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人工智能:“無所不在的征服”?

        2024-10-08 00:00:00陳定家
        南方文壇 2024年5期

        在AI成為熱門話題的今天,“智能軟件會不會搶走作家的飯碗”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不少網(wǎng)絡文學作家對這個問題發(fā)表了有趣的看法。有一種意見認為,軟件說到底是人類的工具,無論什么工具都無法取代人類。例如網(wǎng)絡小說作家蒼蒼說:“從理論上來說,ChatGPT從海量文字庫中抽取文字,按要求組合,必定會組合出一篇精彩的小說、散文、詩歌,甚至超過作家。但我們知道,就像一份手寫書信要比電腦打印稿多一些溫度,一幅手繪畫作要比AI畫作更具情感質(zhì)地,文學要求的不止是文字精準,更是文字背后的情感流淌。ChatGPT再厲害,也寫不出‘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這樣的靈魂文字?!雹俚灿腥诵Q,ChatGPT的出現(xiàn)帶給人一種“夢想照進現(xiàn)實”的感覺。未來ChatGPT很有可能替代人類寫作,即便不是ChatGPT,也會是ChatGPT2號,或者3號。技術在不斷進步,AI也在不斷迭代更新,當阿爾法狗打敗圍棋高手李世石的時候,在某種程度上就已經(jīng)預言了。作為一名文字工作者,沒有危機感是不可能的。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類似的爭論,自古有之,且不說莊子的“抱甕老人”對“機器”與“機心”的憂慮,也不穿鑿第歐根尼對所謂文明進步的蔑視,也不說100多年前恰佩克的《萬能機器人》對人類對智性機器的擔憂甚至恐懼。單以1999年《光明日報》關于《明天藝術家會失去飯碗嗎》的討論為例就不難看出,人與機器的關系絕不像看上去那么簡單。當年日、美、俄、德等國的25名科學家就未來100年內(nèi)全球高科技發(fā)展情況,及其對相關學科的沖擊擬出了100個選題,其中第26個選FvUMMszgsRKrEpmVtVHhsA==題是:21世紀中葉,包括電影、繪畫在內(nèi)的各門藝術由機器人和電腦代替的可能性及其影響。人們相信,這種科學技術的革命帶來的藝術生產(chǎn)的革命將真正成為古典藝術終結的標志。藝術家特立獨行的創(chuàng)造精神漸趨弱化,藝術生產(chǎn)者們的精細的分工合作成為大勢所趨,本雅明所描述的藝術“靈光消逝”在“機械復制”升級為“數(shù)字化生存”之后,藝術“靈境”②中的“主體消散”態(tài)勢日趨嚴峻。其實早在20多年前,好萊塢就生產(chǎn)了一批“非人”的電影,把世界影壇攪得沸沸揚揚。以中國傳統(tǒng)故事《花木蘭》為核心情節(jié)的同名卡通片在美國十分火爆,其票房突破億元大關;類似的電影還有《蟻哥正傳》《埃及王子》《玩具總動員》等。這批出手不凡的銀幕佳作皆由電腦包攬全活,片中人物都是人造的“銀幕英雄”。這些電腦影星之間不再有沒完沒了的藝術上的爭執(zhí),不再有獅口大開漫天要價的巨額片酬,也不再為頭牌的位置鉤心斗角甚至大打出手。因為這些將主宰21世紀影壇的“明星”,實際上只不過是一些服服帖帖的計算機程序,它們其實只是AI家族中ChatGPT的一些藉藉無名前輩而已。

        一、“仿若萬能”的AI:

        重新理解科學與藝術的關系

        誠然,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迅猛發(fā)展,AI在影視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AI生成以假亂真的特效早就是其拿手好戲,如虛擬場景、怪物和人物的創(chuàng)造,以及環(huán)境的渲染。它可以大大減少人工制作特效的時間和成本,并提供更加精確和逼真的效果。在輔助電影的后期制作方面,AI也可以大顯身手,例如自動剪輯和拼接素材、調(diào)整畫面色彩和光線、修復圖像缺陷等。有了AI技術的加持,電影制作的效率和質(zhì)量提升之快令人嘆為觀止。AI原創(chuàng)音樂方面取得的成果令人聞之雀躍,根據(jù)不同場景和情緒的需求創(chuàng)作配樂。它可以學習和模仿不同音樂風格,為影視作品提供個性化的音樂背景。從藝術生產(chǎn)與消費的視角看,AI不僅能夠分析大量的電影劇本和文學作品,學習其中的故事結構、角色發(fā)展和情節(jié)構建規(guī)律,從而輔助編寫劇本并提供創(chuàng)意建議,而且還能通過分析觀眾的反饋和行為數(shù)據(jù),了解他們的喜好和興趣,幫助制片人和導演更好地理解觀眾需求,制作更受歡迎的影視作品。更為重要的是,這些還只是AI在影視領域應用示例之冰山一角,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AI在藝術活動中的應用前景幾乎可以說是無可限量。

        由AI制作的經(jīng)典影視劇《AI之戰(zhàn)》,這部劇以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為背景,描繪了人類與AI之間的斗爭和合作,引發(fā)了對于人類命運和道德困境的思考?!稒C械心》的故事發(fā)生在一個由AI主宰的世界,主角是一名被植入了AI芯片的年輕人,他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隱藏在AI系統(tǒng)背后的真相。《人工智能啟示錄》這部劇通過一群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故事,探索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潛力和風險,同時也展現(xiàn)了人類情感和道德的重要性?!段磥碇畱?zhàn)》將故事設定在一個由AI控制的未來世界,人類反抗AI統(tǒng)治的斗爭成為劇情的核心,同時也探索了人類與機器之間的和諧共存可能性。這些影視劇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和深入的人工智能主題,給觀眾帶來了對于技術發(fā)展和人類命運的思考。

