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我還是一名中學生時,就對“班主任”這個身份充滿了向往。如今,我已做了18年班主任。在這個過程中,我漸漸發(fā)現,一位班主任要成熟起來,總得經歷三大步。
第一步:初登講臺——看山是山。
2002年,剛從大學畢業(yè)的我,總是習慣用自身的標準去衡量學生的表現,全然忽略了他們還只是一群剛從初中畢業(yè)的孩子。
晚自習時,我還沒走進教室,就聽到了鑼鼓喧天的吵鬧聲。我氣不打一處來,立馬大聲呵斥道:“你們在干什么,把嘴巴閉上!”
前一天才細致地講解了宿舍清潔該怎么做,第二天仍舊會被扣分:或者鞋子未放整齊,或者陽臺的水池很臟,或者垃圾桶的垃圾未倒……每次被扣分,我總想狠狠地批評學生一番,讓他們長長記性。
講解過、示范過、強調過的作業(yè)要求,只要一個周末,就會被學生拋諸腦后。每每這時,我都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你們到底要我講多少回!”
那時的我,太理想化了,總是以成人或“學霸”的標準去要求學生?;蛟S正因為如此,我看到的總是他們身上那些讓人又氣又急的缺點。
第二步:物極必反——看山不是山。
經過一段時間的嚴格管教后,學生臉上那種純真的笑容消失了,他們的眼神中隱匿著一種驚恐。意識到這一點后,我一改之前的做法,拾起了評價的“放大鏡”,用力尋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但凡他們有一點進步,就大加表揚。
自習課走進教室,雖然仍有學生講話,但是人數比以前少了一些,于是我開始大肆表揚學生的進步;宿舍清潔仍然會被扣分,雖然我依舊著急,但想著比起之前已經有所改變了,于是大贊“同學們有進步”;交上來的作業(yè),雖然仍會讓我在批閱時頭昏腦脹,但我總能笑著走進教室,表揚“大家的作業(yè)做得很好”。
從“嚴厲批評”到“花樣夸贊”,我發(fā)現,學生的能力并沒有實質性的提升,很多問題依舊存在。直到一個學生和我說“老師,我們只是孩子”,我才從夢中驚醒過來。
第三步:得心應手——看山仍是山。
我們總是以急切的心去責備學生成長緩慢,卻忽略了:慢,才是成長的真諦!
學生在自習課上喜歡講話,我們看到的是他們不遵守紀律的現象,卻忽略了才從初中畢業(yè)的他們暫時還沒有養(yǎng)成自習的習慣;學生做不好宿舍清潔,我們看到的是他們做事不仔細的結果,卻忽略了才開始獨立生活的他們,很多生活技能尚未學會;學生上交的作業(yè)沒有按要求完成,我們看到的是他們不認真的態(tài)度,卻忽略了年紀尚小的他們,可能暫時還記不住繁多的作業(yè)要求。作為班主任,或許該靜下心來、俯下身來,給孩子多一些時間和指引,讓他們慢慢成長。
(作者單位:重慶市第一實驗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