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視頻領域,越專業(yè)、越傳統(tǒng)的長劇創(chuàng)作團隊越容易陷入窠臼。微短劇并非只是將長劇本切分成短劇本,而是另外一個賽道,其創(chuàng)作邏輯、市場定位和盈利模式都與傳統(tǒng)長劇完全不同。
以“民生化”為創(chuàng)作思路
今年年初,為了響應國家廣電總局“跟著微短劇去旅行”的創(chuàng)作計劃,我們制作了一部6集微短劇《煙火星辰》,由廣電主持人出演,6月1日在重慶衛(wèi)視晚間時段播出,同時在廣電新媒體矩陣,包括抖音、快手、視頻號等全網上線,共獲得了1.8億的用戶,被國家廣電總局列為推薦劇目之一。
做什么樣的選題才能突破已經固化的文旅劇創(chuàng)作套路,向外展示重慶獨特的吸引力呢?我們在全網搜索,發(fā)現“煙火氣”和“人情味”是重慶這個城市給大眾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我們選題的定位就是在重慶的城市地標中尋找充滿煙火氣的故事。
《煙火星辰》的選題便是來自于全網高熱度的民生新聞。對于廣電來說,民生新聞目前屬于高搜索率題材。我們從重慶2023年至今的一些傳播度很高的民生新聞中選出了6條。一開始我們心里沒底,因為當下出圈的微短劇大多講述的都是虛擬人生,為大家提供情緒價值,而反映現實的民生題材是否有效,我們并不清楚。
民生化背后的創(chuàng)作動力
《煙火星辰》第一季的6個故事《背篼上的春天》《洞子音樂會》《黃色法拉利》《就要找到你》《聚是一把傘》《街頭那盞燈》分別對應了城市交通、流行文化、文旅事件、城市記憶、民生焦點、城市更新六個領域。
《背篼上的春天》背后的新聞內容非常民生化,為了方便郊區(qū)菜農進城賣菜,重慶軌道交通4號線專門開辟了“背篼車廂”,一時間重慶輕軌“既容得下公文包又容得下裝菜的背篼”引爆媒體,在全網傳為美談。我們將這條新聞和當下年輕人創(chuàng)業(yè)這兩部分內容嫁接在一起,抓住當下的共鳴點和共情點,講述了一個充滿人情味的故事,為時下就業(yè)難、創(chuàng)業(yè)難的問題提供了一個釋放的渠道和窗口。短劇播出后影響很大,背篼列車現在已經成為一個網紅打卡地。重慶還在背篼列車上提供方言播報,添加了很多地域特色元素,形成了一條旅游線路。
《黃色法拉利》則是以重慶馬拉松事件為背景。重慶馬拉松是一次大規(guī)模的群眾文體事件,但微短劇時長和資金都有限,又該如何呈現馬拉松這樣的賽事呢?當時正好出現了一條重慶出租車司機和外地游客相互救助的新聞,我們就把重慶馬拉松賽事和這個新聞故事巧妙地嫁接在一起,講述了兩位來重慶參加馬拉松的選手為了救護突發(fā)疾病的出租車司機,放棄馬拉松賽事,背著病人跑向醫(yī)院的感人故事。這集播出后,讓被喻為黃色法拉利的重慶出租車再次贏得美譽度,成為外地游客來到重慶必須體驗的交通工具。
如果觀眾可以通過一部微短劇喜歡上其中的人物,之后選擇來這個城市旅游,同時愛上這座城市,我認為這就是文旅微短劇創(chuàng)作的核心所在。
《就要找到你》這一集的傳播度也很好,但內容與普通的民生新聞稍有不同。我們在策劃時無意中來到一個角樓咖啡館,覺得這個場景很獨特,后來我們才知道這里曾有過一段城市記憶。抗戰(zhàn)時期,故宮文物為了躲避戰(zhàn)亂,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往南遷移,重慶也是南遷的一站,并且確保了文物無一流失。這段歷史雖然大眾傳播度不高,但家國情懷卻很濃。我們以此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就要找到你》的劇本,將文物幻化成了一個漢代的姑娘,講述了她穿越到現在的重慶尋找當年救命恩人的故事。而這個故事也讓重慶文旅的一個小眾景點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成為了一個網紅打卡地。
微短劇《煙火星辰》讓我們對文旅微短劇的創(chuàng)作有了更多切實的體會:首先,要產生強大的共情感,鮮活生動的人物永遠是全劇的核心。其次,正在發(fā)生的全網關注的新聞事件能產生巨大的代入力,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第三,微短劇的主要傳播途徑是手機端,創(chuàng)作要符合碎片化觀賞習慣,作品要與網絡共生。
《煙火星辰》這部作品在微短劇這個賽道中顯得非常另類,卻讓我們找到了讓真實故事入“劇”的方法。短劇的創(chuàng)作核心與長劇其實是一脈相承,生動的人物和獨特的事件是推動故事發(fā)展的核心動力。