫(yī)護人員、教師、志愿者等,他們用無私的行動感染和激勵著人們。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故事提問學生“Who in your life can be considered a role model?” “Can you think of a time when someone went above and beyond to help others?”。這些問題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這些故事中,還能促使他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責任。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What qualities make someone a role model?” ,并讓學生討論如果他們身處這些榜樣的角色將會如何去做。通過這樣的討論和反思,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些默默奉獻的人們的辛苦與付出,激發(fā)他們的感恩之情并付諸行動,為他人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六)注重德育教學方式生活化
在中職英語教學中,融入德育的目標不僅是提升學生的語言技能,還包括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和人格。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是教學方式生活化。將德育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使用學生熟悉且易于接觸的生活場景和素材,可增強教學的實用性和互動性。這種方法不僅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還能使其更深層次地理解和吸收德育內容。
例如,借助端午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教師可以引入關于屈原生平事跡和端午節(jié)傳統(tǒng)習俗的英語材料,如英語版的屈原生平介紹和端午節(jié)風俗故事,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隨后,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包粽子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粽子,同時用英語介紹各種制作材料的名稱和制作步驟。這種活動不僅讓學生實際操作,體驗文化,還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英語學習與日常生活實際場景相融合,在提高學生語言實用技能的同時,強化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和愛國情感。
(七)完善教學評價
英語課程的教學評價不僅要考查學生的語言知識和技能,也需涵蓋其道德素質的發(fā)展。教學評價應是全面的,既包括對學生英語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價,也應評估學生將英語應用于實際生活的能力和道德表現(xiàn)。因此,教師需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從而確保學生不僅能學習語言知識,還能通過語言的使用展現(xiàn)其人文素養(yǎng)。有效的教學評價機制能夠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和人文素養(yǎng)的均衡發(fā)展,為其將來的職業(yè)生涯和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學評價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從而完善評價體系。例如,書面考核通常包括聽力、選擇題、閱讀、翻譯和寫作,側重于評價學生對英語詞匯、常用語法結構和句型的理解與運用;素養(yǎng)考核則涉及志愿服務、自我管理、創(chuàng)新能力等。
三、結語
總之,通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資源,將德育滲透與語言知識相結合,完善考核體系,不僅豐富了中職英語教學內容,也提高了學生的道德素質和語言應用能力,進而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教師應當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以適應新時代教育的需求,確保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林沁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中職英語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J].校園英語,2023(22):85-87.
[2]曹青青.情景教學模式下課程思政融入中職英語課堂探索與實踐[J].海外英語,2022(23):210-212.
[3]許萌.英語影視資源融入中職英語口語課堂的教學實踐與探索[J].海外英語,2022(2):230-231.
[4]歐至英.德育滲透下的中職英語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J].校園英語,2021(1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