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神經阻滯,首先需要了解疼痛弧的概念。以肢體感受到針刺疼痛并做出逃避動作為例,這個過程是由針刺部位的疼痛感受器捕捉到疼痛刺激,然后將這個“疼痛”信息通過外周神經傳遞到大腦。大腦經過一系列的分析判斷后,指揮骨骼、肌肉配合完成“逃避”動作。而神經阻滯就是在這條疼痛信息傳遞的通路上使用局部麻醉藥物,打斷疼痛的傳遞,從而產生神經阻滯作用。
全身麻醉雖然能使患者處于無痛的“睡眠”狀態(tài),但身體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tǒng)仍然相對活躍。此時,需要使用較大劑量的全身麻醉藥物來抑制因外科手術切割、牽拉引起的交感與副交感反射。然而,這種做法往往會帶來心肌抑制、器官功能損害等副作用,直接表現為血壓心率的嚴重下降、心律失常、電解質紊亂、肝腎功能受損等。這顯然得不償失。而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則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
那么,為什么不單純使用神經阻滯來完成手術呢?其實道理很簡單,現代醫(yī)學不僅要求在無痛條件下完成手術,還要保障患者的舒適性。神經阻滯在控制各種不良反射的同時,還能很好地解除患者的恐懼、焦慮情緒,大大降低全身麻醉藥物的使用量。這不僅減少了醫(yī)療費用,增加了患者的舒適性,還保護了患者的器官功能,完全符合現代醫(yī)學的發(fā)展理念和醫(yī)保政策。
醫(yī)院每年完成各類神經阻滯萬余例,均是在超聲引導或超聲復合神經刺激器引導下完成的。超聲在麻醉科的應用相當于麻醉醫(yī)生的“眼睛”。在掌握正常肌骨解剖的基礎上,麻醉醫(yī)生使用超聲顯示患者的肌肉、血管、神經、骨骼、關節(jié)滑囊等結構,并在超聲的動態(tài)掃描下將神經刺激針穿刺進入“目標神經”周圍位置,回抽無血后注射局部麻醉藥物。因此,神經阻滯對患者來說是非常安全的,而且不會損傷到患者的神經。
然而,要掌握全身諸多神經的阻滯方法,麻醉醫(yī)生需要掌SN/up0vs2OLmynPQLEkZOwMxkKWksXjp9VfFLBNPuRM=握超聲的使用方法、不同部位的神經肌肉解剖以及特殊部位的阻滯要點和藥物使用劑量。由于有了超聲的幫助,對于一些深部的神經阻滯,如臀部的坐骨神經阻滯、腰交感神經阻滯、蝶腭神經阻滯等,都能夠輕易完成。因此,在操作過程中,患者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痛苦。
神經阻滯的最大風險點是局麻藥中毒,但這一風險可以通過注意用藥的個體化和總量的控制來有效規(guī)避。同時,注射藥物之前的“回抽”動作也是必不可少的,這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而且,麻醉醫(yī)生通常也是一位技藝成熟的急救醫(yī)生,所以患者朋友們可以更加放心地接受神經阻滯。
總之,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不僅能夠滿足外科手術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減少了各種不良手術應激反射,減少了全身麻醉藥物的使用劑量和藥物對身體的副作用,還降低了醫(yī)療費用。這符合外科ERAS流程,是值得醫(yī)患朋友們共同推崇的現代麻醉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