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強調在美術課程中須著力加強革命文化教育。用好教材,挖掘革命文化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對學生進行革命文化教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可以實現革命文化與小學美術教學的融合。為此,教師要在明確革命文化內涵要求、現實困境的基礎上,探尋有效的改進策略,旨在幫助學生深化對革命文化的認識,激發(fā)學習意愿,主動接受革命文化教育,豐富美術教學內涵。
關鍵詞:小學美術;革命文化;改進策略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增強課程思想性?!读x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進一步明確指出,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如何將革命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讓學生建立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是美術課程的重要議題。
一、革命文化的內涵要求
從主體看,革命文化建構主體是黨和人民;從時間看,革命文化是以1919年爆發(fā)的五四運動為起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逐漸形成,并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迎來新的發(fā)展的。其內容實質是中國共產黨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過程中,與人民風雨同舟、同甘共苦、干在一起、想在一起,形成的凝聚著中國魂、彰顯著中國力、張揚著中國風的文化形態(tài)。
《革命傳統(tǒng)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指出,小學階段重在圍繞政治思想與道德啟蒙,注重選擇革命領袖、革命英雄事跡故事、革命文物、革命歌曲等,激發(fā)學生對革命領袖、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和學習意愿,感受忘我奉獻、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拼搏的高尚品質和愛國主義情懷。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該選取經典作品,以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學生形成對革命領袖的尊重之意,以及對革命烈士的敬仰之心,在此基礎上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革命文化教育的現實困境
1. 時空距離難以彌合
革命年代與現今新時期有著一定的時空距離,由于處在截然不同的時代環(huán)境,學生往往難以深刻理解動亂復雜的歷史背景。例如,處在和平年代的學生可能對蔡亮的作品《貧農的兒子》中貧農的兒子對參軍的迫切心情和決心抱有疑慮:為什么他們在這么小的年紀就有如此堅定的決心去參軍?盡管通過學習學生能夠領悟到這種精神是偉大的,但是仍然無法從內心深處接受和理解,從而使作品應有的積極影響被時空差異削弱。
2. 價值觀念難以滲透
學生價值觀的塑造與其情感體驗是密切相關的。革命時代的先烈們?yōu)榧w犧牲、為國捐軀、為革命義無反顧地奉獻自己的一切。對于小學生來說,這些就僅僅是教材中的故事,甚至認為是不可思議的“英雄神話”,與自己的生活無關。例如,在欣賞詹建俊的作品《狼牙山五壯士》時,學生可能無法理解五位戰(zhàn)士寧死不屈、跳崖犧牲的決心和深厚的愛國之情。
3. 深度學習難以進行
在教學中,學生往往對革命主題內容缺乏興趣,因而缺少學習動力,導致學習常常停留在淺層。例如,在欣賞周思聰的《人民和總理》這幅作品時,學生除了需要對作品進行賞析之外,還可以通過閱讀《你是這樣的人:回憶周恩來口述實錄》進一步了解周恩來的豐功偉績。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多局限于對單幅作品的研究,很難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難以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三、革命文化教育的改進策略
1. 明晰素養(yǎng)目標,整體規(guī)劃教學路徑
(1)精準定位素養(yǎng)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和學生共同追求的學習成果和評價準則。藝術教育應以核心素養(yǎng)為指導,目的是讓學生在享受藝術之美的同時,傳承和發(fā)揚革命文化,賦予學生心靈上的強大動力和深刻的藝術體驗。