        就目前的情況看,AI在影視領域的應用令人印象最為深刻,其中一個顯著的特色是令人目瞪口呆的特技場面的高科技制作。盡管早在20多年前,《玩具總動員》《勇敢者的游戲》《龍卷風》等大片就以逼真而神奇的畫面制造過世界性的轟動效果,今天的AI特效更令人震撼,那種現(xiàn)實生活中根本無法實現(xiàn)更無法體會到的全新感覺令人欲罷不能。十幾年前的《烈火雄心》所呈現(xiàn)的火場世界,《烈火狂風》等片子中,那種讓火山在人們的眼前爆開,并讓觀眾目睹演員在龍卷風中拋上半空的逼真場景,沒有電腦特技是不可想象的,敢于赴湯蹈火,不怕粉身碎骨,面對驚心動魄的挑戰(zhàn),無論多么勇敢高超的演員也無法與“電腦大師”匹敵。至于像《侏羅紀公園》《獅子王》《未來水世界》之類幾乎完全依靠電腦撐腰的電影,已經(jīng)把高科技的創(chuàng)作藝術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短┨鼓峥颂枴泛汀短斓卮鬀_撞》等經(jīng)典大片對觀眾視聽的強烈審美沖擊和藝術震撼,高科技制作更是功不可沒,這些影片,充分利用高科技創(chuàng)造出高度的藝術真實,制造出科技與審美聯(lián)姻成功的范例。

        高科技引發(fā)失業(yè)潮早已不再是新鮮事了,21世紀機器人取代演員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早在20多年前,人們就已經(jīng)在《獅子王》中看到了栩栩如生的獅子,在《勇敢者的游戲》里看到了難辨真假的犀牛和大象,在《侏羅紀公園》里看到的巨型恐龍更是活靈活現(xiàn)。至于《真實的謊言》、“007系列”中的有關飛機導彈之類的特技鏡頭則只能是VR的杰作。隨著AI技術的日益精密化,“非人影星”正在不斷侵占影視明星的領地。早在1999年,預示著智能人未來的一個名叫“蒙蒂”的計算機形象,它能讀出一個便攜式電腦現(xiàn)場輸入的語句,而且口形與發(fā)音保持一致。盡管當時“蒙蒂”的聲音聽上去還有人工合成的痕跡,但沃爾特·迪斯尼圖像設計者認為,“蒙蒂”這樣的計算機圖像有希望把電影業(yè)帶入一個全新的空間。模擬技術正在悄悄改善甚至代替真實的世界。這種情況已經(jīng)在某種程度上發(fā)生了。例如,《泰坦尼克號》在拍攝船的遠景時,利用計算機生成技術表現(xiàn)了甲板上的人物,與臨時演員相比可以說毫不遜色。至于某些高難度的表演,制作方再也用不著拿替身的生命去冒險。今天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jīng)能出神入化地圖解藝術家們的大多數(shù)意念。《侏羅紀公園》里的恐龍和《叢林王喬治》中的大象等動物明星就是計算機圖解人類各種奇思妙想的生動例證。AI技術用于制作虛擬的布景和聲響效果就更是影視人得以安身立命的絕活。

        超級AI把網(wǎng)上搜羅的故事重新排列組合固然也可以“創(chuàng)作”出新的故事,但要真正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故事。由歐盟資助的Whim(What If Machine)項目卻不滿足于既有故事的排列組合,項目組試圖超越“故事機器”設定的思維模式,要讓機器像傳統(tǒng)作家一樣為故事提供煥然一新的場景。譬如說,作家想要構思一個新故事時,經(jīng)常會做一些“假設”(If):假如一匹馬能飛翔,就誕生了“飛馬”;假如一幅畫像中的男子會逐漸變得衰老和丑陋,而他本人卻一直保持著年輕俊美,就有了道林·格雷這一角色的塑造;假如一個女孩貿(mào)然闖入一個陌生的地方,那里的動物都會說話,那里的人都有著奇怪的行為舉止,就有了《愛麗絲夢游仙境》的奇幻之旅?!癢him項目旨在引燃數(shù)碼科技的創(chuàng)造力篝火,它最初就是以飛馬為出發(fā)點的:一匹會飛的馬。算法能不能構想出其他有趣的動物以便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先從一個動物數(shù)據(jù)庫開始,該數(shù)據(jù)庫列出了動物們擁有的所有習性。國家地理兒童版網(wǎng)站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它告訴我們海豚是一種生活在海里的哺乳動物,人類甚至可以騎在它的身上;鸚鵡是一種會飛會唱的鳥。通過對這些特性的組合和匹配,可能會孕育出一種既會飛又會歌唱的哺乳動物,你可以騎著它。這種新生物出現(xiàn)在童話或《哈利·波特》叢書中一點都不足為奇?!雹墼絹碓蕉嗟男律W(wǎng)絡文藝作品證明,深諳算法之道的超級AI的“創(chuàng)作”能力已經(jīng)日趨成熟,其發(fā)展進化速度更是令人瞠目結舌。

        早在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就有中國IT業(yè)界人士預言,只要在存儲、運算及通道的帶寬等方面有突破性進展,電腦通過大幅度增加幀數(shù)和改善像素點,就可以制造出完全逼真的人來,通過肉眼,人們將無法分辨真人和電腦影像的差別。制片商們將有可能根據(jù)市場的需要,用電腦制造出適合消費者心理的虛擬明星。電腦專家們甚至為明星們退出影壇提供了一個詳細的時間表。根據(jù)著名的“摩爾定律”,電腦把迪卡普里奧們從銀幕上清除掉大概要10—15年時間。接下來,交互式電影將會產(chǎn)生,觀眾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口味,跳進某部電影中扮演主人公,就如同玩電子游戲機一樣簡單方便。觀眾可以對經(jīng)典名片中的主角按自己的喜好進行加工改造已成為“抖音”玩家的日常游戲,相關軟件可以讓各類影迷隨心所欲地“混跡”于影視明星“圈子”里。至于讓過世的名流以影像形式“死而復生”并在某些重要場合隨機應變地即興演講,這已不再是什么新聞了。當網(wǎng)絡電視播放“鄧麗君演唱會(2023)”時,觀眾知道,這位已故歌星只是借助虛擬影像技術實現(xiàn)了VR“復活”而已。有人預言,如果量子計算機研制成功,VR技術就更是如虎添翼,人類“所見即所想,所想即所得”的夢想似乎很快就要變成現(xiàn)實了。也許,在未來的虛擬現(xiàn)實世界里,真的可以說“只有想不到的,沒有辦不到的”。

