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桐為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是植物界中著名的“活化石”之一。早在二、三百萬年前第四紀冰川時期過后,地球上很多樹種都滅絕了,我國南方一些地區(qū),由于地形復雜,在局部地方保留一些古老的植物,珙桐就是那時幸存下來的。
珙桐又名中國鴿子樹,是藍果樹科珙桐屬落葉喬木植物。樹皮灰褐至深褐色,成不規(guī)則薄片剝落;葉互生,寬卵形或圓形,基部深心形至淺心形,具三角狀粗齒,齒端銳尖;花雜性同株;花序梗較長,苞片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雄花無花萼,無花瓣,花藥紫色;核果單生,長圓形,紫綠色,具黃色斑點及縱溝紋;果柄圓柱狀;花期4月;果期10月 。
珙桐之美,不僅在于它那高大挺拔的身姿和翠綠欲滴的葉色,更在于它那奇特的花朵——兩朵碩大潔白的“花瓣”(實際上是叫做“總苞”的葉狀結(jié)構(gòu))中間,是一團紫色的“花心”(這才是真正的花)。
珙桐在英文中就叫作“dove tree”(鴿子樹)、“Handkerchief tree”(手帕樹),它們都形象地描述了珙桐花的特征:樹上盛開著造型奇特的花,包圍花的白色苞片遠遠望去既像棲息枝頭、振翅欲飛的白鴿,又像微風中輕盈擺動的白色手帕。
除珙桐和光葉珙桐外,目前其本科本屬內(nèi)沒有任何近緣植物幸存至今,故而有“植物活化石”和“綠色熊貓”之稱。珙桐是名貴的觀賞樹種,它和中國的銀杏、水杉、銀杉并列為世界著名的植物“四大活化石”。
珙桐主要分布在貴州梵凈山、赫章縣、綏陽縣等地,以及湖北神農(nóng)架、四川峨眉山、湖南張家界和天平山以及云南西北部,均可看到零星或小片的天然林木。春末夏初,珙桐含芳吐艷,讓整棵樹猶如一群白色和平鴿棲息,很是浪漫動人。
珙桐和大熊貓的發(fā)現(xiàn)者是同一個人——法國博物學家和動植物標本采集者譚衛(wèi)道(Jean Pierre Armand David),而且發(fā)現(xiàn)的地區(qū)和年份也都一樣。
1869年,譚衛(wèi)道在四川省寶興縣首次見到了大熊貓。同年,他在寶興縣的穆坪野外考察時,發(fā)現(xiàn)了一種奇特的樹木正開著巨大的白色花朵。譚衛(wèi)道認為這是一種從未被發(fā)現(xiàn)的植物,隨后將其標本寄給了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兩年后,這種美麗的樹木被正式以他的名字命名(珙桐的學名是Davidia involucrata,屬名Davidia是譚衛(wèi)道的姓)發(fā)表,珙桐也由此聞名于世。
1954年4月,周恩來總理在出席日內(nèi)瓦會議期間,適逢珙桐盛花時節(jié),對開滿街頭的潔白“鴿子花”十分贊賞,當他了解到鴿子樹的故鄉(xiāng)就是中國時,感慨萬千,回國后立即指示要重視這一我國原產(chǎn)的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與開發(fā)利用。
經(jīng)過多年的保護,珙桐樹在中國得以進一步繁衍生息,人們觀賞美麗的“鴿子花”更加容易了。
鏈接
2008年9月25日,神七首次搭載珍稀瀕危林木種子上天,進行珍稀瀕危林木航天誘變育種試驗。經(jīng)過專家嚴格篩選,珙桐和國家二級保護樹種鵝掌楸的種子共100克最終被“神七”攜帶上天。
同年12月,珙桐還與大熊貓“團團”“圓圓”搭乘專機,一起飛往寶島臺灣,寓意遠古走來象征和平的“白鴿”,祝福兩岸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