《標準》將藝術課程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分為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chuàng)意實踐、文化理解,以上四個方面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核心素養(yǎng)落實在“革命文化”主題內容上,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層意思。審美感知方面,引導學生欣賞革命歷史題材的藝術作品,幫助學生了解革命文化藝術作品中的藝術語言、藝術形象、風格意蘊、情感表達等,進而使他們能夠識別革命文化主題藝術作品中藝術性和精神美的存在,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審美興趣;藝術表現方面,學習有關革命文化的內容和藝術創(chuàng)作技巧之后,學生可以運用多種美術創(chuàng)作形式,創(chuàng)作出較為完整的革命文化題材作品,并將其展現出來,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培養(yǎng)審美能力和家國情懷;創(chuàng)意實踐方面,在教學中結合革命歷史故事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生的靈感;文化理解方面,將革命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使學生在美術活動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認識和了解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百年奮斗重大成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尋找要素的整合點。
革命文化是一種重要資源,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物質文化主要包括革命歷史遺址、革命紀念館、紅色文化主題公園、紅色旅游路線、革命文物、革命文獻、革命作品等;非物質文化主要包括革命故事、民間歌謠、英雄人物及事跡、重要紀念日及儀式等。教師要挖掘革命文化資源,獲取豐富的教學內容,夯實融入革命文化的基礎。
(3)找準教材的落腳點。
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以下統(tǒng)稱“人教版教材”)在整體編排上趣味性較濃,以單課式為主,課與課之間的聯(lián)系較少,沒有劃分單元和課程所屬領域,但是可以根據學習要求判斷出該課的所屬領域??v觀教材全十二冊,沒有革命文化的主題課程,但是教師可以選取一些適合融入革命文化的課題,找好可融入的切入點將革命文化融入教學中。其中,部分內容在插圖中出現了與革命文化有關的內容。例如,人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五彩繽紛的生活”一課中的藝術作品《做共產主義接班人》《小八路》,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今天我值日”一課中的藝術作品《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保護文物”一課中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等革命遺址、遺跡。教師可以將這些插圖作為融入的關鍵點,但在融入的過程中不能偏離課題生搬硬套,要做到潤物細無聲。值得關注的是,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了一些革命文化的內容,教師可以結合美術教學內容將語文課上已經學過的內容穿插進美術課堂,強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促進知識之間的遷移運用。
2. 優(yōu)化學習策略,滲透革命文化精神
(1)多法并舉,拉近生本距離。
革命文化的內容富含深厚的文化特征。同時,由于知識儲備的局限性,導致學生在學習時會遇到不理解的問題,難以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因此,縮短學生與革命文化內容之間的距離,是使學生深入理解作品的關鍵。
首先,聯(lián)結生活,拉近時空距離。例如,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下冊“浮雕”這節(jié)課中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虎門銷煙)》是由曾祖韶、艾中信等集體創(chuàng)作的浮雕作品,將同仇敵愾、反帝愛國的主題思想貫穿于整個浮雕,表現了革命氣概。在欣賞作品時,學生往往只停留在觀察浮雕作品刻畫了哪些形象,對于作品蘊含的主旨與表達的情感存在多重鴻溝。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現象出發(fā),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曾祖韶這個名字大家熟悉嗎?”有的學生回答:“我觀看過曾祖韶的代表作品《陶鑄全身坐像》。”有的學生回答:“參加假期小隊活動時,我參觀過曾祖韶故居?!苯處熃Y合學生的回答總結:“曾祖韶是我國著名雕塑家、美術教育家、新中國雕塑事業(yè)奠基者之一?!币蕾p《人民英雄紀念碑(虎門銷煙)》這件浮雕作品,還要從曾祖韶的生活背景說起。只有把學習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才能拉近學生與作品之間的距離,還會使學生對此好奇:曾祖韶是誰?曾祖韶為什么會創(chuàng)作《人民英雄紀念碑(虎門銷煙)》這一作品?他是如何進行創(chuàng)作的?他想表達什么樣的感情?這為后續(xù)的探究奠定了基礎。