        相較網(wǎng)絡電視劇而言,CG特效對電影藝術的“滲透”還算是“溫和”的。1996年6月7日,人類第一部“網(wǎng)絡連續(xù)劇”《地點》問世了。人們從此可以在任何“地點”隨時觀看《地點》。這部作品雖然只是描述7個年輕人一段平凡經(jīng)歷的普通的“肥皂劇”,但與一般的電視劇有明顯的不同,即網(wǎng)絡劇的觀眾可以隨時調(diào)出演員的背景資料以及劇情介紹,與喜歡的角色扮演者聯(lián)系,并可隨心所欲地延續(xù)劇情、查看劇情或預覽結局。網(wǎng)絡劇的觀眾不僅是欣賞者,還可以參與劇情之中;觀眾仿佛不僅僅是把電視臺搬到自己家里,連導演和演員也可以隨時聽候“調(diào)遣”(如調(diào)出他們的檔案資料、在網(wǎng)上與他們進行隨意的交流等)。于是,觀眾在某種意義上成了真正的“上帝”。“網(wǎng)絡劇”的誕生,不僅開辟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樣式,而且對傳統(tǒng)電視連續(xù)劇形成了挑戰(zhàn),電視連續(xù)劇再也無法獨自把持億萬觀眾“悠悠歲月”的黃金時段了。

        此外,AI在美術中的應用必將越來越廣泛。近年各種期刊五光十色的四封設計和變化萬千的內(nèi)文編排,生動活潑地反映出基于AI的超級CG對圖文媒體的改造成果。報刊的美編們對電腦的妙用,已將傳統(tǒng)美工從感性的純經(jīng)驗的層面提升到了一種科學而自由的數(shù)據(jù)化操作層面;過去復雜而艱苦的創(chuàng)作被電腦游戲般的快樂操作代替了。由ChatGPT繪出的形形色色的“點、線、面”和將純粹美高度符號化的彩色圖案、黑白題圖令人意味無窮;千姿百態(tài)的由電腦寫真藝術融會哲理詩情的創(chuàng)意組成的夢幻般的圖面更是令人嘆為觀止。過去,大型宣傳畫、壁畫、裝飾畫均由美工完成,但AI繪畫已讓畫家丟下畫筆,用數(shù)字化噴繪來制作更加微妙而準確的作品。以海量數(shù)據(jù)和巨大的算力為支撐的AI繪畫,可使傳統(tǒng)繪畫的審美沖擊力極度強化。在人們?yōu)锳I繪畫歡呼雀躍的同時,也有人擔憂陽春白雪式的高雅藝術所蘊含的那些叫人回味無窮的東西,或許因人工智能的介入而漸漸失去魅力。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的詩情畫意,雅俗相宜地濃縮在聲色精美無比的影視中,人們無須作出任何努力,就能在電視的“機關槍發(fā)射碎片”中遇到符合自己胃口的“精神快餐”。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為了生活四處奔波,蕓蕓眾生在萬丈紅塵中早已無心情、無工夫、無必要回味那些“回味無窮”的東西,這也正是本雅明所說的機械復制時代古典藝術終結的主要原因之一,藝術家成為藝術流水線上的工人,讀者、觀眾成為藝術超市中的購物者。

        影像作為一種更加感性的符號,它的日臻完美將對書籍——書寫文化的保存形式——造成巨大壓力,也使文字閱讀過程中包含的理性思考遭到剝奪。尼葛洛龐帝也曾經(jīng)指出:“互動式多媒體留下的想象空間極為有限。像一部好萊塢電影一樣,多媒體的表現(xiàn)方式太過具體,因此越來越難找到想象力揮灑的空間。相反地,文字能夠激發(fā)意象和隱喻,使讀者能夠從想象和經(jīng)驗中衍生出豐富的意義。閱讀小說的時候,是你賦予它聲音、顏色和動感。我相信要真正感受和領會‘數(shù)字化’對你生活的意義,也同樣需要個人經(jīng)驗的延伸?!雹?/p>

        書寫文化依賴于文學符號系統(tǒng)。文字的能指與所指是疏離的,這種疏離本身即已包含了人類思維對于外部世界的凝聚、壓縮、強調(diào)或刪除,電子媒介系統(tǒng)啟用了復合符號體系,影像占據(jù)了復合符號體系的首席地位,與書寫文化相比,影像與對象是合二而一的,在人們的意識中,影像就是現(xiàn)實本身、影像的真實外觀遮蓋了人為性的精心設計,觀眾有意無意地在其呈現(xiàn)形式的引導下認可或服從影像背后某種價值體系的立場,這就是電子媒介系統(tǒng)的強大效果:讓觀眾在獨立自主的幻覺中接受種種意義的暗示。

        嶄新的符號體系形成了新型的藝術,新型的藝術產(chǎn)生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和政治功能。電子媒介系統(tǒng)提供了消愁解悶的大劑量的迷幻藥,使人們放棄了對歷史的不依不饒的提問,而“虛擬生存”的數(shù)碼技術更顯示出不可估量的前景。“無所不能”的AI或許可以隨時制造一個令人向往的天堂,這意味著數(shù)碼技術可能產(chǎn)生某種意想不到的作用:經(jīng)濟和社會地位的巨大差距將得到緩和,百萬富翁和窮小子在“虛擬生存”中可以得到同樣的享受,這種“虛擬的平等”削弱甚至消除了反抗剝削的革命沖動。一個新的問題也就隨之產(chǎn)生了:該種虛擬的享受是真正的自由,還是一無所有?

        隨著電子媒介的長驅直入,文學在舊式意義上的作用越來越小。多媒體儲存器上文本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非線性”,它拆穿了故事只能向結尾發(fā)展的神話。非線性文本沒有結尾,只有更多的環(huán)節(jié)不斷展開,每個多媒體文本(甚至每個詞)都可以作為通向其他數(shù)字化地點的電子門廳。在這種情形下,創(chuàng)造性敘述的核心就從作家轉到設計文本聯(lián)系的制作者手中,或是利用這些聯(lián)系的讀者手中。傳統(tǒng)文本中的固定框架撤除了,讀者沖出了情節(jié)式敘述邏輯的拘禁,憑借鼠標從一個空間躍入另一個空間,但是,如果將這種縱橫馳騁當作讀者的自由,將是一種錯覺。事實上,讀者只是進入了一個軟件設計師重新配置的敘述關系網(wǎng)絡。這個改換制造了解放的假象,并在假象的背后設置了更為強大的控制。

        二、賽博空間:“太虛幻境”或

        “數(shù)字樂園”?

