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研學是五育融合的重要載體,是培育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的重要抓手。本文對五育融合的時代內(nèi)涵及其與地理研學的聯(lián)系進行闡述與探究,通過“金華山風景區(qū)”的鄉(xiāng)土地理研學點的研學設計,探究真實情境下五育融合與地理研學結合的可行性,最終構建五育融合度水平劃分表和研學活動評價表,以檢驗育人成效。
關鍵詞:五育融合;鄉(xiāng)土地理;高中地理;研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207(2024)10-0067-05
2019年,《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指出:“大力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有機融合,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diào):“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新時代下,五育不再是割裂、獨立的個體,促使五育有機融合,并滲透至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中,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刻不容緩。
地理學科是五育融合的重要陣地,其綜合性、區(qū)域性與實踐性等特點,為五育融合與地理研學的結合奠定基礎。2019年,《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二)》中就提到:“課程圍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主線,讓學生通過研學旅行,做全面發(fā)展的人”[3],但目前五育融合在地理學科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課堂教學[4]、教材分析[5]、考試分析[6]等領域中。盡管有學者嘗試將五育融合與研學旅行相結合,但僅在宏觀層面上將二者聯(lián)系的意義與實現(xiàn)的路徑進行闡述[7],在具體的研學設計、實施與評價上仍值得探究。因此,對“如何將五育融合與地理研學相聯(lián)系?”“如何將五育融合具體運用于地理研學的實際案例中?”“如何對其進行評價?”這些問題的探討與闡述,成為本文重點所在。
一、五育融合與地理研學的概述
1.五育融合的時代內(nèi)涵
1912年,蔡元培先生提出以五育并舉培養(yǎng)學生實現(xiàn)健全之人格,他強調(diào)了五育的均衡性和獨立性,但忽略了五育的融通性和滲透性。新時代下,五育并舉不斷革新,并擁有了新的時代內(nèi)涵,五育融合便是迭代的產(chǎn)物。五育融合以五育并舉為前提,促使五育從獨立開展的割裂狀態(tài)轉向相互滲透的融通狀態(tài)[8]。從特性的角度來看,五育融合可劃分為育人假設、育人實踐、育人理念、育人思想和育人能力,它不僅預設了學生的成長,提供給學生理念支撐,還要求以實踐的方式,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思維和學習能力[9],而這些能力正是核心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從融合的角度來看,五育融合不僅是內(nèi)部要素的相互融通,更是育人與教學的有機聯(lián)結,是指導教學目標、內(nèi)容與實施等方面的一體化和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的重要理論。
2.五育融合與地理研學的聯(lián)系
通過對五育融合時代內(nèi)涵的探究不難發(fā)現(xiàn),其與地理研學有著潛在聯(lián)系。地理研學依托地理課程,通過實踐培養(yǎng)和綜合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同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孕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人才。這與五育融合的任務和目標相一致。此外,地理研學圍繞五育的主線,以德育為先,以地理學科知識作為智育支撐,讓學生通過實踐感受鄉(xiāng)土之美、鍛煉意識、磨煉體魄、體驗勞動成果、增強社會責任感。基于此,本文構建了五育融合與地理研學的聯(lián)系圖(圖1),認為地理研學是五育融合的載體,智育和美育是地理研學的基礎,體育和勞育為其賦能,在實踐中深化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最終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德育目標。
二、研學線路選擇和活動設計思路
金華山位于浙江省中部,是浙西中山丘陵區(qū)的一部分,東接義烏、浦江縣界的紅巖丘陵,向西南終止于蘭江河岸丘陵,南側為金衢盆地,北側與龍門山遙遙相望,西南側是一條25千米長的石灰?guī)r巖溶洞穴群。金華山整體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因山脈走向、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植被等差異而有其相應的小氣候。境內(nèi)森林覆蓋率高、溝谷眾多、溪澗交錯。這里既有宋代詩人金履祥留下的《洞山十詠》,也有徐霞客游覽雙龍洞后留下的近5 000字膾炙人口的游記,人文底蘊豐富??梢姡皡^(qū)研學資源多樣,適合開展地理研學課程。
1.研學路線選擇
