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積極心理學席卷全球的浪潮下,個人成長專家蔡斯·希爾在《有毒的積極性》這本書里發(fā)明了一個新詞:有毒的積極性。
希爾認為,無論在多么困難的時候都強調(diào)必須保持積極思維,是一種有害的做法,因為它抹殺了非積極的情緒。每一種情緒都是人生經(jīng)驗的一部分,負面情緒同樣有助于身心健康,它們令你直面現(xiàn)實,從而療愈創(chuàng)傷。痛苦是用來感受的——你需要經(jīng)歷所有的情緒,這樣才能夠正確應對不同情緒的誘因。
有時,我們會害怕別人對我們的情緒所做的反應。也許是擔心自己的感受被別人否定,也許是害怕他們生氣或難過,于是我們便把情緒隱藏起來。
當然,在表達情緒時也需要一些小技巧。表達應當聚焦于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對方的行為,可以使用以“我”為主語的陳述句。比如,“你在朋友面前不尊重我,讓我很生氣”,像是在指責對方;而“你在朋友面前不尊重我,我覺得很生氣”,才是表達自己的感受。
最常見的陷阱就是那些以“應該”和“不應該”開頭的句子。例如,“我不應該感到工作壓力大,因為同事的情況更糟”或“我只是遇到了困境,應該堅持下去”。
但這些“應該”和“不應該”只是你強加給自己的,不論應不應該,情緒已經(jīng)存在了。其實我們駁斥自己的感覺,往往是為了掩蓋一些更痛苦的事情。例如,如果你試圖忽略壓力很大的感覺,就要問問自己為什么會有壓力。是不是因為要負責的事情太多了,或者是因為在工作中犯了一個錯誤而感到羞愧?不解決情緒背后的問題,事情永遠不會好轉(zhuǎn)。
當別人遇到難處時,你會給出什么樣的建議呢?是設法提出解決方案,還是勸對方想開一點,事情其實沒那么糟糕?實際上,我們都被包圍在有毒的積極話語之中而不自知。
說出一句有毒的積極話語之前,先問問自己,對方有沒有問過你的建議或意見。如果沒有,他們就只是需要你的聆聽。學習如何傾聽,將有助于培養(yǎng)共情能力。
為了理性客觀,我們經(jīng)常會將自己與他人的情況進行比較,比如,還有比我運氣更差的,比我家庭環(huán)境更不好的。
通過客觀分析來看待問題,可以避免讓問題看上去比實際情況更嚴重。但我們也不應該對問題輕描淡寫,要看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知足常樂,但是我們沒必要以“知足”為借口,壓抑和否認自己不好的感受。
被別人批評感到丟臉、羞辱,這些感受是完全合理的。不要馬上做出反應,因為在那個羞愧的時刻,大腦會因為震驚而僵住,你很可能無法用最佳的思維狀態(tài)來做出回應。
等你整理好了自己的思緒,并且感覺平靜下來了,就可以解釋自己的感受了,還是要用“我”作為主語。例如:“你批評我的時候,我覺得很丟臉?!闭堄涀?,即使你確實犯了個錯誤或者做了些愚蠢的事情,也不需
如果你生活中的某個人最近特別消極,有時候也可以保持一些距離,直到你覺得更有信心應對Ta的情緒,你只是按下了暫停鍵。
在應對他人的負面情緒時,請記住,他們并不是在責備你。不要對他們的問題過于上心。通過積極傾聽與提出恰當?shù)膯栴},你就能了解他們的情緒。如果他們征求你的意見,那么你就可以提出適當?shù)慕ㄗ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