        按照維基百科的解釋,所謂“賽博空間”(Cyberspace)是哲學和計算機領域中的一個抽象概念,指在計算機以及計算機網(wǎng)絡里的虛擬現(xiàn)實。賽博空間一詞是控制論(cybernetics)和空間(space)兩個詞的組合,是作家威廉·吉布森在短篇小說《燃情鉻金》(Burning Chrome)中自創(chuàng)的“新詞”,后因小說《神經(jīng)漫游者》的使用而廣為人知。賽博空間是現(xiàn)代技術的產(chǎn)物。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現(xiàn)代技術包含著比傳統(tǒng)藝術更多的倫理和政治的涵義并已深深介入現(xiàn)代人機關系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技術因素已經(jīng)極深入人性之中,網(wǎng)絡打造的賽博空間甚至被認為是人類中樞神經(jīng)得以無限延伸的神秘領域。

        人類文明是否真的像尼葛洛龐帝所斷言的發(fā)展到了一個臨界點?所謂的“數(shù)字化生存”果真是現(xiàn)代人注定無法逃避的讖語?現(xiàn)代技術革命在大幅度推動社會進步和改善物質(zhì)生活的同時,是否一定要留下無數(shù)意念中的奇幻誘惑和謎一般令人困惑的現(xiàn)代神話?現(xiàn)代人匆匆忙忙涌向“網(wǎng)絡新大陸”,仿佛找到了一只逃避過去通向未來的諾亞方舟。李河說:“作為一個敞開的全新的世界,計算機網(wǎng)絡對于許多富于好奇心的人來說確實產(chǎn)生了一種‘擋不住的誘惑’?!荒昵?,我的一位尚未入網(wǎng)的朋友在看過網(wǎng)上漫游的演示后大發(fā)感慨說:現(xiàn)在忽然覺得自己就像剛從樹上下來那么原始!”⑤這種感慨其實只是網(wǎng)絡社會無數(shù)奇怪感受的一種正常表達而已,因為網(wǎng)絡社會是無數(shù)驚人的奇跡組成的,網(wǎng)絡本身就是一個史無前例的迷人的神話。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在人們?yōu)槿f能的網(wǎng)絡感到驚異和驚喜的同時,人們也是不無疑惑和戒備的。事實上“自從人類始祖學會了鉆燧取火,人們就在受益于技術的同時對它懷有戒懼之心”。劉宗坤說,在人類發(fā)明的歷史上,每一次重要的技術發(fā)明都曾引起人類的不安。文字的印刷化帶來了印刷文明,當時的人類曾驚叫過稱之為“人類文明的墮落”;電影電視出現(xiàn)后,也有人認為是“現(xiàn)代文明的庸俗化”,更不用說,他們確實舉出了大量事實,以證明新的發(fā)明是帶來了新的“罪惡”?!八麄冇脩岩傻难酃獯蛄坑∷C、汽車、電話和電視,似乎它們都是磨損社會紐帶的工具。技術統(tǒng)治不僅會剝奪儉樸的生活方式,也會摧毀社區(qū),使人們變得彼此疏遠、相互隔絕?,F(xiàn)在信息技術正在改變社會交往方式,同樣的希望和絕望相混雜的情緒再次抬頭。它是否會損害人類的親密關系?獨處是否已成為不可能的事?交流是否已不必依賴于有形的存在?……像電話和汽車一樣,技術把人們的生活割裂,同時又幫助把碎片縫合起來。挑戰(zhàn)在于,怎樣把電腦化空1d282e36fe61b10cc99a5a66a81b2bc3034dacabbecfa7abe35987f3555bfb57間里建立起來的聯(lián)系融入真實生活?!边@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⑥。

        李河在《得樂園·失樂園》一書中,給我們講了一則“反科學”的令人震驚而又發(fā)人深省的故事:1996年4月3日,美國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破獲了一起延續(xù)十多年的系列爆炸案。在美加邊境蒙塔納林肯鎮(zhèn)附近森林的一處與世隔絕的小房子中,50名特工人員逮捕了代號為“TC小組”的兇手西奧多·卡辛斯基(Theodore Kaczynski)。他在過去17年中曾16次郵寄炸彈,炸死3人,另有20多人致殘⑦??ㄐ了够姆缸锊皇浅鲇趥€人恩怨,他精心選擇的襲擊對象大多是大學中的科技研究人員。在系列謀殺案的最后階段,他向美國報界要求發(fā)表一份宣言,在炸彈的脅迫下,1995年9月19日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破天荒地刊登了他的《工業(yè)化社會及其未來》(Industrial Society and Its Future)一文??ㄐ了够谒男詴虚_宗明義第一句話稱:“像我們這些生活在‘發(fā)達’國家的人們,工業(yè)化雖然大大增加了我們的生活樂趣,但也打破了社會均衡,使生命不再充實,使人類尊嚴受到折辱,造成了廣泛的心理創(chuàng)傷(在第三世界則造成廣泛的肉體痛苦),并給自然界帶來嚴重災難?!雹?/p>

        在列舉現(xiàn)代社會造成的災難時,他指出,現(xiàn)代社會把整個人類納入了一個“力量角逐”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確立目標,努力實踐和實現(xiàn)目標”等要素。它造成了人們?yōu)榻疱X、地位、名譽、實力和權力而競爭的局面。在這種殘酷競爭中,科技盲目發(fā)展,社會迅速變遷,傳統(tǒng)的家庭社會形式以及價值系統(tǒng)陷入瓦解,環(huán)境和人口問題日趨惡化,個人因為嚴重地依賴機器和社會而失去了自由和“自主性”,除在力量角逐中獲得成功的少數(shù)精英之外,更多的人因為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染上了“無聊、道德淪喪、自卑、順從心理、失敗主義、焦慮、負罪感、挫折感、虐待妻子子女、貪圖享樂、吸毒、異常性行為及睡眠和腸胃功能紊亂等癥狀”??傊?,在他看來,當今世界已經(jīng)陷入無可救藥的瘋狂!“歷史經(jīng)驗告訴我們,技術進步給社會帶來新問題的速度遠比它解決舊問題的速度要快?!夹g已將人類帶入了一條無法輕易逃脫的死胡同。”⑨