金華山風景區(qū)研學資源點豐富。考慮到趣味性、安全性、經(jīng)濟性、便捷性、情境真實性和美學價值等因素,本次研學旅行以雙龍景區(qū)為主線,確定如下研學路線:景區(qū)入口—毛澤東主席視察雙龍電站紀念館—雙龍溪峽谷—雙龍洞—九龍村小冰島—景區(qū)出口(圖2)。該路線不僅涵蓋了地形地貌景觀、植被與土壤、水文特征等自然環(huán)境要素,還包括水電站選址、采礦點選址等人類活動要素,融合了人文底蘊之美和現(xiàn)代紅色精神,符合五育融合導向下的地理研學旅行考察要求。
2.研學活動設計思路
本次金華山風景區(qū)研學活動以浙江省金華市浙江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二學生為活動對象,走進山岳森林,以水電站、雙龍溪峽谷、雙龍洞、九龍礦山為真實情景驅(qū)動,在五育融合目標的指導下,學生們將回顧水電站選址、河流地貌演變、植被與土壤、生態(tài)修復與國家安全等課本知識內(nèi)容,將地理理論知識與研學實踐有機結合。同時,為確保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德智體美勞五育的全面發(fā)展,每個情境驅(qū)動與活動實施都對應具體的能力培養(yǎng)目標和五育融合落實目標,這不僅有助于促進學生五育全面發(fā)展,還從多角度、多方位深化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圖3)。
三、研學活動過程設計
具體研學活動過程設計見表1。
四、研學評價與反思
1.研學評價
五育融合評價融入地理研學課程評價是時代發(fā)展的趨勢,它既促進知識的融通與深化,又能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五育融合評價是全面、融通的,它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評價,同時,強調(diào)以五育融合程度為評判單位[10]。為了更好地評價學生的五育融合度,本文構建了五育融合度水平,將五育融合度劃分為4個水平,從水平1到水平4,五育融合度依次遞增,是學生理解由表面到深層的變化,也是學生由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究的過程(表2)。
地理研學課程是基于真實情境進行的實踐課程,要求遵循全方位、多主體、重實效、顧全面的原則進行評價。因此,依托地理研學的真實情境,將五育融合度評價融入地理研學活動評價中,能夠促進理論與實踐的融通,培養(yǎng)和綜合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推動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復合人才培育?;诖?,本文從“水電站、峽谷、喀斯特地貌、礦場”的真實情境出發(fā),通過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等多主體對五育融合度進行評價,判斷本次地理研學課程五育融合的育人成效(表3)。
2.研學反思
在多主題活動的真實情境下,地理研學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推動新時代五育融合與地理教育實現(xiàn)交匯,培育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的重要抓手?;谖逵诤系母咧朽l(xiāng)土地理研學設計,是五育融合在地理戶外教育中不斷滲透與拓展的一種嘗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給一線教師提供新視角,幫助學生深化核心素養(yǎng)、促進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中國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3-04-26]. http://www.gov.cn/zhengce/ 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3-04-26]. 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3] 郭鋒濤, 段玉山, 周維國, 等. 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二)——課程結構、課程內(nèi)容[J]. 地理教學, 2019(6): 4-7.
[4] 黃萬沙, 趙宇鸞, 蘇蘭蘭. 基于跨學科的五育融合教學案例實踐探索——以“花樣·生活”為例[J]. 地理教育, 2023(5): 29-32.
[5] 陳詩吉, 李婧, 趙亞茹, 等. 五育并舉融入高中地理學科教育的框架構建[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21(9): 21-25.
[6] 吳俊和. 高中地理試題落實“五育并舉”的策略例析——以2020年高考全國卷地理試題為例[J]. 地理教育, 2020(10): 40-42.
[7] 洪帥. “五育”并舉融入中小學研學旅行教育的路徑[J]. 內(nèi)江科技, 2023, 44(2): 132-133,74.
[8] 李政林. “五育融合”視域下勞動教育的過程邏輯與未來路向[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21, 41(4): 13-17.
[9] 李政濤, 文娟. “五育融合”與新時代“教育新體系”的構建[J]. 中國電化教育, 2020(3): 7-16.
[10] 鐘柏昌, 劉曉凡. 論“五育融合教育”[J]. 中國電化教育, 2022(1): 86-94,104.
通信作者:朱麗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