人教版教材中涵蓋了一系列描述革命英雄的作品,如《小八路》《雷鋒》《周總理像》等。在欣賞這些藝術作品時,通過人物的言行去感知人物形象是重要途徑。例如,仍以《小八路》這一作品為例,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為戰(zhàn)斗英雄制作紀錄片”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通過鏡頭細膩描繪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并補充畫出戰(zhàn)斗環(huán)境,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其次,融合學科,拉近認知距離。學生缺乏對革命背景的認識,很難理解革命領袖和英雄人物的信仰、擔當。例如,在欣賞《貧農的兒子》這幅油畫作品時,要想讓學生深入體會畫家筆下的毛主席和兩個孩子的形象特征和思想內涵,需要提供相關的背景史料。由于缺乏對作品創(chuàng)作年代的背景知識,學生會產生困惑:毛主席怎么知道這兩個孩子是貧農的孩子?兩個孩子為什么要當紅軍?此時,教師可以聯(lián)系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節(jié)選)》這篇課文,回顧課文主旨,雨來是生活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孩子,面對鬼子的掃蕩,他毫不畏懼、聰明勇敢,用自己的行動保護家園,捍衛(wèi)民族的尊嚴。以此引申到藝術作品中貧農的孩子當紅軍的決心,認識到作者重點刻畫了兩個身穿破爛衣服,腳上穿著草鞋,背著破草帽和包袱的小孩,并以濃重的青灰色調統(tǒng)一了全畫,把學生帶入了那段崢嶸歲月,彌補認知上的空白。
(2)多維認知,豐富先烈形象。
教材中有一些有關革命領袖和偉人的美術作品。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讓學生對這些人物形象僅停留在刻板層面,還應該讓革命精神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
首先,史料欣賞,明晰革命先烈的精神形象。涉及革命文化題材的作品通常具有明確的時代特征,作品描繪的是特殊環(huán)境下的獨特事件,其中包含人物在此事件中承擔的“角色身份”。若在欣賞過程中僅聚焦顏色、線條、構圖等美術元素來識別“角色身份”,可能會將過多標簽貼于人物身上,使學生無法關注其關鍵品質,即人物的“精神身份”。例如,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喜怒哀樂”這節(jié)課中的作品《人民和總理》展示了周恩來總理1966年赴邢臺震區(qū)視察災情、慰問受災群眾的感人場景。在作品中,領袖人物被平等地放置在一般群眾之間,其神態(tài)被生動而準確地描繪出來,有力地表現了周總理心系人民、深沉悲憫的感人形象,筆墨酣暢之間都表現出濃厚的藝術效果。教學時,教師可以選用作品的空白部分以復原相關的歷史實情,并帶領學生欣賞真實且情感化的歷史資料視頻,以此幫助學生通過人物的“角色身份”來理解其“精神身份”。
其次,主題聯(lián)賞,構建革命人物的立體形象。教材中含有革命文化元素的作品篇幅受到一些限制,以至于學生對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只留下單調、碎片化的記憶,但是通過主題性的聯(lián)合賞析,學生可以在腦海中全面地構造出人物的立體形象。例如,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中關于科學家形象的作品非常豐富,教師可以以“喜怒哀樂”和“夸張的臉”兩課為契機,引導學生圍繞“偉大科學家”這一主題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建立立體的科學家形象。學生可以看到錢學森、李四光、茅以升等著名科學家并非都如革命英雄那般激戰(zhàn)沙場,但仍然以自己的能力促進了國家發(fā)展,讓學生意識到他們也是值得尊敬的英雄,應當向他們學習,用自己所能為祖國貢獻力量。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欣賞“人民的優(yōu)秀科學家”“艱難歲月”等主題作品,從而引導學生在多樣的賞析過程中全面理解科學家精神。
總之,革命文化是中國革命勝利的精神核心、文化支撐和象征標志,這一文化繼承并發(fā)展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了實質性的積累,成為了文化自信的關鍵滋養(yǎng)源。因此,在小學美術革命文化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革命文化資源,明確努力的目標,制訂全面的教學計劃,優(yōu)化學習策略,傳遞革命文化精神,讓革命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成為學生的精神底蘊,以此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郭萍. 革命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實踐探索[J].中國中小學美術,202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