        在技術與科學已經(jīng)成為君臨一切的“意識形態(tài)”的今天,我們也許應該重新審視和重新定義“科學”這個法力無邊的帶有神性特色的“魔咒”。1979年出版的《辭?!穼茖W作過這樣的定義:“科學是關于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是實踐經(jīng)驗的結晶。”⑩這種把科學定義為“知識體系”和“經(jīng)驗結晶”的觀點,大體代表的是19世紀以前人們對科學的普遍認識。但是,科學并不是把已經(jīng)認識的真理作為追求的目標,相反,所有已成為“體系”和“結晶”的東西,即使它曾經(jīng)是科學長期追求過的目標,但只要這個目標一經(jīng)實現(xiàn),它就只能是科學追求下一個更新的目標的手段。所以,保加利亞學者伏爾科夫認為:“科學的本質(zhì),不在于已經(jīng)認識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薄翱茖W本身不是知識,而是生產(chǎn)知識的社會活動?!?1而網(wǎng)絡社會的發(fā)展使我們更有理由相信,所謂“科學”,其實是人類對未知世界的一種計劃周密卻又永無止境的探險。崇尚科學的人類,自踏上遙無歸期的科學征途,就注定要向那茫然無知的未來不斷漂流。這是比遠涉重洋的鐵血征戰(zhàn)更為雄心勃勃的思想遠征。德國詩人諾瓦利斯(1772—1801)有一句名言:“哲學原本是懷著一種鄉(xiāng)愁的沖動到處尋找家園?!币馕渡铋L的是,一位詩人談哲學不期切中了科學的最大特點。其實,科學原本就是哲學的一個分支,雖然人們相信早在希臘時期科學就走出了神圣的哲學殿堂,但科學始終沒有淡忘那份綿綿不絕的濃重鄉(xiāng)愁和尋找家園的強烈沖動。

        顯然,科技在不同人眼中扮演著天使和魔鬼兩種角色。它不僅能造福于人類的事物,也為人類制造過數(shù)不清的災難。它不停地制造美妙的科學幻想和現(xiàn)代神話,同時也以它無窮的破壞力制造人類終結的倒數(shù)計時器!當樂觀主義者數(shù)著科技大踏步向前邁進的步伐時,悲觀主義者則從相反的方向數(shù)著人類走向終點的腳步。對于藝術生產(chǎn),科學技術同樣扮演著敵人和盟友的雙重角色。

        但是,不管怎么說,科學和藝術畢竟都是人類用以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的手段。米·貝京在《藝術與科學——問題·悖論·探索》一書中評價福樓拜時認為,在科學技術發(fā)達的機械化生產(chǎn)的環(huán)境中,人會喪失人性,并變成機器。在金錢和暴力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里,福樓拜產(chǎn)生了一種悲觀的思想:“美大概對人類沒有好處,原來,藝術是介于代數(shù)和音樂之間的某種東西?”但是,“這位目光敏銳的藝術家相信人的理性,相信科學”,盡管“人的思想不可能預見到未來的創(chuàng)作將被怎樣的精神陽光所照耀。我們暫時停在一個擁擠的過道里,在黑暗中來回摸索”。但是福樓拜相信:“藝術愈來愈科學化,科學愈來愈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會在山頂重逢?!?2但是,這個美妙的“重逢”在這個所謂的數(shù)字化生存時代是否一定會成為現(xiàn)實呢?我們或許只能把答案交給未來。

        筆者在討論超文本的論文中,曾經(jīng)試圖對互聯(lián)網(wǎng)、超文本與人腦構造以及人工智能等問題進行比照研究,試圖尋找一把破解文學“魔法時刻光臨”之謎的鑰匙。在這種比照研究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從“柏拉圖到現(xiàn)在”的詩學或文論之所以常常陷于“詩人說夢”式的學術泥淖之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迄今為止,關于人類自身的科學,還沒有真正揭示出文學創(chuàng)作的發(fā)生學原理,換句話說,大自然賦予作家大腦中的“寫作軟件”仍然是一個未知領域,無論是心理學、腦科學還是人工智能的研究,目前似乎還都無法完全破解作家大腦——這個精密復雜的“寫作軟件”的密碼。至于當下流行的文學理論或文學原理等貌似形而上學的著作,常常更像一組介于文學批評、文學史和美學理論之間的概念游戲。

        法國哲學家拉·梅特里曾經(jīng)說過:“從來就不曾有過一條最聰明的毛蟲會想象到它有朝一日會變成蝴蝶。我們的情形也是一樣。我們連自己的來源都不知道,又怎能知道我們的命運呢?讓我們安于這個不可克服的無知吧,它是我們的幸福所依托的條件?!?3從科學探索的意義上說,人類夢幻式的心靈世界,之所以能使文學的鮮花長盛不衰地開放下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們太過于安享拉·梅特里所說的“這個不可克服的無知”了,科學意義上的“無知”,是文學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條件。

        三、網(wǎng)絡藝術:“迎向靈光消失的時代”

        人們常說,“科學破除迷信,文學制造神話”。而我們的文學理論則希望在這兩種對立行為中找到平衡的支點,于是,王蒙所說的那種“風流的尷尬”就成了文論家揮之不去的夢魘:是像科學家一樣戰(zhàn)勝糊涂求明白,還是像文學家一樣揣著明白裝糊涂,這是眾多文論家們難以言說的困惑和難以釋懷的焦慮。當文論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莫名其妙的“轉向”之后,或許在將來的某一天它會與腦科學或人工智能研究相遇。誰能斷言,在人工智能研究領域,一定沒有誕生一種全新詩學或文論的可能性呢?

        美國學者西奧多·羅斯扎克在《信息崇拜——計算機神話與真正的思維藝術》一書中曾以諷刺的筆調(diào)記載了早期人工智能研究者的一些情況。資料表明,早在1959年赫伯特·西蒙和艾倫·紐厄爾就宣稱“在看得見的將來”,他們研制的計算機的能力“將和人類智力并駕齊驅”。馬文·明斯基進行過更加雄心勃勃的預測:“在三年到八年的時間里,我們將研制出具有普通人一般智力的計算機。這樣的機器能讀懂莎士比亞的著作,會給汽車上潤滑油,會玩弄政治權術,能講笑話,會爭吵。到了這個程度后,計算機將以驚人的速度進行自我教育。幾個月之后,它將具有天才的智力,再過幾個月,它的智力將無與倫比。”14這是明斯基1970年的預測,即使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同事都覺得這個預測太過夸張。他們相對地比較清醒,認為達到這樣的目標還需要15年。不過他們都同意明斯基的見解:終有一日計算機將“把人類作為寵物對待”15。

        在羅斯扎克看來,人工智能研究進行下意識的自我吹噓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吸納更加驚人的投資。他引用當時流行刊物上的俏皮話諷刺了“AI迷狂癥患者”的種種心態(tài)。例如:“美國國防部官員一聽到人工智能這幾個字就情不自禁地垂涎三尺?!?6羅斯扎克這位以《反文化現(xiàn)象的形成》而名聲大噪的歷史學教授大約把AI學說中的許多激進觀點也囊括在他所歸納的“反文化現(xiàn)象”的范疇之中了,這是否是《信息崇拜——計算機神話與真正的思維藝術》中充滿了作者對AI研究顧慮重重的原因之一呢?

        顯然,擔憂計算機“把人類作為寵物對待”,比作家丟失飯碗的憂慮走得更遠。以我們當下對計算機的依賴日漸加深的情形看,恰佩克式的擔憂或許不無道理。人類未來,誰主沉浮?人還是機器?或人機一體的新人類?這類問題還是讓未來學家們?nèi)ヌ剿靼?。我們只談論網(wǎng)絡時代的文學生產(chǎn)的問題。在此,且讓我們把關注重點放在以寫出《背叛》的“布魯圖斯1號”為代表的文學寫作軟件上,姑且讓我們把“布魯圖斯1號”當作一只被解剖的麻雀吧。設計這個軟件的科學家是瑟默爾·布林斯喬德(Selmer Bringsjord)和大衛(wèi)·弗如奇(David A. Ferrucci)。他們在《人工智能和文學創(chuàng)造性》一書中對“布魯圖斯1號”出現(xiàn)的意義所進行的分析與總結頗值得玩味。他們認為,電腦要寫出一則簡單的故事,至少要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或能力:

        1.描述可能構成故事基本內(nèi)容的各種事物所應具備的一般知識,包括人物、事件、身份、信念、目標、行為及反應等等。2.語言知識,包括語言形態(tài)學、句法、段落和話語結構等。3.有關文學的一般知識,包括講小說的具體化原則,講故事的法則,涉及能夠激發(fā)讀者想象的情節(jié),創(chuàng)造能夠引發(fā)讀者思考的人物形象。文學知識還包括比喻、評價、類比、聯(lián)想等。4.文學創(chuàng)作的專業(yè)知識,包括適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水準的修辭知識,在語言學規(guī)則中游刃有余的表達能力等。17

        軟件寫作自然不可能離開邏輯化指令的操控,但“布魯圖斯1號”所遵循的邏輯卻是靈活多樣的,它時或遵循現(xiàn)時(temporal)邏輯,時或遵循條件(conditional)邏輯,時或遵循道義(deontic)邏輯,時或遵循行動(action)邏輯,以確保小說中的情節(jié)、人物及其性格特征符合普通讀者的閱讀習慣。遵照邏輯指令輸出相應的文字,這對于寫作軟件來說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在什么情況下遵循一種什么邏輯對于“弱智的計算機”來說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事實上,《背叛》所存在的許多局限或不足,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布魯圖斯1號”的邏輯“通變性缺失”有關。

        正如一些關注過《背叛》的學者所指出的,如果從藝術與審美的視角看,《背叛》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出眾的小說。但作為人類開發(fā)的智能寫作軟件“創(chuàng)作”的第一篇小說,它對文學生產(chǎn)的意義不啻蒸汽機對于工業(yè)生產(chǎn)的意義。“布魯圖斯1號”軟件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電腦作家”,它可以構思出許多令人驚駭?shù)那楣?jié),而且能做到文從字順,事理通貫,結構完整,更重要的是,《背叛》還只是一個開頭,它所預示的寫作軟件未來的輝煌前景令人神往。但在本雅明所說的那些“鞠躬盡瘁全心奉主”的人看來,寫作軟件的問世無疑又是一樁“褻瀆神靈”的事件,因為它比照相機的發(fā)明使人類更深入地侵入了上帝專營的“轄區(qū)”。既然照相機快門的咔嗒一聲響就足以把達·芬奇頭頂閃耀了好幾百年的光環(huán)驅散一空,那么,計算機軟件的出現(xiàn)是否注定要將荷馬以來所有詩人的桂冠全部打落在地?

        印刷術問世后,荷馬史詩就成了絕世珍品;照相機問世后,“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便從畫布轉移到相紙上。舊的藝術生產(chǎn)方式被效率更高的“新工藝”所取代,這是文化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西蒙和紐厄爾所設想的“將和人類智力并駕齊驅”的計算機自然不僅與計算有關,它還應該具有畫家、樂師與詩人的才情和技能,就像明斯基所預言的那樣。無論如何,對于電腦寫作來說,《背叛》是個可喜可賀的歷史性飛躍。在以往進行的這方面的研究中,電腦寫出的故事只包含幾個句子。英國科學促進會曾在基爾舉辦的一次科學節(jié)活動中展出過一篇電腦寫的小說。該小說全文只有一個句子,講述的是一頭毛鼻袋熊收拾起它的袋子,像西伯利亞的變戲法藝人那樣出發(fā)尋找新的生活。另一篇電腦小說的始作俑者則辯解說,該小說有可能為廣播連續(xù)劇《弓箭手》提供劇情素材。不過,這兩篇小說都沒有涉及故事的細節(jié)和發(fā)生地點。

        當然,“布魯圖斯1號”的局限也是相當明顯的,例如,它只能寫作欺騙和邪惡等與背叛有關的內(nèi)容。如果要用它生成一篇有關單戀、復仇、嫉妒甚至弒父等內(nèi)容的小說,布林斯喬德和他手下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就需要重新設計出與每一個主題相適應的數(shù)學公式。通過將特定的小說主題轉換成相應的數(shù)學算法可以“教會”計算機寫作。教會計算機寫小說,比教會計算機下國際象棋等更有益于計算機人工智能的研究。計算機下棋只涉及對簡單符號的控制,而計算機寫小說所需要的“敘述”和“組織故事”的能力更能接近人類數(shù)據(jù)結構的本質(zhì)。如前所述,電腦作家作為戴著邏輯鐐銬的舞者,它必須承受“現(xiàn)時邏輯”“條件邏輯”“道義邏輯”“行動邏輯”等沉重鎖鏈的拖累,單是計算機擅長的邏輯問題就已使寫作軟件研究者舉步維艱,更不用說那些讓計算機無所適從的非邏輯因素了。

        寫作軟件研究專家承認,雖然目前先進的電腦棋手已可以擊敗國際象棋冠軍,但計算機在寫小說方面將永遠無法與卡夫卡、普魯斯特等小說大師們比肩。因為要寫作真正打動讀者的小說,必須能夠深入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這絕不是單靠邏輯思維就能夠奏效的,更重要的是要有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以及敏銳的感覺能力,這對計算機來說很難做到18。顯然,“布魯圖斯1號”離這個目標還有很遠的路程。但是,難以做到并非不能做到。在《機械公敵》中,居高臨下的警察嘲笑機器人“罪犯”時說,你能寫出莎士比亞的劇本,畫出達·芬奇的畫嗎?機器人反唇相譏,你能嗎?事實上,人類如果希望出現(xiàn)新的莎士比亞或達·芬奇的話,除借助更先進更高級的機器人之外,我們暫時還真是想不出什么更好的辦法來。

        無獨有偶,據(jù)法國《讀書》雜志(2003年3月號,第313期)上的報道說,時年53歲的法國電影編劇、導演和制片人米歇爾·盧萊爾格在新巴黎大學任教,其中有一門寫作課很受作家和大學生的歡迎。他在2001年前發(fā)明了一個教人編劇的軟件,取得極大成功?,F(xiàn)在他又把這個軟件改進成“寫作故事”,即一個可以幫助所有人進行寫作的軟件。

        米歇爾告訴著名的《讀書》雜志的記者說,他曾遇到過一些心里有許多故事可寫、很想寫作卻又寫不好的人,為了幫助他們,他設計了這個簡單易用、高效有趣且能被廣大公眾使用的軟件。它的原理就是在程序里設計了關于人物、情節(jié)和詞句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同時提供簡要的說明和例子,幫助使用者逐個回答提出的問題。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使用者對自己的題材必然會進行越來越深入的思考,于是零散的情節(jié)變得越來越集中,寫作的意圖也越來越明確,知道應該塑造幾個人物、突出哪些情節(jié)等,最終在頭腦里形成一個生動的故事。然后軟件繼續(xù)向他提出一些問題,以協(xié)助他安排故事的結構,采用適合于這個故事的風格和語言,這樣一篇作品就可以大功告成了。

        無論形形色色的文論怎樣總結、提煉、升華、美化甚至神化文學創(chuàng)作與接受的意義與功能,誰都無法否認這樣一個最基本的事實:說到底,文學不過是人類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種工具或方式而已。作為交流工具,文學既不是最好的,更不是唯一的。為此,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記》中“甚至計劃取消語言中所有的詞匯。原因是取消了詞匯既有益于身體健康,還能使思想的表達更加簡練。因為大家都很清楚,我們說出一個詞來多多少少都會侵蝕肺部,結果也就縮短了我們的壽命?!鼮橹匾氖?,取消了詞匯,改用工具交流,能使一切文明國家找到共同語言,因為各國的貨物、器具大體相同或者類似,所以它們的用途就很容易了解。這樣,駐外大使盡管完全不懂外國語言也有資格和外國的親王、大臣打交道”19??梢钥隙ǎ雇蛱亟^對無法預知今天的網(wǎng)絡多媒體作為日漸流行的交流工具,正在演變成一切文明國家的“共同語言”。

        當然,交流工具的改變以及相關藝術方式的變革,必然要給文學和藝術生產(chǎn)帶來一系列歷史性的巨變。例如,當人與雷神的交流工具發(fā)生變化時,避雷針戳破了伍爾坎的神話;當聽眾與游吟詩人的交流不再依賴現(xiàn)場演唱時,印刷術奪走了荷馬傳人的飯碗;當藝術家與描繪對象的對話方式發(fā)生變革時,照相機把“無望于寫實”的莫奈推到“印象”的前沿;當戲劇與觀眾的互動方式出現(xiàn)機械化變革之后,一向熙熙攘攘的莎士比亞式劇院因電影的出現(xiàn)而變得門可羅雀;當影像藝術與受眾的交流工具出現(xiàn)跨越式升級之后,電視的普及使越來越多的影院生意慘淡直至閉門關張……今天已經(jīng)有不少研究者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網(wǎng)絡藝術即將成為傳統(tǒng)影視藝術的終結者。不難看出,在文學藝術數(shù)千年的變革過程中,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始終都是其具有決定意義的推動力量之一。隨著藝術表現(xiàn)方式的不斷豐富,交流渠道日趨多樣,文學藝術與生俱來的那種神性化的魅力將如煙云般漸漸稀薄、漸漸飄散。用本雅明的話來說,文學藝術的歷史就是一個“靈光”不斷消逝的過程。

        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一文中所提出的“靈光”概念,在中國當代文論界和美學界有許多不同的理解和闡釋,有人譯作“韻”,有人譯作“光暈”。在具體闡釋過程中有人強調(diào)膜拜價值,有人挖掘距離感,有人強調(diào)獨一性,也有人從中探尋審美本質(zhì)性或領悟藝術自律性……應該說,上述概念翻譯和理論闡釋都具有自己的合理性。實際上,即便在本雅明自己的理論體系中,復雜模糊的“靈光”也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概念。在不同場合,“靈光”的意義常常也會有所不同。本雅明曾鄭重其事地把“靈光”定義為“遙遠之物的獨一顯現(xiàn),雖遠,猶如近在眼前。靜歇在夏日正午,沿著地平線那方山的弧線,或順著投影在觀者身上的一截樹枝——這就是在呼吸那遠山、那樹枝的靈光。這段描述足以讓人輕易地領會目前造成‘靈光’衰退的社會影響條件何在?!议_事物的面紗,破壞其中的‘靈光’,這就是新時代感受性的特點,這種感受性具有如此‘世物皆同的感覺’,甚至也能經(jīng)由復制品來把握獨一存在的事物了”20。

        本雅明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發(fā)表于1936年,他把機械復制的時代稱為“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這個神圣“靈光”概念,使本雅明的一系列著作都獲得了令人炫目的光彩,它所包含的美學意義和在藝術史理論方面的深刻性是不容置疑的。不過,我們對本雅明的某些論斷也有必要保持一定的警覺性。一方面,并非古典時代的任何藝術品都具有鮮明的獨一性,換句話說,任何藝術品的獨一性都不可能是絕對的。事實上,那些作為儀式崇拜物的古代藝術品常常擁有眾多備份,它們一般都不同程度存在著特定的模擬對象或復制母本,無論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模仿和復制的觀念都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之前某一個時期,有時甚至是遠古時期。關于中國古代的情況,德國學者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的《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guī)模化生產(chǎn)》21等著作,為我們提供了大量資料。

        另一方面,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品也并非沒有主次優(yōu)劣之分,例如印刷品的版數(shù)、版次、足本、刪節(jié)本等情況相當復雜,即便到了數(shù)字化拷貝時代,母盤與子盤之間、正版與盜版之間仍然具有很大差別。對于同一塊底片洗印出的照片也許無所謂正品與贗品,但照片具有“可復制性”就必然要排斥底片的獨一性和照片作為藝術的膜拜價值嗎?此外,只要我們想一想藝術品究竟是如何獲得“靈光”的,我們對本雅明的“靈光消逝”論就可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無疑是本雅明在文化工業(yè)時代哀悼“靈光”消逝的經(jīng)典之作,作者在該書首頁,援引了保羅·瓦萊利《無處不在的征服》中的一段話作為“開場白”:“令人驚奇的技術進步,人們的應變能力以及由此人們所達到的精確度,創(chuàng)造的觀念和習慣,使得古代那些美的藝術即將發(fā)生深刻的變化成為一種可能。在所有的藝術中都存在著一種已經(jīng)不再能夠像以前那樣去觀察和對待的物質(zhì),因為這種物質(zhì)也要受制于現(xiàn)代科學和實踐。近20年來,無論是物質(zhì)還是空間和時間,都不是先前那個樣子了。我們期待著偉大的創(chuàng)新能夠改變整個藝術技巧,從而在藝術創(chuàng)造內(nèi)部產(chǎn)生影響,最終會以一種最迷人的方式改變我們的藝術觀念?!?2網(wǎng)絡技術是否就是本雅明所期待的偉大的創(chuàng)新呢?對此我們還難以得出肯定的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網(wǎng)絡技術確實以前所未見的方式改變了整個藝術技巧,并在藝術創(chuàng)造內(nèi)部產(chǎn)生了無可比擬的深刻影響。此外,就時代創(chuàng)新所引發(fā)的藝術觀念變革的程度而言,我們似乎再也找不出比網(wǎng)絡社會崛起更加迷人的方式了。

        顯而易見的是,正如“靈光”的獲得并不完全取決于藝術媒介一樣,“靈光”的消逝也絕不僅僅是由現(xiàn)代媒介賦予藝術可復制性等特征造成的。傳統(tǒng)藝術的靈光也許注定會逐漸消逝,但網(wǎng)絡時代新生藝術卻未必注定與“靈光”無緣。目前,關注網(wǎng)絡文學和網(wǎng)絡藝術的眾多專家學者,正在努力尋找文藝網(wǎng)絡生存的方法與意義,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數(shù)字化時代的文學生產(chǎn)與消費正在以一種前所未見的方式迎來屬于網(wǎng)絡文學的“靈光”。

        【注釋】

        ①《ChatGPT會取代作家嗎?網(wǎng)絡大咖:量產(chǎn)化爽文將被淘汰》,“寧波日報”公眾號,2022年2月10日。

        ②1990年11月27日,錢學森將VR(虛擬現(xiàn)實)翻譯為“靈境”。他認為,“虛擬現(xiàn)實”是virtual(虛擬)和reality(現(xiàn)實)的直譯,是詞對詞簡單的對譯,缺少“中國味”。1998年6月18日,錢學森在《用“靈境”是實事求是的》一文中指出:“我們傳統(tǒng)文化正好有一個表達這種情況的詞:‘靈境’?!眳⒁姀垥煟骸稄腻X學森對VR的譯名看科技譯名的“中國味”》,《中國科技翻譯》2020年第1期。

        ③馬庫斯·杜·索托伊:《天才與算法:人腦與AI的數(shù)學思維》,王曉燕、陳浩、程國建譯,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20,第277-278頁。

        ④尼葛洛龐帝:《數(shù)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譯,海南出版社,1996,第17頁。

        ⑤⑦李河:《得樂園·失樂園——網(wǎng)絡與文明的傳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第7、200頁。

        ⑥姜靜楠、劉宗坤:《后現(xiàn)代的生存》,作家出版社,1998,第227頁。

        ⑧⑨卡辛斯基:《工業(yè)化社會及其未來》,《紐約時報》1995年9月19日。

        ⑩《辭?!废聝?,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第3997頁。

        11夏禹龍、劉吉、馮之浚等:《科學學基礎》,科學出版社,1983,第45頁。

        12米·貝京:《藝術與科學——問題·悖論·探索》,任光宣譯,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第131頁。

        13拉·梅特里:《人是機器》,顧壽觀譯,商務印書館,1959,第18頁。

        141516羅斯扎克:《信息崇拜——計算機神話與真正的思維藝術》,苗華健、陳體仁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4,第111、111、112頁。

        17Selmer Bringsjord & David A. Ferrucc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iterary Creativity:Inside the Mind of BRUTUS,a Storytelling Machine. Mahwah,NJ. 2000. P vii. http://acl.ldc.upenn.edu/J/J00/J00-4007.pdf.

        18姜巖:《世紀發(fā)現(xiàn)·人工智能》,http://www.oursci.org/ency/it/002.htm,2002年6月6日訪問。

        19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張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第171頁。

        20本雅明:《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論藝術》,許綺玲、林志明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第63-64頁。

        21雷德侯:《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guī)?;a(chǎn)》,張總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

        22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李偉、郭東編譯,重慶出版社,2006,第2頁。

        (陳定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

        巨乳av夹蜜桃站台蜜桃机成人| 日本精品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被啪出水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自拍午夜伦理福利| 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巨人精品福利官方导航|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性色| 久久99亚洲综合精品首页| 日本免费影片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绿色| 色伦专区97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高潮av有码久久|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专区|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模gogo无码人体啪啪| 中文字幕久无码免费久久| 国产美女白浆| 免费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86| 美女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三| 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有码| 无遮挡呻吟娇喘视频免费播放|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爽蜜月| 亚洲天堂免费一二三四区| 今井夏帆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线观看不卡| 国产91九色免费视频| 无码爆乳护士让我爽| 纯爱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播放| 久久成人永久免费播放|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二三|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国产天堂网站麻豆|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综合av| 曰本人做爰又黄又粗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